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大财经:体制改革大博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对未来的预估,准不准,让时间来证明。但过去,全球的盛衰,历史给的资料就更多了。

    1500年,因海洋文明兴起,欧洲崛起,当年欧洲GDP在全球的占比为20%,东方亚洲的中、印、日总和则为52%。1820年,工业革命开始,欧洲升为25%,中印日仍维持在53%(其中,中升印(被英殖民)降);1900年,欧洲达到巅峰,占全球32%,中印日下跌为30%;美国则由1820年的2%升为8%。1900后50年,两次世界大战,欧跌美升,中印衰,日本亦无起色;1950年,美国成全球老大,28%,欧降为24%,中印日只得12%。

    二战之后,日本再度崛起,之前的四、五百年,均在3%上下浮沉(除开明治维新至1945年无条件投降一段时间)。战后几十年奋勇,一度高达10%以上,1991年泡沫破灭,目前约8%,2030年估计再跌到6%。

    国之盛衰强弱,几百年或几十年,风水轮流转,在大历史中,乃寻常事耳。令人好奇的是,其中有无规律?有什么规律?当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探索这个问题,而且给了一部分答案,即《国富论》;近代西方史家保罗?甘乃迪也写过《帝国兴衰史》,似乎更多地从战争及财政的角度关注,也是一部分答案。现在历史更长了,资料更多了,理论也更丰富了,值得再作一些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与归纳。以下是我的观察。

    (一)制度。这也是《国富论》的答案,泛指政治、社会、经济体制,核心则是经济。最鲜明的例子有两个,一是日本明治维新,30年就从一个弱国变为一个强国;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30年,快速崛起。不过附带说一句,制度必须与下一个条件配套,即种族。

    (二)种族。首先声明,这不涉种族歧视,要说明的是,上帝造人,天生我材各有用,优势不同。有的在声乐,有的在舞蹈,有的在运动,有的在冥想……但跟GDP相关度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勤奋与功利,这在不同的种族中有相当不同的表现。

    (三)技术。例子很多,中国在宋朝以前;西方则有工业革命。

    (四)战争。战争这个因素比较复杂,有正有负,视乎一个国家对战争掌握的“度”。

    1945年以前,世界文明的中心始终都在欧亚大陆(世界岛)。但1500年开始,欧洲殖民主义打垮亚洲各国;20世纪上半叶,欧洲内部又连续打了两场世界大战,打垮欧洲自己。这然后,才有美国的渔翁得利。美国是在1945年,严格地说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才成全球霸主的。

    (五)人口因素。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构成最关键的市场需求。人的多与少,老与少因此至关重要,强国往往是人够多,素质好,青壮化。中印的潜力,日俄的隐忧均与此有关。

    (六)生活方式。即奢俭之道,太俭不行,过奢也不行。

    (七)货币。在“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之前,一个像美元一样的拥有独占性的铸币权,是美国成为超强的法宝。

    (八)气候。这个因素在大历史中很重要,估计在未来一个世纪又要起大作用了。

    以上分析,曰今之《国富论》不亦宜乎。
“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
    今年两会讨论并决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今后五年,围绕着十二五规划的国家建设课题,集中凸出在民生问题、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包括节能环保在内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幸福指数等等的热点之上。如何解读这样的内容?

    不妨就从“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谈起。这句话的潜台辞无疑是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有了问题,否则何需转变?更何况还要加速转变?那么,现行的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有了什么问题?

    就正面评价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搞了约30年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成果斐然:(1)平均的年增长率,全球第一;(2)出口大国,全球第一;(3)制造业大国,全球第一;(4)外汇储备2。85万亿美元,全球第一;(5)GDP超英赶德越日,全球第二。这样的成绩还有什么问题?

    仔细观察这些成绩的背后,应该注意到:

    (一)已存在了相当明显并且还在持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

    (二)高增长的背后是透支了资源、环境、劳工权益、农民权益、消费者权益;

    (三)快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也广泛地招致了许多国家因失业问题严重对中国的质疑与不满……

    这样的现象,无论就国内发展及国际发展来讲,都不可持续,所以必须“尽快扭转”及“加速转变”。但无论是扭转或转变,作为第一步,首先必须搞明白,问题究竟在哪里?

