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在经济上独立有足够的自信,不依附于所在企业的话,那么他们或许就能够对公司或自己的上司所做出的非法决定说“不”。
为了跟上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学习
除了在社会上立足和成为自由的人而外,促使我们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理由与我们身处的整个人类社会有关。
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个体的学习行为,故此,如果我们不学习的话,就将被向前发展的社会所抛弃。
很多人都觉得与上了年纪的人说话,往往没有什么新话题,很是古板滞涩。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疏于学习而造成的在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上停滞的缘故。相反地,教育程度较高且始终学习不倦的人,即使到了六七十岁,也给人以充满活力的感觉,与他们谈话令人感到十分有趣。
所以,如果不学习的话,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子孙时,恐怕会令他们感到厌烦吧。
学习是幸福生活的先期投资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与不学习之间的差距是怎样的巨大。而对于那些始终坚持学习的人来说,随着年收入的提高,他们就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新的学习领域。再次获得成果后,继续投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与此相反,疏于学习的人由于难以实现年收入的增多,进而无法在学习上投入资金。从而逐渐拉大了与他人的差距,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而,学习实际上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先期投资。就像企业如果不投资进行设备更新或新品研发就只有被市场淘汰一样,我们如果不以学习的形式对自己进行投资的话,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破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什么学习难以持续(1)
既然大家都公认学习所具有的决定性的作用。但为什么学习总是难以持续下去呢?
疏于学习的恶果是逐步体现的
这与人的学习动机相关。
如果我们今天不学习,收入不会在明天就马上减少,也不会被公司立即解雇。这就诱发了人们的惰性,许多人一开始信心慢慢地购买了函授教材或是报名参加了英语培训班,但最后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事实上,如果我们以年为单位来考察不学习的恶果的话,就能够发现这种恶果与长期缺乏运动且饮食不调所引起的肥胖症有着类似的性质,其害处是逐渐显现的——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被公司解雇的对象;又或许遭遇年收入迟迟无法增加的“变相降职”;而在找寻新的工作时也可能处处碰壁……当类似的情况不断涌现的时,再后悔已无济于事。
制定基于必然性的学习计划
当然,学习还必须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例如,有一段时期,我曾努力学习过汉语,但最终却难以持续下去。现在想来,那是因为我完全没有依照必然性的要求制订相关的学习计划的结果。
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对于在职者来说,如果没有具备可持续性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的话,任何学习都难以为继。
①巧妙利用公司的“强制行为”
笔者获得信息工程师和中小企业经营咨询师资格,就是因公司要开展系统测试业务而强制要求的结果。若非如此,我恐怕只会躺在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不会去参加什么考试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笔者倒是很赞成公司采取类似这样的“强制行为”。不管是考试费用还是报名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而通过考试获得的相关资格还能够为自己提供实际帮助,这样的好事可不是随时能够遇到的。况且,若是所在部门的同事都参加考试,你也会因周遭环境的影响而不得不投入到学习之中。
而且,这种“强制行为”往往采取由职员自己先垫付相关费用,在通过考试之后由公司报销的形式。故此,若是无法通过考试的话,不但年收入无法增加,自己还得承担所有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学习的动力往往会被彻底激发出来。
② 将学习成果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
对于普通人来说,预测、计算未来的无形得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若是我们能够将这种得失换算成收入的增减、职位的升降、荣辱的分别的话,就会在瞬间一目了然。
因此,如果公司对员工的学习有明确的奖惩措施,那又是一大幸事。
例如,公司如果规定TOEIC考试达不到730分的员工就没有赴海外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职员会很快投入到外语学习之中。在职者在学习上缺乏毅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类似于学生时代的测验、家长联系本和升学考试等明确的奖惩措施,或是即便有类似的措施,却得不到有效地贯彻。 。 想看书来
为什么学习难以持续(2)
那么,为何奖惩措施能够促进学习呢?如果你能将其与风行一时的RPG(第一人称冒险游戏)游戏联系在一起就会很快明白个中缘由。电脑游戏玩家之所以喜欢RPG游戏,就是因为在游戏中,随着经验值、魔法值及所掌握魔法技能的数量逐渐增加,游戏的主角也会不断成长,这使得很多玩家沉醉于其中,欲罢不能。
学习也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将学习视为一种RPG游戏,作为游戏主角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若是能够获得任何形式的肯定或奖赏的话,自然会将学习持续下去。
假设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你的上司表扬你说“最近,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嘛”,虽然只是这么简短的一句话,也会令你感到振奋进而更为努力地学习吧。
