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金额最高的“卓越精英奖”,到面向工作3…5年的年轻人才的“未来之星奖”,还有针对特定行业的奖学金,例如“金融英才奖”等,就是用来鼓励有好的职业背景、毕业后有很大发展潜力的申请人。
你还会发现,工作干得好,雇主也会挺你!
BiMBA的在职MBA学生可以说是再典型不过的例证。他们是一个活跃在跨国公司中的经理人群体,是企业的中坚力量,更是企业未来的领导者。由于当下的工作放不下,又要充电学习,于是就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学习。他们的公司或老板对其读MBA的计划非常支持,有不少企业还会提供部分或全额学费、工作时间的弹性以及职业提升的空间。
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说明,一定的工作经验是必要的,高质量的工作经历更是有价值的,它必将带给你惊喜。
出国还是在国内读MBA?
这是我多年与申请人接触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真是让不少人举棋不定。首先肯定的是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只是想不清楚就容易烦恼,选不好更会是一笔巨额投资的浪费,所以大家才格外慎重。其实,这仍然是个职业定位的问题,既有方向的维度,也有时机的把握。
先说方向,如果MBA毕业后想在中国长期发展,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国内的MBA。通常,想去国外读书的动因在于寻求一个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国际化的视野、多元化的同学群体,如果你是这样想,你完全可以考虑国内的InternationalMBA就是国际MBA项目。BiMBA和中?,就是这个类型办学的开先河者,都是国际化方向的,但各有特色。其实,很多体制内的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国际班,有的项目也很有积淀,清华经管、北大光华、交大、复旦都有,选择越来越多。而且,各家都在朝着国际一流去努力,都在探索自己的特色,都在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校友的跟踪服务,质量和口碑有目共睹。与十几年前相比,教学水准与国际一流院校越加接近,有的项目已经是国际一流的水平,非常难得。
然而,与海外院校的不同,也是国内的InternationalMBA的比较优势就是中国特色和中国网络。在中国强劲的背景下这一点更突出,这也是他们能够吸引海外一流人才来中国大陆读MBA的竞争力所在。此外,国内的就业市场比较活跃,有实力的企业不惜重金、不拘一格选聘人才,毕业后的回报也高。好的MBA项目极其重视就业,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定制服务,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网络和平台,帮助学生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
这也加强了国内学校的吸引力。
当然,我们不能把问题绝对化,出国留学自身的好处,毕业后照样可以回国发展,照样可以发展得很好,但前提是什么,大家要想清楚。无论哪条路,各有利弊。只是这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有两个变化大家有共识,一个是国内的就业市场活跃,意味着机会多;二是国内高品质的MBA项目越来越多,选择增加了。
出国还有个时机问题,因为要脱产去读,年龄小一点更适合,职业上的机会成本不高,也更容易适应当地环境。当然,这也是个相对问题,大家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决定。
脱产读还是在职读MBA?
这也是常见问题。脱产更适合工作在3…6年左右的人,不仅有利于转型,而且为管理提升创造了可能。国内外都有较短的全日制项目,1年的,1。5年的,缩短了学生离开职场的周期。而且,全日制学习也是校园生活的充分体验,BiMBA的全日制班同学常跟我说,能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重返校园,又是北大这样的校园,朗润园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作为人生的一种体验,美妙无比。他们快乐的学习经历也是人生一段难忘的记忆。
比较而言,在职读书就没有那么惬意了。工作和学习兼顾,还要照顾家庭,几乎没有节假日,其强度和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一个值得的学习经历足以抵消所有的压力,也能调动一个人的潜力,时间管理方面的,压力承受力,耐力等。
BiMBA有位女同学笑言,读MBA之前没时间玩,也不会玩,读书后,玩的时间反而多起来,因为班里和学校有很多活动。玩的伴也多了,同学们在一起,干什么都是开心的,在职场上拼杀了十来年的一群人重拾对生活的激情。所以,若是现在工作机会特别好,一时放不下,还是选择在职MBA,边学边用,活学活用。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思路开阔了,很多工作中的问题迎刃而解,自己在公司或行业里面发展的路子也宽阔了许多。攻读MBA项目的同学特别重视同学会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经验丰富?是不是乐于分享?是不是有激情?是不是多元化?而当他们发现这里就有这样一群人的时候,那种兴奋难以用语言描述。所以说,再累也心甘情愿,因为值得拥有。
Mini留学,有木有?