    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方式,邓小平的三句话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1)发展是硬道理;(2)稳定压倒一切;(3)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这三句话的精髓,浓缩提炼之后,其实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优胜劣汰。优就是强势者,有较强竞争力的,胜出,先富;劣就是弱势者,例如劳工、农民、农业、农村、西部地区、环境生态等等,往往缺乏必要的照顾。因此,所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要义是:继续坚持市场经济,目的在确保效率与生产力;第二要义是:在坚持市场经济的同时,积极关注并照顾弱势者的利益,即落实社会主义;第三要义是:正由于落实社会主义,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及改善民生问题,从而有利于内需市场的开发,将增长的动力更多的由外需逐渐转为内需。

    这样的三个要义,从胡温执政以来提出的许多执政理念,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例如:小康社会、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和谐社会、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人与自然等等。简单地说一句,就是既要坚持市场经济,又要落实社会主义。于是,“十二五规划”就是所有这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念的系统化体现:

    (一)在生产方面,适度调低经济增长的目标为7%(不强调量);增加在教育、科研上的投资(强调质);同时重视节能减排(可持续);

    (二)在分配方面,积极改善收入分配,重视衣食住行育乐医安等民生问题的解决,同时强调加强及创新社会管理;

    (三)所有以上努力,均通过官员的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以求落实。

    这(一)(二)(三)条,其实就是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如果说,当年邓小平有所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话,那么十二五规划就是两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及一个基本点——科学发展观。
中国大趋势之脉理分析
    ——与趋势大师奈思比的对话

    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邀约翰奈思比于同样有百年历史的陆佑堂演讲,邀我与另外两位嘉宾作对话回应。奈思比教授曾写《大趋势》、《亚洲大趋势》、《中国大趋势》三书,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趋势学大师,因此,我也以我的“中国大趋势”观点与奈思比切磋。

    去年,我曾出版《中国大趋势?大博弈》一书(长江文艺出版社),分析未来30年的十个中国大趋势。这未来30年的中国大趋势,在相当程度上,都能跟过去30年及过去6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作出有趣的对照,罗列于下:

    (1)内需化;(2)民营化;(3)城镇化;(4)反暖化;(5)人民币国际化;(6)人口老化;(7)可持续化;(8)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化;(9)两岸统一化;(10)(全球权力格局)中美博弈化。

    这十大趋势,个别分开来看,都有其何以作出如此判断的理论与逻辑,但那天与奈思比对话的早上,散步时思考,总觉得这10个大趋势彼此之间,似乎还缺了些横向联系的逻辑与脉络,经过探索推敲,乃得到另外三个角度的观察与分析,也是本文的重点。为作一区别,之前的10个中国大趋势,是“从现象角度的分析”,本文提出的新的三个中国大趋势,是“从脉理角度的分析”。后者,又可以分别从(一)微观;(二)中观;及(三)宏观三个角度来谈。

    (一)微观角度

    微观角度指的是“人”。人作为一个经济单位,有需求有供给。中国13亿人,未来30年的需与供,跟过去30年有很大的不同。需求方面,过去30年主要是食与衣,未来30年则是住、行、育、乐、医、安六项。“十二五”之后,要满足的就是后面这六种新的民生需求。供给方面,中国人从8亿到13亿,过去30年提供的主要是劳力,未来30年,提供的更多的将是脑力。这就需要对教育、科研、培育有更多的投入,也是那天奈思比最强调的重点。

    微观,也就是在人的方面,理顺了供与需,就相当于打通了“任脉”。

    (二)中观角度

    中观角度指的是“体制”。过去30年,中国侧重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斐然,但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利益分配的矛盾,需要通过更好的社会发展来梳理,也就是社会体制改革。而最好的社会改革,通常需要通过以民主为内涵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进行。邓小平曾说,中国所有的体制改革,其最终成败,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这个意思。“十二五”规划强调社会管理,应可视为是这个大趋势的起步。

    中观,也就是在体制方面,理顺了经济、社会及政治体制改革,就相当于打通了“督脉”。

    任督二脉都打通之后,中国的元气就大盛了,也会具体体现在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及人民币的强势之上。

    (三)宏观角度

    宏观角度指的是中国在全球权力架构中的角色与地位。

    把中国放在全球体系中来看,过去30年,中国与全球就是一个吐与纳的过程。中国“纳”的是资本、技术、管理与原料;中国“吐”的是制造业产品。由于能量尚小,所以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接受者”而非“影响者”或“决定者”。未来30年趋势将有很大变化:(1)中国与全球的吐纳关系将从有形的物质层次快速延伸到无形的文化与文明层次;(2)通过吸纳,中国将极有可能再一次出现大历史中罕见的文明融合与创新;并且(3)由于中国能量增长,中国的价值与范式将对全球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会不会如我所料,将由时间证明。
2012怎么看
    让全球感到烦恼、纷扰、焦虑的2011年即将结束,美国《时代》周刊也把“抗议者”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应是为2011年下了一个清楚的脚注。

    2012年怎么看?逻辑上看,必然受到关注的不外三点:一、危机会不会爆发;二、契机会不会产生;三、不确定因素会如何出现。就全球全局来看,主要焦点又集中在:欧债危机、大陆经济及东北亚变局。

    先看欧债危机。2011年底的欧盟峰会似乎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除英国外,所有26个成员国都加入财政联盟,但其实还存在着不少变数。一些国家现在已经有点后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