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货膨胀就是这个幽灵。它来得不动声色,去得不留痕迹。它悄无声息地洗劫着人们的财富。谁都不知道它来自何方,也不知道它要走向哪里。当人们作好准备,向它开战时,它却神秘地消失了。这真是一个令人恐怖、令人慌乱、令人发疯的幽灵。这就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前后,通货膨胀状况的真实写照。
通货膨胀的演化是一个逐步强化的过程。伴随着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16%上升到2005年的34%。形成这次通货膨胀上升的第一个螺旋。
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多重因素的作用导致了信用规模的快速膨胀,信用膨胀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形成通货膨胀上升的第二次螺旋。
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4%,每个月的通胀率都在不断刷新。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大量资金开始向大宗商品期货市场进军,导致了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快速上涨,进一步加速了通货膨胀,形成了通货膨胀的第三个螺旋,通货膨胀向全球快速扩散。
大约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通货膨胀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
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7年英国CPI涨幅已接近4%,美国已突破5%的关口。80%的设定通货膨胀率控制目标的发达国家CPI都已超过了目标值。新兴经济体如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印度尼西亚和越南,通货膨胀率已达到两位数,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则是发达国家的三倍。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发生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其覆盖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008年上半年,各国的物价水平仍然持续走高。为了应付通货膨胀,不少国家的政府临时改变了宏观经济策略,把防止通货膨胀当做了头等大事。2008年4月,韩国总统李明博就曾正式宣布,改变竞选总统时作出的经济发展承诺,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美国政府对油价的大幅攀升不敢轻视,担心市场可能存在着“系统风险”,立即采取行动查找原因。美国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和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CFTC)动用大量资源,调查市场投机者热钱炒作行为是否会操纵或影响油价。
正当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政策方向,全力以赴准备应对通货膨胀时,通货膨胀却像个幽灵一样,在达到高峰后,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悬案之三 石油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2)
2008年7月,随着国际油价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位,全球的通货膨胀压力达到了顶峰。当时,美国咨询机构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称,石油价格从一年前的大约每桶70美元涨到2008年7月份的140美元以上,将使天然气价格跟风飞涨。
2003年以来,五年的时间,油价从25美元一桶一路涨到了破纪录的147美元一桶(2008年7月11日),石油价格推动了汽油、柴油和取暖用油的价格上涨,影响着航空、化工、零售等凡是同原料或运输相关的产业。
然而,进入2008年8月份,国际油价突然出现了明显回落。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际油价跌破了100美元一桶。2008年10月16日,国际油价中具有代表性的纽约轻质原油期货11月份的交货价格已经跌至7215美元一桶,仅及两个月前的一半;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11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至6863美元一桶,这是自2007年6月以来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首次跌破70美元。进入11月份,国际油价回落到50美元以下。
油价如此迅速蹿升,又如此迅速回落,是从来未有的情况。伴随着国际油价快速下滑,全球物价水平整体回落,各种大宗商品及矿石、金属等原材料的价格相继回落到最近一年来的较低水平。曾经喧闹一时的通货膨胀,突然消声匿迹了。
通货膨胀让人捉摸不定,谁知道什么时候它又会卷土重来?全球性经济危机才刚刚开头,美国的金融灾难向世界范围扩散,通货膨胀将扮演什么角色,人们尚不得知。
石油涨价国会大辩论
政治家们在价格上涨的时候,总是拿投机商开刀。美国历史上政客和投机商之间在期货市场上的冲突源远流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小麦价格飞涨便引起了政客们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前总统哈里·杜鲁门指责说,美国老百姓的生活费用被赌徒们像足球一样踢来踢去。
通货膨胀来了,物价转着圈地往上蹿,在哪个国家都是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在探寻油价飞涨背后的根源时,一些惯于因果关系思维的政客们为了向公众交代,迅速将矛头指向投机商,一直就背负着罪名的投机商一时间就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和石油危机的替罪羊。
2008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8年能源市场紧急法案》,要求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高原油期货保证金比例,制止能源市场上的“过分投机和扭曲价格”,使“能源市场的价格能反映实际的供求关系”。
