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1)2000年4月中国人寿推出国寿分红两全保险和国寿分红终身保险两款分红保险后,市场开始跟进。中国人寿将分红保险运用于娴熟:分红产品在规模化的同时形成系列化,开发出终身寿险、两全险、年金等系列的分红保险产品。其中个险渠道的分红险种有千禧理财、鸿鑫两全、金鑫两全产品,永泰团体年金成为团体保险的主力险种,中介代理险种有鸿泰两全、鸿瑞两全、鸿丰两全等。
(2)一般认为,GDP增长与寿险保费增长的理想弹性系数应为1∶1。5~2。例如,GDP增长8%左右,保费增长速度应12%~16%。
(3)其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公司15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9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
(4)从2002年第三季度开始,银行保险保费收入全面超过团险保费收入,从而使寿险公司形成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三大销售渠道的架构。
第七章 投连之殇(2001)
2001年的“9·11”恐怖主义袭击,让全球保险行业惊魂未定。
世贸中心刚刚倒塌,市场纷纷担忧全球保险业可能遭受重创。悲观的观点认为,整个保险业蒙受的损失将超过千亿美元。不过,3年之后,拜美国联邦政府的巨灾补偿基金所赐,实际的数字只有300亿~400亿美元,远比预计的要小得多。
这一年,新经济泡沫破裂,使得1999、2000年兴起的各类保险网站和互联网公司,或者倒闭,或者梦碎,或者转型以求生存,比如平安花费两亿元,轰轰烈烈发动的PA18。。
链接:折翼PA18 收编张子欣
2000年之前,尽管平安已经成立12年,但是马明哲一直保持低调形象,与媒体避不见面。
这一年,马明哲为了一个网站破了戒,这就是平安“新概念PA18”金融电子商务网站。
2000年8月18日,PA18成立时热闹非常。
“保险业巨头平安保险花费2亿元巨资打造,聘请麦肯锡亚太区合伙人、董事张子欣出任PA18网站首席执行官(CEO)”等新闻,一时间吸引了网络业和保险业的双料注意。而与PA18同时成立的泰康人寿、泰康在线以及太平洋保险的太保网,更是把整个8月变成了保险公司触网月。
电子商务诱惑难当。
在成立之初,PA18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实体,甚至专门成立了“平安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与PA18同时成立的,还有位于苏州、号称投资三亿元打造的平安保险“95511电话中心”。这两个项目上线,前后相隔不过半个月。
然而两年后,当95511隆重庆祝自己两周岁生日时,同样成立两周年的PA18网站却是一片静悄悄。
PA18的影子在平安内部确实越来越淡。除了名为PA18的网站仍在运作之外,在平安内部已经找不到以PA18命名的职能部门,也不再有冠以PA18字样的职务。独立的财务和人事部门早已被总公司收回,IT部门连窝端到总公司技术中心。
对此,曾经意气风发的张子欣解释说:“2001年,董事会经讨论决定:将PA18纳入集团整体业务。”
“2001年上半年是我们最感挫折的时候。坦白地说,是因为我们摸索了很久之后,一直没有那种真正摸到路的感觉。”当时的PA18副总裁顾敏回忆说。
“我们毕竟是在一家传统企业里做电子商务,所有工作,都要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如果不能真正在业务中体现出来,就算PA18上市了,按照当时的市场情况,整个网站的价值可能最多几亿美元。而如果将电子商务纳入集团业务后,能给平安的业务带来哪怕是几个百分点的提升,这个价值也相当大了。”
回首这一段,马明哲认为:“麦肯锡建议平安应该在网络方面发展,张子欣成立了一个IT公司负责做这个项目。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那时候太早了,当时中国互联网不成熟,人们还不接受这种消费模式。”
但是,这次失败也有收获,收获更为值钱的人才。
“虽然这个网络项目因时机不成熟,暂且放下,但我想,我们能不能把张子欣的团队变成平安的?我对张子欣说,你们过来,成立一个信息管理部,和IT整合在一起,开始他们就不同意。后来张子欣被我说服了,张子欣再说服其他人,我们把张子欣一套人马变成了平安的员工,张子欣担任集团副总,包括现任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市场执行官吴岳翰,集团助总顾敏,首席信息执行官罗世礼。”
就在这年11月10日23时38分,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保险成为率先全面开放的金融行业,外资巨头从来没有离中国市场的大门如此之近。多年沉寂之后,外资不断积蓄力量冲关,乃至“红”遍中国的扩张冲动;内地的民众开始憧憬外资银行、保险的优质服务;而既得利益者们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2001年,中保集团(1)旗下的太平人寿内地复业,凭借“银行保险”的利器突破重围。
继友邦之后,太平人寿成为又一家依靠业务模式的创新而一鸣惊人的公司之一。内地复业的第一个完整财年(2002年),太平人寿就揽进了11亿多的保费收入,这相当于先前中资寿险公司开业五六年的战绩。其中,银行保险几乎占接近80%。初尝甜头的太平人寿进而于2002年初确立了“以银行保险为突破,以团险业务为重点,以个人业务为基础”的业务策略。
不过,由于银保模式门槛不高,太平人寿的领先优势并未维持太长。两三年之后,银保几乎成为所有寿险公司闭着眼睛都能做的销售动作,并因价格战甚嚣尘上,而沦为少数公司努力削减的劣质业务。
