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团体创业的机遇,然后赋予这个团体一个无情的结局,兄弟背叛、各奔东西。主人公又走上了充满艰辛磨难的独自打工之路。这样的描写就是为了应验古代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比先苦其心志……在主人公尝受了种种磨难以后取得成功是读者都可以接受的。而没有经历过磨难的成功是经不起风雨的考验的的道理也在小说中被作者一一证实。
作者为主人公安排的打工之路有两条:一条是上海之行,一条是深圳求职。当然这两条道路都是不平坦的,甚至第一条路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表现之地。这对于一个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的退役军人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可以说是直接抹掉了他内心的自信。也就是这次遭遇让他能够真正的开始正视自己,总结自己,放下了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的架子,这也为他能再次放下自己走出去的第二次打工创造了条件。所以作者安排的这两次打工之路是相互连接的。而第二次打工之路与第一次又有很多相似之处,起码从走出家门开始就是如此,只不过一个是在火车上,而另一个是在汽车上而已。本以为作者还是想继续为主人公设下其他的求职障碍,可是作者还是照顾了主人公的身心承受能力为他的深圳之行安排了一个还算是不错的职业。当然这个职业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否则也不会有我们的主人公自己创业的机遇。人在安逸的条件下会慢慢丧失自己的本能的。所以作者一定会给主人公制造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等着他,不过这些都要等着作者继续更新才能领略到了。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小说中另外的一种含义,那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我曾经也是一个打工者,经历过类似的情形,所以对于小说中的描述身有感触。同时我又经历过招工的的情形,这也与作者小说中的劳务中介公司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记得有一次去安徽某地招工,我本来是招一批海上养殖的工人,但是劳务公司的人却把招工简介写成去上海工作,那可不是我的介绍的的故意隐瞒,而是劳务公司故意的修改。当时报名的人很多,劳务公司每人收取300元的中介费后我带着工人回到单位。到达目的地后工人们都傻眼了,原来所谓的到上海工作就是到海上工作,这让所有的工人都吃惊,很多人都痛哭流泣。后来大多数工人都跑回家了。这不能不说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病态的存在,在现在的社会中还是否继续存在就不得而知了。同样作者早小说中揭示的摩的司机的黑心、客车司机的卖客现象都是如此。不知道这些不良的社会状态还要存在多久,虽然国家也进行过打击,但是至少现在这些现象还是存在的,而且还是很普遍的。想想作者把这些现象写出来也是提醒读者注意同时又希望能得到重视消灭这些不良的风气。
对于作者描述的主人公打工过程中的细节部分的描写我感觉很贴近生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相符。这些细节不是一个人凭想象能力就可以猜想出来的。不知道作者是如何了解的如此透彻。我想这些经历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小说的主人公的原形人物就是作者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