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朱新礼开始对于“搞资本运作”企图强烈的德隆类投资人,尤其是外资产业巨头还是有很强的戒备。他也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商人,基业长青是他真正欣赏的境界。他在选择德隆的同时,还希望国有资本的介入。北京市西城区国资委下辖的华方投资一度也进入了朱新礼的融资计划中,但最后国资委以“不进入饮料行业”否决了投资方案。朱新礼还曾考虑过与露露集团、海南椰树等合资组建饮品集团的方案,但最终也未果。
国资无望而又急于构建“大汇源”梦想的朱新礼只得把注意力转移到德隆身上。 在多方打探德隆的真实用意之后,心生疑虑的朱新礼接受了唐万平的邀请,在当年秋天踏上了去新疆的飞机。对德隆资本运作能力的艳羡,加之屯河一望无际的蕃茄基地的映衬,朱新礼迅速动心了。
在谈到与德隆合作的初衷时,朱新礼说:“资本优势不完全是一个资金的概念,汇源与屯河的合作完全不是资金的问题,汇源筹集几个亿不成问题,汇源看重的是屯河整合产业的能力。在未来3…5年的时间,果汁行业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汇源不光是一个龙头的问题,还是一个支柱,我们设想是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果蔬饮料企业。”朱新礼提出一个“大汇源”概念,即想把汇源从一个企业变成一个行业去发展。当时德隆的指导思想也非常不错,唐万平的计划也正迎合了朱新礼的“大汇源”的梦想,他向朱新礼展开了一幅“以北京汇源为平台,逐步收购其他饮料巨头,构建产业巨无霸”的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未来三年(即到2003年)北京汇源将实现销售额百亿目标。而2000年汇源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刚刚超过12亿人民币。就这样两家一拍即合。
5个月的沟通之后,2001年3月双方迅速组建“北京汇源”,德隆以51亿现金出资持股51%,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其时汇源集团的大部分核心资产都已经装在了合资公司里,朱新礼甚至计划未来将汇源集团的其他资产逐步注入合资公司。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战德隆,汇源妙计赎身(4)
通过下面的表格,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盛况:
表1汇源与德隆的合作情况
时间2001年3月
合作方式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以51亿元现金(实际到位3亿元)出资控股51%,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双方组建合资公司北京汇源
德隆集团德隆当时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产业和资本的融合扩张的规模非常大
汇源集团汇源2000年已经雄霸国内果汁市场23%的份额,为第二名的近10倍
身价汇源估价为5亿元(大约10倍市盈率)
合作愿景产业与资本的完美互补,汇源利用德隆的资本实力实现迅速扩张
汇源在德隆的支持下开始了快速扩张。此前汇源在全国只有6家果汁生产基地,合资两年内新增了20余家大型生产基地,地域由山东、北京大举扩张至西部,至少在10个省完成了扩张,在重庆更是出手66亿元投建了亚洲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两年间汇源先后引进11条PET生产线,每条斥资约15亿元,其时国内PET生产线(包括汇源)仅14条。2002年汇源集团以7670万元广告投放额赢得央视果汁行业标王。2001年、2002年汇源集团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54亿元、223亿元,利润则分别猛增到25亿元、27亿元。2003年年初汇源的负债率高达70%。
此时距离汇源和德隆合资不到两年。两个看起来完全互补的优秀企业合资之初就获得了业界的盛赞。互补效应在合资一年半后很快显现出来,借助北京汇源的平台,德隆在饮料领域与国内数家巨头展开了收购兼并的谈判,而汇源一年半里在全国密集投建基地、工厂,初步完成了果汁产业的整体布局。
表面上看,合作的开局很美妙。
然而,等待汇源的,却是一场激烈紧张的资本暗战。
(四)朱新礼妙计赎汇源
很快汇源和德隆的“情投意合”开始发生了变化。到了2002年年底,朱新礼就开始感觉到不大对劲,德隆战略发展兴趣不在实业上,战线拉得非常长,资金链也越来越紧张,汇源与它合作只会越陷越深。老朱发现根本不是原来想的那么回事!实质上,德隆把汇源当成了产业整合的基地,迅速养大,杀鸡取卵,当成提款机。合资后,德隆开始频繁向汇源伸手借钱,开始是5,000万元,之后是1个亿,再后来增加到2个亿,2002年年底德隆欠公司的债务高达38亿元。与此同时德隆承诺的还款周期也越来越短,从最早的三个月,缩短到一个月,最后变成了一周。显然德隆对大额资金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了。刚开始朱新礼借钱的心情还比较轻松,德隆借款的利息高达15%…18%,资金回报比汇源经营产品的利润高出许多。但是当借款额已经高达38亿元,归还的前景看起来又那么不确定时,朱新礼警惕起来,他意识到危险可能即将来临,如果长期下去,汇源可能会被掏空。
朱新礼认为,汇源要么就做大自强,要么就等着死亡,没有第三条道路。朱新礼不甘心落得个破产的命运,他要做大要自强,于是他开始想分开,摆脱即将到来的旋涡和陷阱。
虽然汇源集团只是北京汇源的第二大股东,但主导大权却一直未从朱新礼的手中旁落。虽然德隆以“强势控制力”著称,但朱新礼证实,在德隆入主的两年内“德隆从来没有管过汇源的事。”
2003年初朱新礼产生脱离德隆的想法,并随后开始筹划、寻找能够从德隆手上回购北京汇源股权的人。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战德隆,汇源妙计赎身(5)