2008年6月3日,美国国会专门就当时原油期货上涨举行了听证会。出席听证会的有国会议员、基金公司经理及投机商的代表,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索罗斯也参加了听证会。
会上围绕着石油涨价,各方人士争论的就是什么是主要因素。索罗斯等人认为,游资盯上石油是全球油价快速上扬并大幅波动的祸首。而代表游资利益的辩解则是油价上涨是原油供不应求所致,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现象,投机不但没有推波助澜,反而在平抑石油价格上涨方面立了头功。现在全世界都把责备的目光投向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商们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
◆ 索罗斯误导了世界
索罗斯是谁?索罗斯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金融大鳄”。他发明了一种神奇的金融武器叫做量子基金。十年前在亚洲小试牛刀,一出手就把东南亚搞了个乱七八糟。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他在背后捣的鬼。
悬案之三 石油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3)
这次,早已成为亿万富翁的乔治·索罗斯像换了个人似的,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对油价在短期内为何有如此大的起伏给出了答案。不知是由于年龄的原因,还是想借机洗刷一下以前的恶名,索罗斯似乎在与同行故意找别扭。在参议院商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他坚定地表示,投资机构的投机行为“毫无疑问”是导致油价上涨的因素之一。索罗斯认为盲目跟风的投机行为,以及机构投资者大举投资商品指数,加剧了油价上涨。他指责机构投资者是推动油价飙升的帮凶,称眼下的“石油投机热”正在导致商品市场出现“泡沫”,有损全球经济。
索罗斯说,上蹿的油价就是泡沫,“投机对油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放大效应”。美国和欧洲的政界越来越认同这一说法,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将投机商作为主要靶子,审理了10种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条例草案。
众议院在独立日关门之前,以402∶19票通过一个草案。石油输出国组织更是大力抨击投机商的行为。意大利的财政部长认为在每桶石油价格里面都存在着一个“投机香槟的酒桶”。 奥地利希望欧盟对投机活动加税。2008年5月,德国领导人提议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石油交易中的投机行为,他们把2008年石油价格上涨归因于对冲基金在操纵市场。
不过,索罗斯在当天听证会上“谦虚地”表示,他并非研究原油市场的专家,只不过花了几年工夫研究市场泡沫。索罗斯认为将石油当成金融资产而不是商品进行买卖的商品指数基金正在制造着泡沫。继住房泡沫破裂之后,石油和其他商品泡沫正在形成之中。
索罗斯的话不无道理。纽约商品交易所影响着油价的涨落,指数基金和养老金热火朝天地炒着石油期货,而这些都同产油国和消费者的实际供求无关,整个市场被金融工具所左右着。
索罗斯等人的言论通过各种大众传媒传遍了世界,很多人都相信了油价上涨是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这是索罗斯对公众的误导。
通货膨胀来了,公众急于了解物价上涨的原因,希望有关当局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反应。然而,各国的政客和专家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油价上涨由于波及面广、影响大,便成了理想的挡箭牌。其实,这是个偷换概念的文字游戏。公众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导致了物价上涨,而索罗斯的回答则是物价上涨导致了物价上涨。
索罗斯们偷换概念并不是心血来潮。把通货膨胀的动因说成是石油涨价,通货膨胀的原因便转变成了石油涨价的原因。这就类似于解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这个坐标系里解决不了,换个坐标系就可以解决了。通货膨胀的原因这个本来说不清的事情就算找到了说得过去的根源。反正公众要求的只是对通货膨胀有个说法,至于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就没有人真正关心了。
◆ 马斯特斯对投机行为的指证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刨根问底的有心人。为了验证商品指数基金到底是不是祸水,有个叫马斯特斯(Michall Masters)还真是下了一番苦功。
米歇尔·马斯特斯是总部设在维京岛上的对冲基金公司——马斯特斯资本管理公司的经理。他说指数投机是最近石油价格上蹿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马斯特斯用的是较为简单的方法,利用公开数据。他找出了这些“指数投资者”的轨迹。2003年年底,在25种大宗商品期货指数上的投资净头寸仅有130亿美元; 而到了2008年,投资在这25种大宗商品期货上的投资净头寸达到了2600亿美元,5年之内激增了20倍;25种大宗商品期货指数在5年的时间里涨幅达到183%。因为期货市场的作用就是价格发现,所以在所有的期货市场里,都是期货价格决定现货价格。可以看到,同期与期货紧密相连的大宗商品现货价格也在上涨。
悬案之三 石油价格为什么大起大落(4)
马斯特斯指出,新增的2600亿美元“指数投资者”,先是推动了25种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然后,高涨的期货价格传导到现货价格,造成全球粮价及油价高涨。这些投资资本就是全球粮价及油价上涨的真正“元凶”。
马斯特斯进一步指出,根据“指数投资者”的投资方法,可以看出他们对价格的影响力有多大。“指数投资者”会在市场上买进原油期货合约,通过“扫货”的方式来拉高期货合约,所以,可以根据“指数投资者”在期货合约上的净头寸看出他们的“仓位”。
马斯特斯对比了2003年与2008年期货市场的合约总数。同期,“指数投资者”们净买入的石油有848万桶。也就是说,过去 5年里,指数投资者们凭空给市场增加了相当于整个中国的石油需求。
实际上,马斯特斯根据公开市场数据的计算,“指数投资者”们手头持有的石油期货合约约有11亿桶,相当于美国国家战略储备的8倍。在粮食期货市场上,“指数投资者”囤积了20亿蒲式耳(美国计量单位,相当于 36公斤)的玉米。这些囤积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