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尊建造于公元一世纪,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名叫沙玛玛。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2001年3月12日,巴米扬大佛惨遭炸毁,不但使当地的旅游业受到毁灭性打击,也给世界佛教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梵衍那国停留半个月后,玄奘来到了象征着当时中亚和印度的分界线的黑岭。不过现实中的地理分界线不会像地图上那么清楚简单,任何文明之间都会有一片缓冲地带,生活在缓冲地带的人们身上往往带有两种文明的印记,而玄奘来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处在两种文明交汇处的国家……迦毕试国。
迦毕试国是印度西北一个古老的国家,汉代称之为高附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现在阿富汗的喀布尔谷地,背靠兴都库什山脉,周围被黑岭环抱,是中亚通向北印度的要冲之地。迦毕试国能够在中亚游牧民族与印度之间立足,除了地势险要,更重要的是有着一位杰出的国王,这位国王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信奉佛教,整座王城拥有百余所寺庙,六千多名僧人,而且大多数僧人都信奉大乘佛教。
玄奘到来后,受到了国王和僧人们的热情欢迎,甚至还发生了各所寺院〃争夺〃玄奘的盛况……能够邀请一位大唐高僧前往自己的庙里居住,对当地任何一所寺院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正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持不下时,一位僧人突然大声喊道:
〃我寺本汉天子儿所作,今从彼来,先宜过我寺!〃
意思是说,我们这所寺庙原本就是汉朝皇帝的儿子所修建,现在法师从汉地(大唐)来,理应先住在我们这里!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也引来了玄奘的注意……迦毕试国地处中亚和印度交界处,离中原万里之遥,居然会有一位汉人天子的儿子在这里修建寺庙!这个王子为何会来到迦毕试国,又为何要建造这座庙,当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顿时勾起了玄奘强烈的好奇心。
原来,那个喊话僧人所在的寺庙名叫质子伽蓝。质子,顾名思义,就是人质;伽蓝,就是庙,即一座用来居住人质的庙。在当地语言中,这座庙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沙落迦,翻译成汉语正是洛阳,所以这座庙又叫洛阳寺。
正所谓他乡遇故人,洛阳是玄奘从小生活、学习、成长的地方,可以说是半个故乡,每个人对幼年生活过的地方都会格外有感情,能够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看到一座以故乡城市命名的寺庙,玄奘心中自然是激动万分,当即决定在洛阳寺落脚。既然叫质子伽蓝,可见修建这座寺庙的王子当初是被当作人质送到此地。虽然这位王子的身份已经很难考证,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王子很有可能是东汉人:
◇BOOK。◇欢◇迎访◇问◇
第52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2)
其一,当时的贵霜王朝在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的统治下国势强大,一度扩张到葱岭以东,西域各国不得不纷纷派遣人质以示友好,是整个西域的潜在威胁;
其二,从政治上看,东汉建国后政治重心东移,对西域的控制和扩张远不及西汉,更多的是采取外交等派遣使者的方式来维持西域和平,而迦腻色迦王很可能也派出使者前往东汉;
其三,从国力上看,东汉和贵霜王朝在外交地位大致对等,存在交换人质的可能;
其四,伽蓝意为洛阳,而洛阳正是当时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王子离开前生活的地方。
在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位东汉王子来到了贵霜国。不过他的人质生活却不像秦始皇在赵国时那般悲惨,据《大唐西域记》记载:
〃迦腻色迦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犍陀罗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
意思是说:迦腻色迦王迎来这位汉朝的质子后,给了他特别的礼遇,冬天请他前往温暖的印度去避寒,夏天再把他请回地处雪山之中的迦毕试国来避暑;到了春秋天,就把他送去犍陀罗国享受鲜花,每到一处,都会为他修建伽蓝居住。位于迦毕试王城的洛阳寺,应该就是由质子夏季避暑的别墅所改建。
迦腻色迦王,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迦腻色迦王(约公元78~120年)。在他的治理下,贵霜国占领了北印度全境,其势力西达咸海,东抵葱岭,南及频陀山脉、印度河流域,北望中亚,定都布路沙布逻城(今西巴基斯坦白夏瓦地区),创建了自阿育王以后最强大的印度大帝国。迦腻色迦王信奉佛教、极力保护佛典,加上他开疆拓土,开启了东西方文明的要道,使得佛教在各民族间迅速传播,促进了大乘经典的编纂,这也就是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迦腻色迦王也因此与阿育王并称印度佛教史上的二大转轮圣王。
迦腻色迦王还建造了许多佛塔,据《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迦腻色迦王曾在都城郊外建造了雀离大塔与迦腻色迦伽蓝。雀离大塔位在布路沙布逻城的东南七、八里处,塔高四十余丈,众宝装饰,壮丽威严,改变了原来的覆钵式结构,创建了五层楼式的佛塔,是法显所见最为壮观的一座佛塔。迦腻色迦僧伽蓝则建在雀离大塔西面,到玄奘西行时已成废墟。
然而当玄奘来到〃洛阳寺〃的时候,看到得却是另一番景象:寺庙残破不堪、院内杂草丛生,就连佛像都有脱落和毁坏。如此重要的一座寺庙,为何在几百年间得不到修缮呢?
