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富矿的金钥匙
……将本书献给养育我的老娘
悲悯心是一个无限能量的
富矿,而全观的本真就是开启
未来的一批长久成功的大企业将不再是有技术或产品的设计师建立的,而是由社会的设计师建立的。这些设计师将企业以及企业的运作视为他们核心的、完整的发明创造,他们设计了全新的组织人力资源和发挥创造力的方法。
……詹姆斯·柯林斯
这里仅仅是力的事业。具有本世纪的一切人性病态特征,但要以充盈的、弹性的、再造的力来调整。
……尼采
发现一流企业的本真
王育琨,一个企业家精神的勘探者
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
中国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王巍
中国经济30年来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也让国人自豪。在一片力争上游与全球500强同行(类似当年的赶英超美)的媒体鼓噪中,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自信心陡然大增,一系列商业畅销书所驱动的快餐文化渐渐地取代了当年面对南斯拉夫的激励机制、日本的质量管理、美国的市场经验等潜心揣摩反复实验的学习激情。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仅仅进入市场经济的初期,便有一大批在特殊国情旗帜下的中国企业文化族群接连涌现,一些在人类商业历史上仅仅是童年的著名企业沾沾自喜地出版了传奇巨著,顺便也产生了若干至少在媒体上十分了得的企业领袖。固然,特殊的时代必定有特殊的企业家领袖,中国经济骄人的业绩也注定会造就一批出类拔萃的企业家群体。问题是,企业的成功可以由技术、体制、领袖、环境等因素的突变而实现,但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则必须经过市场环境和商业文明的长期洗礼。三代人方能造就贵族气质,对于企业家精神而言,恐怕也要有相当的耐心。
不言而喻,对于存在后发优势的中国经济而言,中国企业家可以对全球企业家精神产生巨大的贡献,这是个空前的商业文化宝藏,需要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学者艰辛的勘探发掘,慧眼识珠。王育琨正是其中一位有使命感的企业家精神勘探者。我与王育琨交往十几年,耳闻目睹了他职业的多次转变。无论从政、赴学、在商,他都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坚持下去都可以是业中佼佼者。然而,他却选择了一个更有独特角度的生活方式:冷峻观察,激情阐述,坚韧体验,执著发掘,去营造并维护正在雏形中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万通集团的冯仑对使命感有一个透彻的解释:没事找事,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我又加上一句,拿自己的事没当个事。大凡有如此三个特点的人都具有十足的使命感。育琨正在从事这样一个富有使命感的事业,而且,他也磨炼出了许多独特的性格优势……
敏感。从他独到地观察几位在中国业界耳熟能详的西方商业巨头的角度,你可以体验他的细腻与入微;从他对新住宅运动的直率建言,你可以感受他的激情与无拘;从他对若干中国企业领袖的评论,你可以洞见他的急切与真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场。以他拥有的世界银行的专家经验、著名企业集团的领导责任、经济杂志资深作者的视野等复合角色,育琨的笔触所在,均是鲜明的现场表达,无论到位深浅,绝无画饼充饥的做作,更非纸上谈兵的矫情。
执著。十年来,育琨潜心观察,默默地为业界贡献了三四本散文般优雅的论著。在如此急功近利的浮躁商界中,到底有多少人有耐心去读,甚至会有所感动?好在〃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育琨的苦心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朋友所理解,也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2节:发现企业的本真
边缘。品味育琨的文论,犹如斜风细雨,仿佛燕口衔泥,全无时下习见的知名作者之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教诲姿态,也乏登堂入室、指点禅机的主流气魄。但见他的游移、商榷、体会和讨论的口吻,便可知坚持边缘立场所创造的自由宽容的思想空间。
作为一个精神勘探者,育琨用一本本凝聚心血的论著建立了企业家精神的坐标,无论你在任何方位,你都可以用阅读来与他交流,自我定位,甚至修正他的规则。而这,正是育琨的希望所在。
作为同道,我欣赏育琨的敏感、在场、执著与边缘,也希冀企业家朋友共鸣。
2008年3月16日
发现企业的本真
你一定会发现美,因为你有了真。
……罗丹
约翰·奈斯比特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经以《大趋势》闻名于世,影响了几代人。近年他以近80岁的高龄,还在潜心观察中国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要写出〃中国大趋势〃。约翰·奈斯比特曾经告诉我,他在众多西方论坛上,都是少数派。西方很少有人对中国一日千里的现实有所了解,他们所秉持的观念,还是30年前的那些偏见。从华为、中钢、中铝等公司的正当投资在国际上频繁遭受莫须有的猜疑和阻拦看,奈斯比特的观察很到位。
每当对未知的新发生没法从经验的口袋里拿出标尺时,很少有人会现场观察,而是偷懒躲进习惯了的偏见之中。在那里不必花费什么,可以闭着眼随便掏出习惯了的陈词滥调,〃共产党专制〃、〃新帝国主义〃、〃中国国企侵略〃等等俯拾皆是。他们表面上崇尚自由,实际上却是为那些冷战时期的偏见所拘押的奴隶。偏见及其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撕扯着西方媒体的心。
奈斯比特的良知,让他摆脱了偏见的桎梏。因为有幸作为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的助手,接触多一点,学到的东西也多一点。