于价格战的摧残之下,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节节攀升,简单的五年期趸缴投资型产品事实上已经只有微利,甚至无利可图,更遑论期限更短的趸缴产品,除非投资收益出现类似2006年和2007年的重大逆转。但是,由于“银保渠道+投资型保险”可以迅速做大规模,也有新老公司乐此不疲。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人寿挺进银保的股权伏笔。工商银行旗下的工银亚洲,通过参股太平人寿姐妹公司、同属中国保险控股集团成员的太平保险,与后者形成银保市场早期中国内地唯一一例有间接股权关系的“银行—保险同盟”。
数年之后,当安联保险入股工商银行之后,其在中国的合资寿险公司中德安联亦复制类似的股权纽带。
不过,太平人寿和工商银行可能走得更远。一个版本是,工商银行、太平人寿的母公司中保集团,以及外资股东富通集团三方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由新公司全资持有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太平养老与太平资产管理四家公司的股权。
2001年,发端于1999年和2000年的投资型保险突飞猛进。
这一年,投资连结和分红类新产品保费收入412。3亿元,占寿险保费收入的32。2%,同比增加28。8个百分点。异军突起的投资型保险迅速带动当年国内的保费收入达到2109。36亿元,同比增长32。2%。
时任保监会主席的马永伟颇为欣慰:“(这)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32。2%的增长速度是过去8年,仅次于1997年的第二高增长。(2)
表7…1 1994—2001年中国保费收入列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保监会。
这一年,资本市场先扬后抑,投资型保险随之潮起潮落。
特别是平安的投连险,从上半年的天之骄子,跌落为下半年的过街老鼠,诱发中国市场第一次保险产品公共危机。(3)
“投连危机”是划在中国寿险业的一道深深的伤痕。对于始作俑者平安而言,投连是一杯先甜后苦的酒,一段无法回避的记忆,或许也是一个洗心革面的起点。
投连之殇
接连的降息风暴,打得国内稚嫩的寿险业晕头转向。新产品开发赶不上降息的脚步,中国的寿险行业面对两难抉择:继续卖单,利差损越卖越大;收手不卖,庞大的销售队伍面对无米之炊,甚是难以为继。
头悬两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最为市场化的平安马明哲苦寻解脱之法。
1997年左右,来自海外的总精算师Travor,平安所引以为傲的“外脑”拍马赶到,向马明哲献上一计,可以拉平安出困境。
此时的平安正如火如荼地邀请“洋大夫”麦肯锡对其进行全面的诊断,同样来自海外的专业人士Travor的意见自然备受重视。
他向马明哲介绍了海外市场正方兴未艾的投资连结保险。
这种新型投资型保险的奥妙在于兼顾保险和投资,不仅可以迎合中国投资者既要保障,又要赚钱的“贪心”,而且客户完全承担其中的投资风险,平安不用再为利差损发愁。相反只要做好服务,就可以赚钱。
同时,由于当时的股票市场正处于牛市,而保险资金借基金间接入市的大门洞开,平安似乎已经看到一个无比光明的“钱”途。
何等妙计!
于是,一个名为“凤凰计划”的投连险考察研究项目新鲜出炉。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凤凰是一种高贵的吉祥鸟,同时“凤凰涅槃”也寓意着死而复生,活得更精彩辉煌。
名曰“凤凰计划”,平安的苦心可见一斑。不过,这只凤凰不仅没能浴火重生,反而带来了一场“火灾”。这是献计的Travor和欣然接受的马明哲没有想到的。
两年之后,1999年10月22日平安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份投资连结保险——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
这是保监会破天荒地以自己的名义批准的一款新型寿险产品(一般批准保险产品的主体都是保监会的部门)。而有据可查的资料,似乎仅有这一次,通常寿险产品审批或者报备只需要下面的专业部门就可以完成。
投连一诞生就成为“明星”,一扫此前寿险产品设计的呆板。
产品结构上,平安的投连于保险行业中引入“伞型”投资账户——即同一险种旗下设立多个投资账户,供不同客户按投资需要和风险承受能力加以选择和转换。这种结构类似基金行业的“伞形基金”,但是平安无疑比中国基金业领先。
运作模式上,投连险把保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障;另外一部分进入投资账户,其风险和收益都由客户承担。
这样的设计使得平安完全可以挣脱利率变化的束缚,从而赚取稳定的无风险利润。
时任保监会副主席的吴小平说,平安这是在第一个吃螃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意味着可能吃到甜头,也可能被螃蟹夹到。
一语成谶。
平安是先尝到了甜头,后来却被螃蟹夹到!
毫无悬念,于上海试销的投连成为平安攻城拔寨的利器。
2000年的中国股市基本上是一个单边上扬的市场,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了51。73%,深证综合指数全年上涨了58。07%。2001年上半年,股指依旧震荡盘升,上证指数半年间上涨6。97%,创下2249。77点的历史新高。
受A股市场的刺激,平安投连险的账户收益率仿佛被打了一剂兴奋剂,连创新高。例如,设立于2000年10月31日的平安发展投资账户,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投资账户投资单位卖出价为1。1946元,与设立时相比,增长率为19。46%,与2000年底相比,上半年净值增长率为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