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历了这次股价暴跌以后,交易所牌价才稍微稳定下来和开始了微弱的反弹,但却留下了一片废墟。跟1929年9月3日的最高点386点相比总共下跌了156点,道琼斯指数狂泻了大约40%。乐观情绪高涨的投机者们终于彻底绝望,没有人再相信美国会经历无止境的繁荣。虽然政客、银行家和工业家也不厌其烦的去激发公众的投资热情,但是很多人都突然明白“黄金的20年代”彻底完蛋了,黄金的30年代是不会实现的。政府曾经宣传的“柯立芝繁荣之后是胡佛繁荣”成了一句笑话。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宣布,他准备大把大把的买进便宜的股票。也许他真的这样做了,也许他只是想鼓舞人心,但人们对此的评论是:“这个时候,除了他以外,谁还有钱买股票呢?”
是啊,现在的股票虽然很便宜,但投资者都已经破产了,再便宜也买不起了。
但灾难远远没有结束,股市崩溃只是经济崩溃的开始,此后,美国和全球都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如果有比在黑色星期四抄底的“高手”更高的高手,在黑色星期二买进了大量股票,那么他会发现,自己还是会“死在山腰上”。因为股市在以后的三年里还将不断的下跌,在1932年6月8日跌到41点,与1929年的最高点相比,跌幅高达89%。和黑色星期二的收盘价230点相比,又下跌了82%。这些高手的损失,比那些在386点买入,然后在230卖出的人多出整整一倍!如果洛克菲勒先生真的在星期二的时候美国钢铁股票,他的成本大概在160美元一股左右,而到了1932年,这支股票的价格将会跌破20美元。
欧洲的崩溃
由于时差的关系,有关股市崩盘的消息第二天才传到欧洲,所以欧洲各国的资本市场分别享受了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二和黑色星期三,恐慌的程度与美国不相上下。
更重要的是,欧洲各国由于战争的破坏、战争债务和通货膨胀,其经济更加脆弱。自从1927年在德国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疲劳现象,在1928年冬天,德国政府就已经不得不为200多万的失业者提供救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1至1923年,德国经济已经崩溃过一次——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失了总人口的10%和将近七分之一的土地,以及每年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相当于1921年德国商品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德国拿不出这笔钱,法国就伙同比利时波兰,毫不客气地进占了德国经济命脉鲁尔工业区,是为“鲁尔危机”。手忙脚乱的德国政府采取了千古不变的饮鸩止渴老办法:增发纸币。
←虹←桥书←吧←。
第35节:第四章 大崩溃(8)
这些新发行的货币不能用来偿债——英法政府不可能接受这种毫无价值的纸片,它的主要作用是变相向国民征税。在1921年,一美元可以兑换64个德国马克。假设德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00亿美元,社会上的货币——德国马克的数量也正好相当于1000亿美元,即6万4千亿马克。这个时候德国经济生产的产品正好等于货币量,经济运转正常。
如果德国政府又多发行了6万4千亿马克,社会上的纸币数量增加一倍但商品数量不变,那么德国国内所有商品的平价价格就要上涨一倍,一个德国马克只能买到以前只需要半个马克就能买到的商品,这个时候,马克的购买力下降了50%。
德国人民手里原来有的6万4千亿马克可以买到1000亿美元,现在只能买到500亿美元了。这减少了500亿美元到哪里去了呢?被政府新发行的6万4千亿马克抽走了,政府通过滥发纸币,从国民手里夺走了相当于500亿美元的财富。这种增加货币数量,引发通货膨胀,变相掠夺国民财富的方式,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征收“通货膨胀税”。
不过,当时的德国政府多发行的纸币,可远远不止一倍。随着印刷机疯狂开动,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1921年1月31日,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如同张开翅膀的死神,扑向了已经奄奄一息的德国经济。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00;000;000;000。从1922年1月到1923年11月,通货膨胀率为1万亿倍!在最疯狂的时候,德国的商品价格每两天翻一倍。如此骇人的程度,即使到今天,也只有1949年的中国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顺便说一下,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是人类历史上最高通货膨胀率的世界记录保持者,从1945年到1949年,通货膨胀率是364万亿倍。有意思的是,中国的这次恶性通货膨胀是从德国学来的。当时的中国中央银行行长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孔祥熙,他于1937年到德国访问,学习德国人如何发展经济。德国人经历了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变聪明了,一边印钞票来变相收税,一边紧缩银根控制通货膨胀。但以孔祥熙的金融水平,没看懂什么叫收缩银根,光看懂了印钞票,大受启发,回国以后就跟着印。结果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功打破了德国人保持36年的通货膨胀记录,也让国民党政府和它的金融体系一起完蛋。
到了1923年,德国的经济完全崩溃,经济活动几乎停止。没有人愿意卖出手里的商品,因为换来的纸币很快就会一文不值,农产品和工业品生产都在急遽萎缩,市场上什么东西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人们拎着大捆大捆的钱上街买菜,孩子们在街上大捆大捆地拿它们堆房子玩。1923年《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喜,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大批随从来到这对夫妇家中,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万亿马克——相当于0。24美元。