一双〃童真的眼睛〃
奈斯比特撰写《中国大趋势》是一个工程。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找了30个大学生,分别阅读100个城市的日报,搜寻新发生的事件和故事,做成摘要,再翻译成蹩脚的英语,是为奈斯比特写书的第一道工作。第二道工序是由几个助手跟他一起讨论他阅读学生读报摘要的批注,形成一些基本判断。其后就是由他自己主刀完成全书的写作了。
一天上午9点,我们一起坐小车去天津的路上,他把前一天晚上阅读学生们的读报摘要给我看,整整100多页的东西,他都做了详细批注。而在前一天晚上我10点钟离开的酒店时候,他也就读了20多页。车在行走,我不习惯阅读,只好合上夹子。奈斯比特却看了一路的China Daily。车一到天津,他就坐下来目光炯炯地跟三个中国助手和他夫人一起讨论从读报摘录中所学到的东西。他的一些批注,颇具敏锐而深刻的洞见。
老人精力之充沛,让我称奇。奈斯比特像个小孩一样地笑了。他说,〃我有一双童真的眼睛〃。他解释说,他不是经济学家、不是哲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没有任何成见,他只对中国一刻接一刻的新发生感兴趣。中国人对许多事情熟视无睹,对他这个老外却很新鲜。西方人没有耐心来阅读中国,更没有掌握100个城市的发展报道这个巨大的宝库。他像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没有任何传统和成见的负担,当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观察一个现象,最忌讳先入为主。你已经有一大堆理论、判断、逻辑和经验了,你还怎么去把握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比如,观察30年改革巨变,是从源头一点点梳理更容易得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呢,还是从今天反观30年更准确呢?奈斯比特当属后者。从现实反观历史,便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大致脉络。而从历史一点点追溯,反而容易迷失在历史的丛林之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问世,没有人把它当成一本严肃著作。其中没有数据的分析推演,没有对历史的解剖,富有的只是对一些新发生事件的观察和分析。
可是25年过去了,《大趋势》所作的预测大都兑现。世界各地不断有人问奈斯比特:〃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而且常常另外一个问题紧跟在后面:〃你为什么能知道未来?〃一位朋友更是穷追不舍:〃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实生活中的,可是我们观察同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奈斯比特回应,自己有一双没有被庞大的〃已知〃污染的〃童真的眼睛〃。
BOOK。▲虹桥▲书吧▲
第3节:前言
前言
多年来,奈斯比特以一双〃童真的眼睛〃省察现实,把握一刻接一刻的真实,而从来不顾忌现有的理论或官方权威的信息,于是常常能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他还喜欢借助〃新闻眼〃来看世象。一张报纸的版面很金贵,许多东西都要上。无限的信息,有限的版面,能挤进热点版面,大多是对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观察者对这些经过选裁的事件不带偏见地觉知,就可以洞悉一个地方一刻接一刻的真实,也就容易把握这个地方的未来趋势了。
奈斯比特令人兴奋。当一些未来学大师如大前研一、阿尔文·托夫勒、克里斯·安德森等急于去分析描述互联网所改变了的世界面貌,他则转向了人们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抓住了不受传统、经验、理论、成见等束缚的〃童真的眼睛〃。〃童真的眼睛〃,让我想起了母亲。
童真,让母亲有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一年前,母亲过世的噩耗撕碎了我的心。母亲是我的元神。母亲走了,我成了孤儿。一如老舍所言:〃失去了慈母的爱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香有色,却失去了根。〃
我们家兄妹六个,我最小,大哥比我大16岁。上个世纪50~60年代,山东农村很苦。父亲在供销社一个月8块钱的工资。母亲一个小脚女人,撑起了这个家。母亲压弯了自己的腰,挺起了儿女们的脊梁。1961年大哥考进了南开大学。大姐1963年考进了鞍山钢铁学院。在我们村许多人家,孩子只有2~3个,可是连高中都上不得,要回家干活挣工分。母亲虽是个文盲,却没有这样短视。她心里从来没有自己,具备了令人想象不到的能量。她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
许多的恐惧和危难,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对挫折的恐惧,很容易使一个人陷入琐碎的事物中。给挫折盛开的自由,让它们充分展现。〃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挫折开花结果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就迸发了,生命的火焰也就燃烧起来了。老母亲这份面对挫折和危难的达观,使许多饱学之士汗颜。
富者拥有过多,因而碌碌无为。家境贫寒,使母亲身上的潜能得到了最充分的释放。她常年忘我地劳作,从不吐露一个〃苦〃字,大嗓门说话,爽朗地大笑,以她独特的方式相夫教子。或许由于她心灵的纯净,超强的劳作并没有损害她的健康,晚年除了腿脚不利索,身体还一直很硬朗,面容红润祥和。她坚持每天早晨三点多钟起床做气功,打扫前后院,然后自己做饭,从不肯让别人伺候。母亲小时候缠脚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