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靠着这1000元钱,刘氏兄弟首先开发出了一套鹌鹑养殖繁育技术,摸索出用鹌鹑粪养猪,猪粪养鱼,再用鱼粉养鹌鹑的生态循环养殖法。由此,他们生产的鹌鹑蛋每公斤成本和鸡蛋差不多。而当时,中国正流行吃鹌鹑蛋。
市场打开了。到1988年,刘氏兄弟创办的四川新津县育新良种场年产15万只鹌鹑,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户。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了刘氏兄弟的企业之后,欣然题词:“中国经济的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于是,刘氏兄弟的育新良种场改名为四川新津希望饲料厂。在他们的带动下,新津县创立了专业化的鹌鹑养殖业基地,到1993年,年产300万只鹌鹑,产值过亿,成为中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
刘氏兄弟开始谋划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外来饲料逐步占领中国农村市场,许多国内饲料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从养殖技术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刘氏兄弟,看好了市场含金量高的猪饲料市场,并投身于角逐之中。1988年,他们转型到饲料生产,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希望饲料研究所,聘请国内30多位专家、教授担任兼职科研人员,并与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建立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科技信息。他们还先后到俄罗斯、波兰、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考察学习,引进相关技术,同时还邀请外国专家来企业交流指导,把世界最新技术应用到希望牌饲料的研制当中。几年之内,他们用于饲料研发的经费是1030万元,用于产品推广的经费高达1200万元。
1989年,希望牌1号猪饲料研制成功。由于这种饲料质量好、价格低,销售量终于超过了泰国与四川合资的正大牌饲料,跃居四川省第一。在这一年,他们还根据中国农村运输不畅、资金少、农副产品及青杂饲料种类繁多的情况,研制成功科技含量很高的浓缩型饲料“希望精”,当年投产产值就达2000多万元。1991年,仅有100多名员工的新津希望饲料厂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此后,“希望饲料研究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科研计划,获得国家级星火计划评比二等奖。饲料王国初显雏形。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刘氏兄弟的第二次创业高潮到来。他们先后推出30多种希望牌饲料,完成了新津县希望饲料厂第二期扩建改造工程,还在重庆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重庆希望饲料有限公司。这一年,刘氏兄弟的产业第一次分化为三个领域。老大刘永言向高科技进军;老三陈育新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包括新津希望饲料厂和饲料研究所,并开拓房地产市场;老二刘永行和老四刘永好到各地发展分公司。
作为刘氏兄弟核心人物的刘永好,此时总结国内经济体制的利弊,提出了“国有私营,优势互补,共求发展”的思路,并开始新的试验。这就是,希望集团以技术、商标等无形资产和资金入股,国有企业以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入股,双方合股建立新的企业,由希望集团派员工按照私营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施管理。通过合资、兼并国有企业变为混合经济的企业之后,企业活力增加了。一般情况下,两到三个月就可以赢利,两年就可以赚回一个新厂。
1993年3月投产的上海希望饲料公司当年产销希望饲料25000吨,产值3000 多万元,实现利税300多万元。同年5月签约、6月投产的南昌希望饲料公司,产量比原来增加三倍。仅南昌一方1993年12月一个月获得的利润,就超过了合资前一年的利润,被当地人称为奇迹。
1993年,希望饲料在中国西部饲料市场中占了绝对优势,并且在长江沿岸十几个城市打开了销路。这一切,对长江沿岸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刘永好的思路在实践中获得成功,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肯定,一些经济学家称之为“希望模式”。
希望集团的发祥地古家村彻底翻了身,成为四川省首批亿元村。该村70%的农民参与希望集团的各项事业,199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亿元,户年均收入2万元,跃居四川省首位。古家村千年未有的大变化,在私营企业家刘氏兄弟的努力下实现了。
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新津县在古家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私营企业为依托的私营经济开发试验区——希望城。上海市政府也于1993年7月在上海嘉定希望公司所在地建立了中国第二座希望城——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并聘请刘永好为上海希望私营经济城名誉董事长。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希望集团在各地建立了12家独资、合资企业,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产值高达1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越南、韩国等地。希望集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饲料王。
以上文稿仅反映四兄弟,特别是刘永好、刘永行兄弟联合作战的事迹和成就,后来各自又有更大作为,更显著的成就。作为希望集团相当一段时间的主要写手、主要策划人我希望他们兄弟一路走好。 电子书 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