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保险公司具有这样的实力。而盲目地在费率上进行价格竞争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尽管有不同的声音,车险费率改革试点跌跌撞撞走到2003年。
    2003年1月1日起,全国各财产保险公司开始实行由各公司自主开发厘定的车险条款费率。4月1日,车险原统颁条款停止使用。2003、2004年,恶性竞争之下,全国的车险几乎都处于亏损的状态。“做得越多,亏得越多”。
    国内第一家专业车险的前任总裁谢跃认为,费率市场化之前,国内车险经营基本是全行业盈利,因为盈利的奥秘在于保险主体垄断和保险价格垄断,保险价格由监管部门统一制定。垄断地位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提价扭亏为盈,有规模就自然产生利润。
    但随后保监会不但放开了经营主体,而且放开了车险的价格。整个态势发生逆转。于是,2003、2004年全行业两年连续亏损。
    穷则思变。
    2003年下半年开始,保险公司纷纷对车险费率进行上调。
    以北京市场为例,《国际金融报》2004年11月报道,车险涨价经历了四轮。第一轮调整:从2003年七八月份开始。年初车险费率改革中大打价格战的保险公司发现,1—6月份的车险赔付率远远高于年初制定费率时的预期出险率,有些地区的车险赔付率甚至高达三位数,于是纷纷调整车险业务的承保条件。如限制承保某些车型的盗抢险,某些特异车型被拒之门外。
    第二轮调整:从2003年12月起,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轮由人保发起,人保悄然将原来的投保车损险、三者责任险10%的优惠取消;平安产险提高了车损险的系数;其他各家公司也开始在个别险种上提高了一些车型的费率。
    第三轮调整:2004年5月1日,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新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实行,各保险公司纷纷提高第三者责任险的费率,幅度高达10%左右。
    第四轮调整:2004年6月初,占北京车险市场份额近70%的人保公司第三次上调车险费率,上调幅度在20%~30%左右。
    这期间还发生一次“绝对免赔额”风波。2003年,深圳一些保险公司在车损险条款中,引入了“绝对免赔额”的新概念,即这个免赔额之下,保险公司不理赔,损失由被保险人自己承担。
    2004年2月,人保率先动作,实行“绝对免赔额”制度,此举遭到投保人的强烈不满,并惊动了保监会。仅仅事隔一天,这一备受争议的车险新规就被监管部门以“未按规定的程序履行报批手续”紧急叫停。
    引入绝对免赔,保险公司意图改善财务报表。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小额索赔占了绝大部分,1万元以下的案件占80%左右,3000元以下的案件占50%左右,1000元以下的案件占40%左右,个别案件的索赔额只有几十元。而小额赔案投入的精力几乎和大额赔案相当,保险公司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道德风险已成为保险公司处理小额理赔所要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同年11月,一味坚持的人保启用新版家庭自用车和营业用车车损险产品。在条款中引入了可选择的500元的绝对免赔额的规定。此举再次引起较大争议,被指“变相涨价”,并被中消协点评为“霸王条款”。
    《道路交通法》以及交强险制度的出现成为车险改革的一个转折。不过,交强险本身在2007年会产生一次全国性的大争论,成为保险行业又一次典型的公关危机。
    2006年7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正式实施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推出了包括车辆损失险和商业三者险两个险种的A、B、C三套商业车险产品,由中国人保、平安财险、太平洋财险等3家公司分别推出,其他保险公司则须从中选择一款使用。
    同时为遏制行业恶性竞争,并且监管部门下达车险优惠不得低于七折的“限折令”。车险费率市场化的最后一点痕迹也被抹去,一次曾经设想宏大的尝试悄然落幕。
    2007年3月,保监会在回顾2003年车险费率市场化时称:“在2003年实施车险管理制度改革之后,各公司推出了个性化服务的产品,对繁荣车险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注重价格,不注重服务;注重技术,而不注重消费等等这些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一些产品出现了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这对于整个车险的总体发展都不是很有利的。”
    车险改革并非一无是处。
    车险费率市场化迫使各家公司都关注非寿险精算,引进非寿险精算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精算事业的发展。例如,平安保险公布了该公司制作的中国大陆第一份完整的车险精算费率表。该费率表是在平安保险公司自身经营的数据基础上,参照国外先进模式和经验制成,是中国车险精算系统与国际水平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成为车险费率市场化之后的一个“外部效应”。
    车险费率市场化之后,中国于2004年出现第一家专业车险公司——天平车险,获批了独立于A、B、C以外的车险条款;同时一些新的销售渠道开始崛起,例如车盟、盛大以及从众等。其中,部分还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这也是改革设计者们没有想到的。
    WTO症候群
    2001年完结的WTO谈判打开了两扇门:一扇是中国的门;一扇是世界的门。
    保险先于其他金融行业列出了开放的时间表,而此前限制外资发展的束缚均被打破。
    多年之后,保险行业回首,WTO金融开放首先作出牺牲就是保险,而保险之中,尤其以产险的牺牲最大。因为寿险没有开放外资独资牌照,而产险则几乎都完成了本地独立法人改造。不过,极为幸运的是,产险中唯一没有开放的业务领域便是法定保险——交强险,外资公司不得车险之门,避免了中资产险的倾巢之覆。
    链接: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保险业对外承诺的四大主要内容:
