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我们最终提出了西门文化的“3+1”系统工程,即红、黄、蓝三色管理和土家文化的系列文化工程,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红色管理”,就是向共产党学管理;“黄色管理”是发现中国古代帝王的管理大道;“蓝色管理”则是破解西方管理的本源;“土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寻根之旅。
“红色管理”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想说的第二点就是关于“红色管理”。
说到管理,就不得不审视一下国内的管理理论发展与应用的现状。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本土企业对现代管理学的新知与应用形成了饥渴,于是,“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以及台湾版的“中国式管理”纷纷登堂入室,成为院校研究、企业培训的新宠。应该说西方的管理学起步较早,目前相对比较成熟,对中国的管理学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我认为管理是一门实践的科学,不同民族、不同特质的文化基础,将形成不同的管理学说的理论。可以说,管理理论“没有最好,只看是否合适”。管理学的兴旺发达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强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没有中国国家的强大,就没有红色管理的横空出世。如今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推动力量,所以,已经到了为中国总结管理经验、构建管理体系的时候了,“红色管理”即是基于此的一项尝试。
作者冯成略致辞(2)
西方管理学之父彼德?德鲁克认为:同英国、德国和美国通过技术上的领先而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途径不同,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中,20世纪的日本是紧紧依赖管理上的卓有成效而后来居上,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经济力量,而且造就了“丰田传奇”、“索尼神话”这样的成功范例。
日式管理是植根于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土壤的,那么,什么是适合中华文化根基的管理学说呢?
中国的企业家和理论家们也在苦苦地探索和思考。华为、联想、海尔、娃哈哈、TCL等等一大批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向西方学习管理圣经的同时,也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应用了我党我军部分成功的管理经验。
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现代的许多企业领导来说,其实,我党的许多成功经验都烂熟于心,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行为规范,但自己却全然不觉。
于是我们惊讶地发现,从组织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真正称得上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中,没有一个组织能做到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兴旺发达、与时俱进。中共产党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科学的处理了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所以我们肯定地说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管理史上一个最大的管理案例;同时也是管理学意义上一个最大的组织标杆。
###同志曾在清华大学博士生毕业典礼上指出:“我们国家现在缺少什么样的企业家呢?缺少博古通今的企业家,既能懂国外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孙子兵法》,又懂《共产党宣言》的企业家。”在镕基同志指示的启发下,我们开始构思“红色管理”的概念,并从中国共产党85年的成功历史中用管理学的经纬,梳理出红色管理理论的脉络和体系。我认为,“红色管理”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为理论根基,是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科学理论。中国本土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基业常青,就应该认真学习“红色管理”,外国的企业要想进入中国的市场,真正融入中国本土,就必须学好“红色管理”。
第三个点,我想谈谈我个人的心愿。
中国共产党是“红色管理”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我们今天归纳总结的“红色管理”理论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还有待于不断生长,经历磨炼,走向成熟。
因此,我的第一个心愿是: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红色管理的研究中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个理论体系,使这个婴儿得以健康成长。其实,“红色管理”理论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红色管理》的成书过程中,许多专家和学者,以及我们的工作团队都付出了许多心血。
我的第二个心愿是:希望传媒界的各位朋友多多给予帮助和支持,通过你们的大力宣传,使更多的人来关心红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更多的企业和组织能够顺利地分享红色管理的研究成果。
第三个心是:希望通过红色管理,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集聚广大英才的智慧,推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中国人自己的管理理论体系一定能够成长为世界主流管理流派,傲然屹立于世界的管理理论丛林之中,我相信,这一天定会早到。
最后,在我党的诞辰85周年之际,让我们竭诚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早日实现!
