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段时间里,幼儿自然而然地对周围的语言格外关注,如饥似渴地观察、模仿成人的语言行为,表现出语言学习的超强爆发力。这时,如果父母和保姆能配合孩子发展的步调,提供及时的帮助,幼儿语言智能提升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父母也好,保姆也好,都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关注幼儿的需求与表达,加强对孩子语气的回应,注意与孩子说话时的态度、表情、语气、语调,努力用自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写的兴趣、习惯感染孩子。要善于把握生活细节,将平淡的生活变成有趣的游戏,变成促进孩子发展的“生活课堂”。
这里介绍几种开发儿童语言智能的基本方法:
给孩子读书。不论多大年龄,给孩子读书,都是开发语言智能有效方法。晚上,当孩子躺在床上,等着父母一天的亲吻时,可以给孩子读3至5分钟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也就可以适度延长。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图画故事书会使读书更有价值。你可以边给孩子读故事,边把书翻给他看,让他看看书上的情景是怎样的。读故事书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聆听和辨认声音;帮助孩子识别单词的意思;帮助孩子理解章节、顺序和情节的概念,即使这些术语可能没有表述出来。
给孩子讲故事。讲故事是在旅行中消磨时光的好办法。如果你和孩子一起步行或开车去某个地方,你要抓住机会讲个故事来吸引孩子。讲故事可以使一段普通的旅行变为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经历。你的故事可以是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也可以是你小时候听过的一个传说,或者就是你读过的书上的一个片断。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就可以引导他和你一起讲故事。由你开始讲,然后在一个故事逻辑发展的转折点停下来,让孩子试着把故事接下去。再过一段时间,他也能适时地停下来,让你接下去讲。这样两个交替进行,使故事不断地发展下去。记住,你一定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热情,让孩子感到讲故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与孩子做贴标签游戏。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贴标签游戏是很好玩的。告诉一个幼儿“碰自己的鼻子”,“指指小狗”,或者“把手放到收音机上”等,这有助于孩子建立声音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当孩子长大一些后,家长可以在家里的家具上贴上3×5英寸的卡片,如“桌子”、“冰箱”、“电视机”,等等。这些单词非常普通,孩子会很快认识它们,这有助于孩子认清不熟悉的字与他们早就知道的家具和短语之间的联系。
教孩子书写。书写应该是在多种形式、多种目的的活动之后,接下来进行的。在初始阶段,可以把一些单词贴在冰箱门上,因为这是儿童感兴趣的地方。先是你写出一些大的字母,然后让他自己来写。当孩子写字熟练后,再要求孩子把那些简短的语言写准确和规范。逐渐培养孩子习惯使用一张纸和一支笔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
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学习演讲的初始阶段不要搞得太正规,不需要什么形式上的准备活动,要以有趣的、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可以由成人假装是个新闻记者,然后访问孩子,让他谈谈他觉得有趣的事情。可以提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你为什么喜欢哈根达斯的冰淇淋?”或者“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为什么?”或者“你可以熬夜看动画片吗?为什么?”可以让孩子模仿某个人的“正规”讲话,或他喜欢的动画片中某个角色的口吻,而不可搞得过于紧张。此外,给儿童做朗读示范、书写示范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诗人看语言智能的培育(3)
除了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训练外,为儿童创造发展语言智能的良好环境,也是很必要的。如下的语言智能发展环境是如今大部分家庭可以实现的:
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让他们边顽耍,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带幼儿去商店、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
鼓励幼儿与人交往。交往必然带来表达的需要,这种需要自然产生学习的动机。人类离不开交往,所以,语言智能的发展是一种不可抑制的人类特性。多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幼儿就有了更多的表达的愿望,这时候,消极词汇就变成积极词汇,由听到说才成为可能。
让幼儿听儿童广播、看儿童电视,可使他们在学习、欣赏文学语言及作品的同时,激发表达的愿望,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最后,介绍一位妈妈开发幼儿语言智能的体会,或许能加深大家对幼儿语言智能早期开发的认识的把握。这位妈妈写道:
“从胎教开始,我就十分注重对宝宝语言能力的培养。 那时候只要宝宝在肚子里一动,我就会轻轻地拍打他,然后和他说一会儿话。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午休时的散步中,我会向他描述途中的风景,所有我看得到的东西我都会和他一起分享。那种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他的眼睛。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会和他聊聊天,说说家里的琐事,还有我这一天的工作,那时候感觉宝宝就像是一个可以和我分享秘密的知己。我常常是一边说,一边想象着宝宝的模样,现在我发现他和我想象中的居然十分相似。