    1。在市场准入方面,承诺如下:企业设立形式,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分公司或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外资股比可以达到51%;中国加入两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设立独资子公司。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合资公司,外资股比不超过50%,外方可以自由选择合资伙伴。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设立。加入时,合资保险经纪公司外资股比可以达到50%;中国加入后3年内,外资股比不超过51%;加入后5年内,允许设立全资外资子公司。
    2。地域限制:加入时,允许外国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在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佛山提供服务;中国加入后两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在以下城市提供服务: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中国加入后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
    3。业务范围: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从事没有地域限制的“统括保单”和大型商业险保险。加入时,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提供境外企业的非寿险服务、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财产险、与之相关的责任险和信用险服务;中国加入后两年内,允许外国非寿险公司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全面的非寿险服务。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外国公民和中国公民提供个人(非团体)寿险服务;中国加入后三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向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提供健康险、团体险和养老金/年金险服务。加入时,允许外国(再)保险公司以分公司、合资公司或独资公司的形式提供寿险和非寿险的再保险业务,且没有地域限制或发放营业许可的数量限制。
    4。营业许可:加入时,营业许可的发放不设经济需求测试(即数量限制)。申请设立外资保险机构的资格条件为:第一,投资者应为在世贸组织成员国有超过30年经营历史的外国保险公司;第二,必须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连续两年;第三,在提出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50亿美元。
    面对WTO的压力,国内保险行业加快了对内松绑的步伐,内资的中小保险公司迎来一次机构扩张的热潮。
    提前一年,这样的准备就已经“随风潜入夜”。
    表7…2 2000年5家中小公司扩张路径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入世前夕,保监会一次性批准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财险等三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国内筹建300多家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其中,新华人寿获准筹建25家分公司、105家中心支公司,泰康人寿被允许在省会城市筹建18家公司、138家中心支公司,华泰财险也取得了18家分公司和22个中心支公司的筹建许可。
    截至2002年4月底,最终获保监会开业许可的仅占总数的23%,包括新华人寿7家分公司、18家中心支公司,泰康人寿11家分公司、38家中心支公司,华泰财险1家支公司。这样的扩张速度,前所未有,同时也激起保险行业激烈的人事动荡。
    寿险以新华和泰康为典型。
    于2001、2002年之间,抢在WTO之前,借审批闸门猛然放开的契机(7),两家公司疯狂地跑马圈地,扩张分支机构,成为形式上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其中,2001年新华人寿只有4家分公司,9家中心支公司,但经过2002年一年的跑马圈地,到2003年底,新华人寿拥有了29家省级分公司,89家中心支公司,460家营销服务部,同时还有4家分公司还在筹建,基本完成全国布局。
    如此的“暴饮暴食”,对于两家年轻的公司而言,其结果似乎都是消化不良。受制于人才的紧缺和资本的局限,此后的消化、调整,以及财务减压持续经年。
    产险以华泰为代表。2002年,华泰保险完成了7家分公司和10家中心支公司的筹建工作,是华泰分支机构建设速度发展最快的一年。截止2002年底,华泰已经在全国25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完成全国布局。
    但是,在产险保险公司的主业车险上,华泰保险却载了一个大跟斗。
    2001年,华泰保险发起的降价盛宴,最终成为无米之炊。“一方面是不懂车险市场的规律,另外一方面介入市场的时机也不对。彼时混乱的车险市场环境,会让任何一个冒进者都‘吃不了兜着走’。”
    吃一堑,长一智。2002年,华泰于财险公司中首次引入美国ACE集团作为国际战略合作者,这成为华泰转型的拐点。此后,华泰的治理结构和考核标准都发生转变,车险业务的策略也由“粗放”收缩为“精选”。伴随策略的变化,华泰的保费规模自然整体下降,增长趋缓。根据保监会的数据,2007年华泰保险在全国42家有业务统计的保险公司中排名第13,低于多家开业一两年的新公司。
    华泰转型成为一家“小而健康”的公司,并成为监管部门放心的“好学生”——虽然身体瘦小,但是脑子聪明,学习成绩良好。
    不过,保险主业的表现平庸,并不妨碍华泰资产管理的异军突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许恰恰是因为主业的一般,才使得华泰的投资从一开始就获得了业内少有的重视,并被赋予了令同业羡慕的独立地位和发展空间,成为一只彻彻底底披着保险“羊皮”的基金“狼”。
    这真是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