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界朋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广东省委宣传部长蒋斌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下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向中###史出版社、《红色管理》作者成略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和成略的认识,始于10年前。那时,成略在广东创办科氏纸业有限公司,开发了“科氏”牌系列办公用纸,在市场众多品牌中,以唯一不缩水产品受到市场欢迎。那时对成略的认识就是:一个热血青年,但是思路开阔、极富创新意识。
第一次真正让我领略到成略的“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是后来成略创办的广东阳光城文化体育公司。成略在当时创办的“全民健身卡”以及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促成了今天全国各地的全民健身运动。我们今天在全国各个街头、小区见到的健身器材便民活动,就是成略当年的首创。
后来,成略进入广东省社科院工作,担任广东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城市形象研究中心主任、企业文化报采编室主任,我们的交往不仅仅限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在业务上也有了很多合作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在思想上与成略碰撞。他一直致力于在企业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与《求是》杂志社、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院举办了多次活动和调研。据我所知,成略是理论界在1997、1998年就开始深度关注企业文化、并亲临一线做了大量工作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成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一开始就站在了很高的高度,这使得他在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驻广东记者站工作时,利用工作的便利,更深入地探讨各种理论问题、深入一线实践,基于这种认识,他相继策划主办了“面向工业化中国企业文化论坛”、“面向21世纪领导干部高层论坛”等活动,同时,他还参与在广东地区率先开展的“竞争力”课题研究,此研究成果得到###、张德江同志们的大力倡导。
在广东的几年间,与成略共事,一直惊讶于他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做那么大量的工作。而且基于他的年龄和学识,他总是能提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策略,我想,这是与他善于学习、敢于说不、敢于创新的个性分不开的。
成略从广州调到中央党校工作之后,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活跃,其“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挥。这期间成略使我最敬佩的是,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历史的研究中,参与组织策划、出版、发行的《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该书得到###等领导同志的肯定,被理论界称为“2000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后来成略又相继与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合作出《丰碑——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与辉煌》、与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大型电视剧《同舟共济》,其理论探索、创新之路,越走越远。
在与成略的多年交往中,我深知他的辛苦。理论创新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长期深入扎实的研究,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敢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勇气。毫无疑问,成略的性格使他具备了搞理论创新的要求,他的执著追求也促成了《红色管理》的完成。
自他调到中央党校工作后,每年我们交流的机会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每一次再会面时,同他促膝长谈,我都发觉他的思想更加睿智,所创建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丰富,每一次都让我感觉到受益匪浅,带给我全新的思考。
今天,我们在这里,又更领略成略在多年累积薄发之后又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壮举,我们期待《红色管理》成为成略思想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成为成略理论创新的又一高度,我也期待,红色管理理论真正成为中国本土管理理论的核心力量,使中国管理思想,走向世界。
谢谢。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我代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向前来与会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向我研究会引入项目管理促进国企改革课题组外援专家兼项目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冯成略同志致以美好的祝愿。预祝《红色管理》首发式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自1983年2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成立以来,做为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助手和参谋,一直致力于面向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围绕经济的开放、发展与社会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性、全局性和超前性的调研,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研究成果对推进改革事业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也一直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联系一批专家学者、老领导。在调查、研讨课题的时候,非常注重发挥年青专家的优势与特长,并适时吸取外援专家对项目管理的咨询建议,从而保证了中国体改研究会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十年前,###同志在1996年7月25日的讲话中提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对管理的重要性,宣传得还太少,要大力宣传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大力提倡振兴中国的管理科学”。
为了贯彻###同志讲话的精神,我研究会咨询与项目管理中心成立了专题组,委托外援专家冯成略同志对“中国的管理科学”加以透彻的研究,形成了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管理起源于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对行为进行的有效约束。从管理实践到形成完整的理论,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直到18世纪,欧洲古典管理理论才开始萌芽。20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的强盛,在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式管理”也成为世界企业研究的焦点。五十年代又诞生了项目管理,成为独立的项目管理科学和行业,形成了美国和欧洲两大项目管理体系。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受到了日本崛起的强烈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美国并非管理思想的惟一源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