原来,质子在世时就居住在这里(当时可能还是别墅),他也是一个信佛之人,因此在旁边的山上凿了不少石室作为自己打坐修佛的地方。我们知道,佛教是在东汉初年(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原,并且留下了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洛阳白马寺也是中国最早的寺庙。这位王子很可能在离开洛阳之前就已信奉佛教,本身就希望能够前往当时佛学最为昌盛的印度求学,这才被东汉朝廷以〃人质〃的形式派往贵霜国,而不是中原王朝惯用的公主和亲。
白马驮经与质子东来,这可以说是中国与印度最早的佛学交流,也见证了中印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
相传在这几间石室里藏有大量珠宝,旁边墙上还刻有铭文、绘有壁画,如果有人前来盗取珠宝,墙上的铭文和壁画上的药叉就会发出各种声音,变出各种恐怖的形象来吓阻他们。关于宝藏的另一个说法是,质子在寺庙建造的时候就预先在东门外的一座佛像脚下埋藏了很多财宝金钱,在自己去世或回国后可以用来修缮寺庙,这在当地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秘密。
有个贵族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几次三番带兵前来,想要从神像脚下挖掘宝藏,但是每次开挖,附近就会地动山摇,神像头上的那只鹦鹉像还会张开翅膀发出非常凄厉恐怖的叫声,硬是把这些居心不良之人吓得难以得逞。不仅如此,就连庙里的僧人想要动用这批珠宝来修缮损毁的佛像,也会发生之前那样的状况,久而久之,〃洛阳寺〃便逐渐破败,成了玄奘看到的这个样子。
。←虫←工←桥书←吧←
第53节:第八章 勇气和信念是前进的自驱力(3)
现在,洛阳寺里的僧人见玄奘是从质子故国而来,觉得这是上天赐予洛阳寺的机缘,认为只有玄奘才能帮助他们打开宝藏重修寺庙,所以才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玄奘。
按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玄奘此时最大的任务是抓紧时间前往印度,尽量不要被别的事务所耽搁,就像在活国没有参与到旦度一家的宫廷变乱中去一样,但是玄奘没有这么做。
事不关己和明哲保身可以让人省去很多麻烦,却非那些有些崇高信仰者的精神准则。
在玄奘看来,宫廷变乱是〃俗务〃,不是一个僧人应该插手的事情,可帮助洛阳寺的僧人们取宝是为了修缮寺庙,是同行间的〃分内之事〃,可以为自己的西行求法之路积德行善,更是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核心教义所在,自然责无旁贷。于是,玄奘就带领僧人们到质子画像前去祷告:
〃质子原藏此宝拟营功德。今开施用,诚是其时。……如蒙许者,奘自观开,称知斤数以付有趣司,如法修造,不令虚费。〃
意思是说:质子殿下您藏起这批财宝原本就是为了留给后人使用以求积德行善,今天我把它打开来用以修缮寺庙正是时候。如果您答应的话,我一打开地窖,就会亲自称好它们的分量,然后交给相关衙门,保证物尽其用,绝不白白浪费您留下来的每一分钱。
玄奘的话似乎感动了质子的在天之灵,在他带领僧人们在神像脚下开挖的时候,四周风平浪静,顶上那只鹦鹉也不叫了,没有出现任何异常状况。挖到地底下七八尺的时候,众人发现了一个大铜器,抬出来一看,里面装有数百斤黄金和数十颗明珠……质子传说果然是真的。
此时,众人无不对玄奘佩服的五体投地,玄奘就用这笔钱将洛阳寺翻修一新。
此后,玄奘在迦毕试国逗留数日,与当地僧人交流佛法,凭借卓绝的见识和精湛的修为博得了国王与僧人们的一致敬重。但是对玄奘来说,这只能算是西行途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他心中的圣地只有一个,就是位于黑岭另一侧的印度。
迦毕试国王城修建在群山腹地,是一处易守难攻的险要,进出都十分困难,所以玄奘离开的时候还要再次穿越被冰雪所覆盖的黑岭。有了翻越凌山和兴都库什山的经验,再加上准备充分,玄奘一行在穿越黑岭时并没有遇到太多的危险,此后又向东行走六百多里,终于进入了当时的北印度境内。
进入北印度后,玄奘来到了一个重要的佛教国家……那揭罗曷国(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那揭罗曷国里有一座很有名的城市叫醯(xi)罗城,又叫佛顶骨城,是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这座城市之所以被称为佛顶骨城,是因为城中保存着很多佛陀的遗物,尤其是那块珍贵的如来佛顶骨。
舍利子在印度语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与普通骸骨不同,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甚至成佛形或菩萨状,其颜色有白、黑、绿、红等,白色属于骨骼,黑色属于头发,红色属于肌肉,也有其它颜色的舍利子。
在众多舍利子中,当数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子最为珍贵,相传,释迦牟尼涅盘后,他的弟子在火化其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这些遗留物被众信徒争相供奉,而佛顶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圣物。
那么,这块象征着一座城市历史与传奇的佛顶骨究竟是怎样的呢?
〃城有重阁,第二阁中有七宝小塔,如来顶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