朱新礼最先找到了一家香港公司,双方开始在深圳谈判。但此时的德隆虽然已经陷入了资金危机中,但却如何也不愿意将汇源出手。跟德隆的谈判是艰苦的,德隆有时同意出售汇源股权,不过又会突然变卦。对于收购价格也德隆也是不断的提升。这些都令朱新礼极度焦虑。德隆提出的51%股权的出售价格与合资公司当年利润相比从6:1,提高到了7:1。即以当年合资公司的利润约1亿人民币来计,售价约在7亿。就在即将成效之时,又来了非典,这家香港公司投资信心大受震动,火速撤出了这场收购拉锯战。无奈的朱新礼只得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当时德隆也有借汇源题材拉抬新疆屯河股价,以缓解资金危机的想法,所以也非常希望能全面收购汇源。所以一等香港人撤出,德隆就提出了以7倍于合资公司年利润的价格收购朱新礼所持的北京汇源49%股权。同样想要得到对方股权的朱新礼也提出由自己来回购德隆所持股权,他也愿意和德隆收购价相当。看到相持不下,德隆又加码了,“汇源要买的话,低于8:1绝对不卖。”
要拿出8个亿的人民币对于当时的朱新礼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汇源刚刚投出20余亿在全国布建工厂、拓展基地,账上资金早已经所剩无几。这些德隆的唐万平对此当然一清二楚,他也正是算准了朱新礼拿不出这笔钱。而朱新礼对德隆的资金状况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比拼。然而根据德隆行事风格的前后反复,极端老练的朱新礼敏锐地感觉到德隆这个产业帝国可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从2003年元旦开始,三个多月过去了,谈判却依然毫无进展。
朱新礼的直觉告诉自己 “时间太紧了”、“不能再拖了”。为了尽快打破僵局,无奈的朱新礼决定赌上一局,他想到了一个“对赌”的计策——设定“一星期”的“死限”,“不管是8:1还是9:1,要么你买我的49%,要么我买你的51%,一个星期,谁拿得出现钱谁来买!”朱新礼向唐万平发出最后通牒。唐万平欣然接受了这个方案,他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朱新礼肯定拿不出钱来。
朱新礼虽然做出了这个背水一战的决定,但是他却并没有胜算的把握。“如果他当时有钱,我肯定也就别无选择地卖了。”
此时,唐万平提出了德隆的收购方案:德隆可以先支付5000万到1亿的现金给汇源,余款三年内付清。汇源的一些高管和律师对唐的方案表示满意,理由是获利甚丰,朱新礼完全可以拿这部分钱再回头去做那部分没有装在合资公司里的果汁原料(浓缩汁)业务。“德隆那么大,还债能力应该没什么大问题。”朱新礼频繁听到这样的话。
及至事后,朱新礼亦有后怕,“如果当初就这么卖给了德隆,怎么等得到它三年内把余款付清?出事后银行马上就会把汇源给封了……”
不过,当时朱新礼坚决要求“不论是由谁买,收购资金必须一次性全部打到对方账上。”他算了一笔账,其时德隆已经陆续从汇源合资公司中借走了38亿人民币,加之早期与汇源组建合资公司时承诺持有51%股权支付51亿资金,尚有2亿左右始终并未到账。以8亿元收购价格来算,汇源如果能筹到2亿,买下对方股权就没有什么问题。
离开上海的谈判桌,一回到北京,朱新礼就开始了为筹资忙碌。从1994年汇源自山东搬到北京顺义区开始,多年来在企业发展和个人行事风格上都极为稳健的朱新礼,在政府和银行等多方面都积累了很优异的信用。他向区领导和银行紧急求助。汇源多年来一直是顺义的税收大户,同时也解决了许多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在银行的资信也一直都很好。对于这样的好企业,再加上朱新礼诚实守信的人格作风,政府和银行相信:把钱借给老朱,完全可以放心!两亿元的筹款目标也很快达到了,已经准备被德隆收购的朱新礼,霎时间在这个赌局边缘占得了先机。。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战德隆,汇源妙计赎身(6)
料定汇源拿不出钱来的唐万平这一下有些傻眼了,原本胜券在握的德隆此时已无力回天了,只得于2003年4月退出了汇源。
这个颇似传奇的并购故事令人惊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老朱在和德隆交手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现代企业家特有的敏锐和果敢。
2003年5月16日,新疆屯河发布公告称,拟将其持有的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51%股权转让给湖北威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交易金额为人民币5304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的交易金额占该公司2002年度经审计的合并报表净资产的5252%。
这次股权转让的法律意见书,新疆屯河将其持有的北京汇源的股权转让给湖北威陵已经获得北京汇源股东会通过,并已取得北京汇源另一股东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总公司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承诺。汇源总公司此次又没有行使优先收购权,仍稳坐第二把交椅。对此,朱新礼如是说“做大股东条件还不成熟,而且湖北威陵不会重组北京汇源。至于北京汇源董事长、总经理肯定还是我,控制权是不可能离开的。”
既然控制权和话语权仍在朱新礼手中,对于拥有北京汇源43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的汇源集团来讲,不做大股东也许只是出于股权关系的考虑。
对于为什么回购要借“湖北威陵”之名,据说朱新礼的回应是,“这是应德隆的要求。当时太敏感了,他们害怕汇源直接回购,会引发外界对德隆不利的猜测。”于是朱新礼找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