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原世界的本来面貌
马粪难题……有线电视产生的非预期后果……酒后步行的危险性——以上种种问题,到底哪个与经济学有关呢?
我们最好将之视为“经济分析”案例,而不要把这类事件看成“经济学”问题。这种说法由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提出,而后广为人知。贝克尔是长期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199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致辞中,他这样解释道:“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并不在于:个体行为完全是为了谋取私利。经济分析是一种分析方法,并不是有关某种具体动机的假设……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涵盖范围更广的价值标准和选择偏好。”
职业生涯之初,贝克尔研究的课题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学关系不大,因为他研究的领域包括:犯罪与刑罚、毒品滥用、时间的分配、婚姻的利弊、儿童抚养以及离婚问题。类似的课题,他的大多数同仁根本不会考虑。“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回忆说,“我从事的这种工作,要么被大多数的主流经济学家忽视,要么遭到他们强烈的厌恶。我被视为异类,因而,或许实际上是算不上经济学家的。”
好吧,如果加里?贝克尔所从事的工作并不能被视为“经济学领域的工作”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也想从事这样的工作。如果要我实话实说,那么贝克尔所从事的研究,事实上就属于“魔鬼经济学”的范畴,即通过经济分析来阐释非同寻常、令人好奇、难以预测的现象。只是在那时,“魔鬼经济学”这个词还没有被创造出来罢了。
在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致辞中,贝克尔提出,经济分析本身并不探讨主题,也不是用来阐释“经济活动”的数学方法。确切地说,经济分析就是以另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审视世间万物。经济分析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描述人们是如何作出决策、改变主意的;描述人们是如何选择恋人及结婚对象的;描述人们为何憎恨某人,甚至不惜干掉某人;描述人们在偶然发现一大笔钱时,是决定偷走一部分,不去动它,还是掏出自己的钱放进那笔钱中;描述人们为什么对一件事充满恐惧,而对另一件略微不同的事情却又如此渴望;描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一类行为予以惩罚,而对另一类与之相似的行为却予以奖励?
经济学家如何描述人们的行为决策呢?这往往要从积累数据开始,他们需要大量的数据。他们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搜寻易于分析的数据。只要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提得恰当,再加上可靠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释人类行为。我们在本书中的任务就是提出这类问题。只要问题提得好,我们就能解释,比如肿瘤学家、恐怖分子或大学生在某个特定情景中的行为方式及其原因。
导言(8)
人类行为反复无常、难以预测,归纳为“冷冰冰”的概率这一数字,可能会让有些人反感。我们中又有谁希望自己被描述为“典型的参照对象”呢?举个例子,如果你把地球上所有男性和女性作为一个整体(人类)来考量,你就会发现,成年人平均有1个乳房和1个睾丸①——但问题是,又有多少人的体征符合这种描述呢?如果你所爱的人因酒后驾车丧生,那么知道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更危险这个事实,又怎么能缓解你的悲痛呢?如果你正是遭受丈夫毒打的那位年轻的印度新娘,那么即使得知有线电视已让众多印度新娘获得更多的权利,你又能从中获得什么慰藉呢?
上述理由有根有据,也是事实。诚然,任何法则总有例外,但了解法则有益无害。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人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因此,找出一个参照对象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这时,较好的切入点便是考察一般个体的行为特征。以这种方式进行研究,我们就能避免将思维过程——关于我们的日常决策、我们的行为法则、我们的管理——根植于例外或反常情况,相反,而是以常理为基础进行考察。
让我们回顾过去。2001年夏天,美国发生了一起恐怖事件,即后来人所共知的“鲨鱼之夏”事件。媒体报道了一条凶狠的鲨鱼肆意杀戮小孩的令人胆战心惊的事件。最初的报道涉及的是一个名叫杰西?阿博加斯特(Jessie Arbogast)的8岁男孩。当时,他正在彭萨科拉海湾的浅滩上(Gulf w*es of Pensacola)嬉戏玩耍,突然冒出一条雄性鲨鱼,咬断了他的右臂,还撕掉了他大腿上的一块肉。《时代周刊》对此次鲨鱼攻击事件进行了封面报道。以下是报道的导语内容:
鲨鱼往往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毫无征兆。它们发动攻击的方式有3种:攻击后逃离、撞击后撕咬,以及出其不意地攻击。攻击后逃离的方式最为常见。鲨鱼可能是看见了游泳者的脚掌,误认为是一条鱼,于是就咬了过去,随后意识到这并不是它平常的目标。
吓着了吗?
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可能再也不会到海边去了。但是,你认为2001年到底发生了多少起鲨鱼攻击事件呢?
