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暮岁回首看人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壑冢笕擞惺币残酥掳蝗坏卣咀殴劭础�

  1952年秋,我小学毕业了,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螺城一中。我的学业成绩是从小学四年级起,才脱颖而出。当时多亏一位新来的国语老师,他矮敦敦的身材,一说话就逗人乐,象一位相声演员。第一堂课,我就被他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幽默恢谐的表情吸引住了,一动不动地坐着,全神贯注地听讲,对我来说是破天荒第一次,下课后感到浑身肌肉又酸又疼,脖子扭不动了,好一阵才舒展过来。这位国语老师不但书教得好,还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我的好胜心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开始有了兴趣,那一学期结束,我的成绩一下跃居班上第七位,到小学毕业时已是名列全校第一。

  在学习上我从不感到困难和紧张,对演算类的题目,我只要分析一下“已知”和“未知”,再想想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几乎就了然于心,不用动笔去做,只对毫无把握的题目,才去演算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我的数学和物理科成绩曾有过全学期总评一百分的记录。平时我往往比同学少花一半时间就完成课业,更多时间是在图书馆和运动场上度过。现在的孩子还没有上学,父母早已给他准备了一大堆《看图识字》之类的读物,恨不得通通塞进他的脑子里,反而不上图书馆了。那时候没有这样的条件,想看书就得借,而借来的书比自己买的,还能更有效地读完它。

  记得第一本看的书是《李有才的板话》,是小学语文老师介绍的,因为课本中读到有关的章节,老师要求我们去借来看一看。从此我有了一张《借书证》,开始走进图书馆里去。我是图书馆的常客,管理员对我特别友好,常让我进到别人进不去的书库里,自己挑选图书。那时尽是借一些童话、寓言、神话和描写少年英雄这类的儿童读物。上到初中,开始看长篇,也看古典文学。这时期的读书,纯粹为了解故事情节,满足好奇心,是不求甚解的,读完之后,并无多大进益。

  此外在体育方面,我年纪小,在低龄组占有优势,跳高,百米连续几届校运会都获得该组的第一名,连体育老师也对我倍加爱护。我还是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兼中队长,班级学习委员。在我面前可以说是阳光灿烂一片美好,差不多所有教过我的老师都会对我另眼看待。这样的后果当然很糟,使我在家里的“老大”地位又得到巩固和发挥,只习惯受到赞扬,不愿听到批评,总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卖弄小聪明,也不管是在怎样的场合。终于有一次导致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待续)。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人生初始——天真美好(3)
教我们数学的王老师是仙游人,说话的腔调有点特别,平时同学总喜欢学着开开玩笑,并非出于对老师不尊敬,当着王老师的面还是规规矩矩的。有一天他提问我,我竟然在课堂上也学着他的腔调回答问题,结果引起全班同学大笑。我洋洋得意,象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王老师却象没事似地,点点头微笑着叫我坐下。忽然我感到脸上一阵阵发烧,老师的宽宏大度使我惭愧难当。下课后我本想找他认错,又缺乏勇气,怕同学会取笑我。后来那位老师调回他的家乡去,我再没有机会见到他,向他当面道歉。为此我一直感到内疚,老师是那么温和可亲,我却对他如此不恭。尤其是当自己后来也成了一位老师,更觉得是不可饶恕的。

  另一件令我悔恨的是,1955年我初中毕业,适逢教育大调整,当年的毕业生只有五分之一能升上高中。学校要求大家要有“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动员会开了一次又一次,要大家“防止资产阶级同我们争夺下一代”。一天会后我竟天真地对班主任说:“我妈就说过,如果我考上高中,她要买一只手表给我。”不想,这个材料立即汇报给校长,再向上级汇报,成为“资产阶级家庭用物质引诱学生,公然对抗党的号召”的“典型”,还让街政府出面对我母亲进行“教育”。自己的天真幼稚,造成如此后果,我实在对不起母亲。可见我对“政治”从小就是个大傻瓜,*得象个出生的婴儿。

  如果说少年时代有值得我自豪的,那就是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初一下学期,学校举办一次文学讲座,介绍当时很有名气的苏联英雄奥列格的母亲写的《我的儿子》这本书。洪老师精采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一时间奥列格成了我最崇拜的英雄。我不但下了决心:“一旦敌人胆敢侵犯我们,我一定要象奥列格那样勇敢去保卫祖国,不怕牺牲。”我还把那本书又细细读过一遍。看到奥列格十岁就开始记日记,可我已经十二岁了,就决定从这一点学起,当晚我写下一生中的第一篇日记。从此记日记断断续续伴我度过大半生,熬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光。如今每当我看到当初那几本已被蛀虫咬破的日记本,心里多少有点安慰,平添了几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觉得自己总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初的日记内容简短单调,尽是些孩子气的琐事,看了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却真实地反映了我那时纯洁的心灵和少年时代的人生观,有几篇较有内容的,我抄录下来,权且作为少年时期的一部分回忆。时间是1953年至1955年间:

  5月7日 有人说:“李大钊先生若活到现在一定比毛泽东还大。” 显然他在为李大钊先生为革命死得太早活不到今天,感到可惜,不理解一个 革命者为真理而斗争,完全可以为真理去死,不是为了将来能当大官,做主席。对于李大钊的牺牲,我们应该更多可惜的,是他不能再为革命多做贡献了。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人生是短暂的,死是一生的结局,有光荣而死,有罪恶而亡。个人的享福莫过于皇帝,他的存在也不会超过百年。历史是几万倍的百年,这几万倍的时间将咒骂他这渺小的一生。一个英雄,一个谛造历史的英雄,象陈胜、吴广吧!他们的功绩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芳名却永远留传,没有人能“杀死”他们。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名字,连曾祖父也不认识,却记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为真理而死,历史将永远铭记。革命者可以毫无畏惧去死,庸人所以不敢,是因为迷恋这百年的生活——历史的几万分之一。

  一个人活着,若不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不是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他活着将十分危险。除了真理,所有的东西,不光人民可以满足他,敌人也可以满足他。那么他将跟着谁呢?那就看谁给得多,谁就占有他。那么,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6月15日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所有勤学的人都是聪明的人。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无不是“读书破万卷”而造就成的。他们的天才表现在善于接受新事物,敏感,记忆力强,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能从大家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出规律。还在于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从苦练和实践中得来的,不是与生俱有。爱迪生说:“天才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的血汗。”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才能又象是一把刀,开始使用锋利无比,要是任意砍伐,缺乏耐心保养,也会迟钝。聪明人还得善于思考和工作。年青人比老人有生气、有能力。但青年时代不好好学习,到老来并不因为资格老经验多就受人尊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失其光辉。

  9月14日 同学们说我“爱出风头”。我检查自己并没有这种意思。我虽是有许多缺点,好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夸奖,总想超越别人。这都怪自己修养不好,不善于掩盖自己的感情。其实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办好,办得出色,得到别人的赞赏。如果这叫“出风头”,我想也是不错的,首先他必须有“出风头”的本钱,要不断创造“出风头”的条件。这一来,一个人的才干就得到提高,正如虚荣心是一个人的弱点,有时它又是成功的推动力。我们的国家正需要有才能的人,只有在专制社会里,“爱出风头”才会受到讽刺和打击,因为他们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彼此是仇视的。他们总是一部分人想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我们却希望人人都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大“出风头”。所以“爱出风头”不应该被看成是有害的。

  1月3日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跟他的心力、情操,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社会最为重要。勇士加理想还不能成为英雄,要靠宝剑,要靠战场,所谓“时世造英雄”。一个社会所推崇、允许和纵容其发展的东西,就容易有成就。反之,受到压制和反对,就很难得到发展,最终还会被埋没。能在受压迫的情况下努力抗争,才是真正的英雄。历史上有过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的身世与他们后来的名声很不相称。在他们成名的时候,也许自身已看不见。伟人都是先知先觉,他们往往走在别人的前面,与人群是不相容的。待到人们感知他们的真理时,生命已不容他们存在。所以历来统治者得到眼前的利益,革命者则得到未来的芳名。而世上有雕成英雄的石块,也有湮灭海底的珍珠。幸运的石头只有几块,倒霉的珍珠却是无数。

  古往今来,文人多蹉跎,屈原投江自尽,司马迁惨遭腐刑,杜甫潦倒一生,白居易放逐千里,五柳先生则隐居山林。凡此种种,可见世上原来就不公平,只有那些无爱于人类的奸诈小人在飞黄腾达。(待续)

一、人生初始——天真美好(4)
1955年7月,我初中毕业。当时班上有个保送生名额,论成绩和各方面的条件,班主任极力推荐我。但因为我有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符号,最后还是被校方否决了。后来凭借招生考试,我仍然顺利地再次走进了一中。

  升上高中,意味着离大学不远,也知道自己已经长大,我开始有了理想和目标。此时,在学校里,我仍是顺风顺水,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那年我光荣加入青年团,通过劳卫制二级考查,还担任班级体育委员,我的一篇小说在全校作文竞赛中,跟高二、高三老大哥同台比拼,竟获得二等奖。那一学年结束,我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三等甲学生”之一,老师和同学对我仍然是刮目相看。呈现在我面前的依旧是美好远大的未来。尤其在我读高一、高二这两年时间里,我有幸得到班主任孙鲲化老师的教诲,他同时又是我们的生物老师。他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巧妙更是令我终身难忘。

  还在我读初中时,就常听高年级的同学谈到孙鲲化老师善“抓题”,每年高考的生物题,十有八、九被他“猜”中。难怪一中每年报考医农科的学生十分踊跃。还说孙鲲化老师特“怪”,给学生评分,从不给一百分,最高只能得九十九分。理由是满分等于到顶,难道就没有不懂得?无形中让你对知识有一种永不满足的鞭策,不能不说是“老谋深算”。同样,他也从不给学生记零分。理由是学生上他的课,不可能一无所获。这真是“通情达理”,充满自信。也许基于这种“怪”,学生背地里总直呼他的大名“孙鲲化”,却又毫无戏虐的意思,而是更加尊敬和亲近。叫“孙老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