“也许真的是胎教的作用,宝宝的语言智能从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优势。13个月的时候,宝宝开始有意识地发音,口齿居然非常的清晰。那时我利用一切和他在一起的时间和他说话。我喜欢那样的时光,坐在沙发上看着宝宝的眼睛,为宝宝讲述一个可爱的故事,它一定有着温馨的结局;或者和宝宝聊天,告诉他我的路遇;或者向宝宝提问,鼓励他告诉我他一天的生活,以及那些快乐的感受。虽然那时候的他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但无论何时何地,我对他的所有语言意图都作出积极的回应,这让他说话的积极性高涨。有一次在杂志上看到一个妈妈问专家她的孩子太内向了,整天都不说一句话,该怎么办。专家问她说话多吗?她说她也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这时候我就想也许是阴差阳错,我走了一条正确的语言培养的道路。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聆听、模仿、复述之后,宝宝开始懂得用短语表达自己了。那时候我常常在周末带他去户外活动,对他描述我们面前的景物,不知不觉间,他听到了很多的新词。于是‘蒙蒙细雨’、‘高楼大厦’、‘狼吞虎咽’等词语的准确运用常常让他身边的人大为吃惊。
“2岁后我开始纠正他用短语说话的习惯,每次他说完一句短语我就会对他说:‘用完整的句子再说一遍。’2岁半宝宝开始写口述日记,虽然我教过他写口述日记的诀窍,比如写游记可以先说和谁一起游玩,去了什么地方,玩了什么东西,我让他在口述之前先牢牢记住这个次序,但他依然会无法接续,我需要不断地提示他才能完成一篇短短的日记,但即使这样我依然为他高兴,因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让宝宝复述故事是很多妈妈为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而选择使用的方法,但宝宝常常拒绝我的这个要求,他总是很小声地说:‘我不会讲,还是你讲吧。’于是我知道他被这种类似考试的方式给吓住了,于是我换成另一种方法,不露痕迹地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我在每晚的讲故事活动中增加了互动环节,每个故事都由我讲上半部分,然后让宝宝编写它的结局。他要是说不下去,我就再讲一段,这样不断地引导,他居然越讲越长。再后来他将这样的想象力用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处:在饭店吃饭看到菜肴上装饰用的小草他会编出一个故事;洗澡的时候看着玩具鸭会编一个故事;从奶奶家回来的路上看着天上的月亮会编一个故事;睡在床上看着窗外深蓝色的天空也会编一个故事。
“由于善于表达,喜欢表达,宝宝的性格变得活泼热情,这又为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更多的朋友奠定了基础。”
从皮亚杰的研究看儿童的早期教育(1)
让·皮亚杰1986年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曾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现改称教育学院)院长兼实验心理学讲座和心理实验室主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国际心理学会主席等。他致力于研究儿童知觉的发展,从自己的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对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同时对幼儿园的儿童进行观察和研究,破解儿童的各种动作与人、物、情境的关系。他还把数理逻辑引进儿童心理学,用它来描述不同阶段儿童的智力结构,研究儿童思维的守恒、分类、序列和转化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有关儿童智力发展、儿童象征行为(游戏和模仿)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他的《儿童智慧的起源》、《智慧心理学》、《儿童的数概念》等著作,为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他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认为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皮亚杰特别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中,试图去同化它。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儿童的智慧就是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有质的差异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出生至2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该阶段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和言语。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上出现言语,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成为表象或形象图式。儿童开始用表象和语言进行交际,描述外部世界和不在眼前的事物,该阶段的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表象性,儿童凭借这种表象思维进行延迟性模仿、象征性活动、游戏、绘画等活动;二是直觉性,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较突出。注意,他的自我中心是因为他还不能区分你我。因而不可能协调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也不能进行可逆性运算,不能形成守恒概念,对量的判断缺乏系统的传递性。例如,儿童能理解A=B、B=C,但不能作出A=C的判断。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一阶段上儿童能进行初步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