很多人没有过海外留学的经历,总觉得是个遗憾。
可是,辞职去留学成本又很大,很难下决心。有没有机会,既能不耽误工作,又能短期出去学点东西,开拓视野?有没有机会,既可以出去感受一下,又不要投入太多金钱?有没有机会,既能够出去开阔眼界,又能够拿个过硬的证书,提升职场的竞争力?这样的机会是有的。因为这正是MBA学生和校友所关注的,MBA项目能借助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和海外网络设计出好的课程来为他们增值。
交换学习是一种方式,但是限制较多,更不适合在职MBA这个群体,同学们拿不出那么一大块时间去交换。还有没有其它创新方式?互认学分的合作类MBA项目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此外,拥有和海外姐妹院校一起设计的既有趣又实用的海外短期游学课程,满足学生和校友口味的多样性,丰富MBA学员的国际化经验。或者以国际考察的方式,每一年走访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市场,其间除了商务考察,还有与政要的对话,有历史和文化相关的讲座。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的走出去战略,都意味着机遇。面对这个大趋势,你准备好了吗?
用“行动学习”找到商学院蓝海
“行动学习”塑商业能力商业能力不是用各种理论堆砌出来的,而一定是在实战中历练出来的。传统的商学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讲授式教育的缺点在于教学与学员的管理实践往往存在脱节,无法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由于理论的滞后性,经常出现以“拙劣的理论”挤出优秀的管理实践的现象。传统讲授式的教育的弊端不言而喻。而在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材料针对静态、陈旧的管理问题与情景,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思考,使用的案例多数是直接引进的国外的企业案例,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目前中国MBA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有新的突破和改革,行动学习式的教学模式就开创了管理教育的新范式,让商学院的教育回归本源。。19zs。
“行动学习”的理论是由英国的瑞文斯教授提出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逐渐被一些世界著名的500强企业所接受和运用,包括GE、花旗银行、壳牌石油公司、霍尼韦尔公司、强生公司、西门子、AT&T、IBM、杜邦。但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目前国内商学院中,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首次引入“行动学习”理论。
2010级一位MBA学生在上海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工作,希望改变与同行证券公司一样低价同质竞争的现状,行动学习小组以此为案例,在8个月的时间里打造了一套高附加值的顾问式证券服务营销模式,使其相关业务量增加了50%。
与传统案例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行动学习课程的实践案例由学生自己推荐,学院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课题,案例的要求是必须是真实的,并且全体学生可以立即参与进去的。在学习过程中,以MBA学生作为主体,以行动学习小组的方式组成团队,共同帮助企业解决真实存在的管理问题。这个过程当中老师的角色转变为催化师,只做引导和协助,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发现问题、独立地制定解决方案并共同实施解决方案,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质询,主动调整、完善解决方案。
寻找商学院蓝海好的商学院不是最顶尖的商学院,而是有特色的商学院。
要想在商学院竞争中寻找到蓝海,在打造特色方面,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不是要打造企业家领袖,而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更多打造技术型领袖,因为这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与独立商学院相比,华理商学院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依托华理其他强势学科的力量,比如在材料、化工、医药、通讯、互联网等产业领域与商学院紧密结合,引领学科的发展。而在这些基础上的综合性生产服务业,在我看来,既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将是华理商学院的未来特色与重点方向。
在明确定位的同时,我也深刻意识到商学院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水平的竞争。零点调查发布的一份有关国内商学院消费调查的报告显示,优秀的师资已经成为MBA学员选择商学院的重要因素。
因此除了自己培养有学术见地和社会关联度高的老师,我们也聘请了多位在沃顿、耶鲁等欧美著名商学院获博士学位或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
以我们的MBA国际班为例,其选聘的优秀师资来自于美洲、欧洲、亚洲等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跨国公司高级经理和学院资深教师授课,外教比例占到80%以上。
重建“生命共同体”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类似毒胶囊、毒奶粉等恶性事件也开始不断发生,不仅显示某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而且严重损害了最基本的社会诚信体系。
作为现代商业高端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商学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商学院是商业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传统商学院传授的主要课程都是让企业如何实现最大化的盈利,而忽视了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虽然现在部分商学院开设了社会责任相关的课程,但还不足以将诚信、负责的企业价值观融入到商学院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
商学院是商业价值和理念的传递纽带的源头,所秉持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将在未来对全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应该借助其对商业领域的影响力,从自身做起,义无返顾地承担起修复诚信商业价值链条的责任。重建一个包括商学院、学生、校友、企业和公众的商业“生命共同体”的良好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商学院做出转变。
不仅对在校学员,商学院应该对毕业校友保持应有的影响力,将最新的理念和观点有效传递。因此,华理商学院将在校师生和毕业生都当作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都享有使用学院资源的权利,同时学院提倡生命共同体成员应有终身学习精神,学院也不断地为校友提供终身学习资源,打造终身职业发展平台,也把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意识持续传递给校友。
流动中的前行,缤纷中的喝彩
MBA中外合作项目的雏形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大连培训中心最早将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