获取相关资格认证也是如此,在真正将学习变为一种习惯之前,最好选择那些较为轻松,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出成果的资格认证去攻读。
例如,在英语水平测试和TOEIC考试二者之间,我更为推荐后者,比起英语水平测试的级别认定模式,TOEIC哪怕在考试分数上仅有一点点增加也是更为显而易见且易于量化的。
另一方面,由于参加各种考试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类似TOEIC考试的计分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财富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通常,如果没有清晰可见且可量化的目标,学习必然会半途而废。总之,那种依靠个人意志能够实现一切的说法,显然是过于乐观的。
③进行适当的投资,能够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加投入
除了利用公司的“强制行为”及采用类似于RPG游戏的方式激励学习而外,我们还可以采取购买三、五万日元的教材,交钱参加专业人士的辅导课程等适当的投资方式,让自己对学习更为重视。
由于函授课程需要极其顽强的意志才能够坚持下去,因此,真正的学习还是要在教室之内。只要不打瞌睡,至少在一堂课的时间里你是在学习。
④尽量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正如上文所述,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由于学习绝非浅尝辄止的事情,
所以,只靠一时的热情是难以持续的。基于此,我觉得很多学习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过多地强调个人的努力,把方法的实施冀望于个人的意志。而我想说的是,我并非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靠的并非努力勤奋地学习,而是在开始学习之前,致力于制订具备可持续性的学习计划,并在此后忠实地执行这一计划。
而对于制订学习计划来说,公司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帮助。公司不但给我们提供了反复练习的场所,承担了学习费用,在用强制性的方法驱赶我们的懈怠的同时,还在客观上帮助我们将学习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故此,对于将要就业的学生和准备跳槽的职员来说,在选择未来供职的公司之时,应将能够帮助自己不断学习作为第一标准。
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将公司与学校划上等号。由于我们是交钱上学,而公司则是依据贡献度向职员支付工资,因而我们必须将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对公司的实际贡献。
拿着公司提供的学习费用,享受着脱产学习的待遇却无法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人,只会被视作一无是处的书呆子而最终难逃被裁员的命运。
总之,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如果具备了来自公司的强制学习要求、定期参加课堂授课、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状况进行量化、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工作等这一系列因素,你的学习就走上了正轨。
在本章中,我主要就学习前的相关准备进行了阐述。在下一章中,我将就开始学习之后如何更有效率地获取相关知识,及需注意的细节和窍门进行说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
做好相关准备,将“书房随身带”
在上一章已经写道,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学习能够持续下去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意志力,重要的在于制订具备可行性的学习计划。在本章中,我首先介绍如何将“书房随身带”。
在职人员的学习很难持续,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与把学习作为天职的学生时代相比,除了难以挤出整块的时间进行学习而外,回到家后也没有专门用于学习的房间,也就是说,缺乏学习的场所必将对学习产生制约。
在过去,学习就意味着手拿纸笔端坐于书房之中。或是像二宫金次郎 一样,手持纸笔,将书别于腰间,利用工作的间歇勤奋攻读。事实上,即便是在现在,很多介绍学习方法的书中也依然将上述两种形式奉为圭臬。
然而,在信息时代,随着各种IT产品逐渐廉价,不断涌现出类似笔记本电脑、MP3播放器、个人博客等这些效率较之传统的纸笔高出数十倍的学习工具。同时,许多速成式的学习手段也不断被开发出来,例如速读法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工具与手段组合起来,在人满为患的电车车厢中用MP3学习英语,或是利用闲暇时间坐在有无线宽带网络信号的地铁站的长椅上,用笔记本电脑完成网络课程的作业就成为了可能。
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将书房随身带”。在过去只能用笔和纸来进行的学习,今天却可以利用如此便捷且高效的工具来完成,那我们还等什么,赶紧准备这些工具投入学习之中吧。
'1' 准备好笔记本电脑
拥有属于你个人的笔记本电脑
孩提时代,当你坐在书桌前的一瞬间是否感觉到整个人都沉浸在学习的气氛之中了呢?而在如今,笔记本电脑发挥着书桌的作用,成为学习的起点。
无论是在家中、公司、车站还是出差途中,只要打开笔记本电脑你就能马上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与为了学习时刻拿着辞典或辅导书相比要方便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开始学习之前请专为自己准备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是重量在一公斤左右,轻便易携的。
这台电脑此后将成为你收集信息、将学习成果汇集成博客、下载MP3等学习资料、随时将学习笔记整理成思维导图等活动的重要帮手,毫不夸张地说,它将成为你的又一个大脑。
不可用手机替代笔记本电脑
随着科技的发达,现在手机已具有了笔记本电脑的部分功能,因此,有不少人试图用手机完成笔记本电脑的工作,这些人或许觉得有了手机就无需笔记本电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