BOOK。←红←桥书←吧←
第36节:第四章 大崩溃(9)
对于德国的悲惨境地,一战中的战胜国们反应并不一致。老对头法国自然是盼着这个强邻兼宿敌越倒霉越好,在赔款问题上咬紧牙关毫不让步。但英国和美国绝不希望看到法国在欧洲大陆一家独大,在英美的积极协调下,德国的债务一部分被减免,一部被延期偿还。这样,从1924年到1929年,德国经济经历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时期。当然,其间法国还会时不时给它念念紧箍咒,比如1927年的衰退就是法国追债引起的。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出什么大事,直到1929年秋天美国股市崩盘,并将美国带入经济萧条。
股市崩盘和经济萧条让美国的很多银行损失惨重,它们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自己不被破产清算。这样,许多在欧洲的投资和债权被收回。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了十年,德国政府还是根本无法偿还战争赔款和战争债务。1930年底,尽管扣除了一部分,但提供给德国债务人的短期贷款——也就是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贷款还是达到了约150亿马克。这些贷款大部分来自美国的金融机构,它们已经在股市崩溃中很受伤了,再也无法延长这些贷款的期限了,这也就突然产生了庞大的额外的资金需要量。来自纽约和伦敦的撤消贷款通知越来越频繁地到达德国。
然而这并不只是德国的命运,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不被损害,各地的银行也都在抽回其在国外的贷款。各大银行之间互相借钱是常有的事情,A银行贷款给B银行,B银行又转手贷给C银行,C银行再把它贷给D银行。A银行向B银行讨债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所有银行都在到处催讨贷款,又被别的银行要求还钱,终于,那些资金链条最薄弱的银行开始扛不住了。
1930年底,巴黎的乌斯特里银行宣布破产。很多借钱给乌斯特里银行的巴黎的银行发现自己的贷款打了水漂,连忙撤回在伦敦银行的存款来填补这个黑洞。然后,伦敦的银行一看自己的钱被法国人取走了,就向柏林的银行发出了通知:对不起,没钱贷款给你们了。
德国的银行体系在1931年特别脆弱,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德国资金严重缺乏,德国的银行大都是从外国借钱来放贷的。它们从国外银行借入短期贷款,然后作为长期贷款贷给工业或农业企业。他们的负债率太高,一旦无法借到新的短期贷款,或者外国银行抽回贷款,就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第二,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银行却迫于大股东的压力,大举买回了它们自己的股票,从而维护股价平稳,减少大股东们的损失。1931年夏天,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已经拥有了47%的股本。
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回购股票让大股东赚了钱,却严重危害了银行的资金安全。因为,银行购回自己的股票必然会用掉一部分流动资金。流动资金外流会对银行——特别是在经济衰退的时期——造成沉重的打击。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7节:第四章 大崩溃(10)
不过,最先出问题的大银行不是德国的银行,而是奥地利信贷银行。
奥地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德国领土中强制分离出来的,因此它也算是战败国。只是由于它的战略意义很小,享受不到多少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资金援助,因此它的情况比德国更糟糕。
奥地利信贷银行的控制者,就是在《货币战争》一书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个家族曾经显赫一时,但战争击垮了德国,这个依靠德国军国主义力量发家的金融集团也跟着垮掉。奥地利信贷银行在战胜国——主要是法国的压力下遭到了多次整顿,严重削弱了它的实力。
1931年5月11日,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由于法国抽回投入的资本,自己已经丧失了清偿能力。这在人们中间引起的恐慌超过了任何一次股市崩溃——因为股市投资者至少知道炒股总是有亏有赚,但人们很难接受存在银行里的存款会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蜂拥到银行门口,希望取回自己的存款,但越是这样,奥地利的银行系统就崩溃得越快。
5月底,奥地利的金融危机波及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和德国等国,这些国家也出现了银行挤兑现象。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关系,德国和奥地利的金融结构联系密切,相互之间资金往来频繁,所以在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所引发的各家银行清算国外资产的高潮中,德国首当其冲,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德国马克变得非常脆弱,德意志银行在一周内失去了2亿马克的外汇储备,柏林银行也在6、7月间发生挤兑现象,被提出2亿马克的存款。但问题最严重的还是德国第二大私人银行——达姆施塔特国民银行,它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去回购自家股票的愚蠢行为受到了惩罚。那些为了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银行利益的大股东们发现,股票下跌只是让他们的财富缩水,而回购股票则可能让他们的财富彻底消失——因为银行会因此倒闭。
1931年7月初,这家银行大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