猜猜看。把猜测的数字除以2,用得到的结果再除以2,如此多反复几次。2001年,全球各地只发生68起鲨鱼攻击事件,其中4起是致命的。
这些数据不仅远远低于媒体大肆渲染所暗示的夸大比例,而且,不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也绝不会比现在更高。1995~2005年,全球各地平均每年发生起鲨鱼攻击事件,最高年份79起,最低年份46起。平均每年的鲨鱼攻击致死事件为起,最高年份11起,最低年份3起。换句话说,2001年夏天关于鲨鱼攻击事件的文章标题,或许本可低调地写为“今年鲨鱼攻击次数大体与往年持平”。但如果这样写,杂志十有*不会热卖。
现在我们暂时忘却可怜的杰西?阿博加斯特及其家人所遭遇的悲惨事故,而是想想以下情形: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2001年死于鲨鱼攻击事件的仅有4人。而每年被电视新闻采访车轧死的受害者,极有可能比这还多。
不止如此,大象每年也会造成至少200人丧生。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谈之而色变呢?原因极有可能在于,那些受害者并未身处繁华闹市,他们的离世不为众人所知。也有可能与我们受某些电影的影响而形成的固定认知有关。大象性情友善、憨厚可爱,儿童电影(想想《大象家族》中的贝巴和《小飞象》中的丹波)常常反映的就是这类主题;与此相对,鲨鱼则被千篇一律地刻画成反面角色。如果鲨鱼真的具备哪怕是一点法律背景的话,它们一定会提起诉讼,要求影院禁播《大白鲨》(Jaws)。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导言(9)
然而,2001年的那个夏天,媒体渲染的鲨鱼攻击事件,接二连三地见诸报端,情节如此恐怖,以至于公众对鲨鱼的惊恐情绪久久不能平息,直到9月11日,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人们的注意力才得到转移。那天,近3 000人死于非命,这可比从16世纪末叶开始,有据可查的所有鲨鱼攻击致死事件多出了2 500多人。
当然,尽管以典型参照物作为衡量标准有其缺陷,但这种方式的确也有其优点。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尽可能以累积数据,而不是以奇闻怪事、哗众取宠的异常现象、个人主观看法、失控的情绪或道德偏好为基础,向读者阐释所引述的故事。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统计数据可用来证明一切,可被佐证支持难以站住脚的主张,也可用来撒谎。但是,经济分析所要实现的目标恰好相反:既不利用恐惧心理也不偏执地探讨具体的问题,而是让数据自己说话。我们客观公正。例如,电视机的推广使用给印度农村妇女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电视机所发挥的是绝对积极的作用。在第3章你将读到,电视在美国的普及就导致了极具破坏性的社会变化。
我们的初衷不在于以经济分析法去描述任何人希望看到的世界、任何人所担心的悲惨世界,或任何人祈祷和憧憬的世界。确切地说,我们旨在客观地阐释世界的本来面貌。许多人希望能以某种方式保护或改变世界。然而,要改变世界,你首先得了解世界。
独树一帜的经济学
截至本书写作之时,始于美国次贷泛滥,并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持续了近1年。相信会有成百上千种有关金融危机的书籍出版。
本书不在此类书籍之列。
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及高深莫测的诸多经济领域,根本不在我们的研究范畴之内。经历过近期的种种震荡之后,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想弄清,宏观经济究竟属不属于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都被称为神奇的预言大师,他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告诉你股市、通货膨胀或利率的未来走向,这似乎的确很神奇。但正如我们近期所见证的那样,这种预测大体上毫无作用。仅仅解释过去发生的事件,经济学家就已面临诸多难题,更不用说去预测未来情形了。(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政策,到底是缓和了还是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大萧条,他们至今仍在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当然,不仅仅是他们,对自己的预测能力深信不疑,而且能迅速把事实否定预测的教训抛诸脑后,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事实上根本就不会谈及人们称之为“经济”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在本书中讨论的主题(纵使论证缺乏深度),虽然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但也可以让我们对人类实际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你能理解中小学教师或相扑选手作弊背后的动机,那么你也可以弄清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委了。信不信由你!
你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故事,选自不同的领域,可能来自崇高的学术机构,也可能来自最阴暗的街头角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些故事是源于我近期开展的学术研究;有些故事来自他人的启发,比如经济学家、工程师、天体物理学家、变态杀人狂、急诊室医生、业余历史学家及变性的神经科学家。大多数事情都属于以下两类中的一种:你一直认为你了解但实际不然的事;你从不知道你原本想了解但实际却想弄清的事。
我们得出的很多结论,或许并没有那么有用,或许甚至还没有最后定性。但这没有关系,我们设法在做的是启动对话与交流,而不是总结陈词,给出最后结论。这意味着,在即将要读到的后面章节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与你的观点相左。
事实上,如果你没能发现这种内容,我们反倒会感到失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全球变暖问题(1)
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清醒、严肃地看待全球变暖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全球气候日益恶化,而人类似乎还没有作好准备。”《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如是写道。文章援引某些气候研究人员的观点,指出“这种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了威胁”。
《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引用美国科学院编制的一份报告中的内容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背景下)政治领导人是否将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抑或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