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任之前,萧让特意到宿太尉府上来拜谢,竟吃了宿太尉的闭门羹,隔日宿太尉却在官署衙门接见了萧让,让萧让很是纳闷。
会见的场所是书房,宿太尉日常办公就在这里,几个随身小吏不时进进出出的忙活着。宿太尉对着萧让一笑,因太尉穿的是正式的官服,又是在衙门之内,萧让就按照官场正式礼节行了参拜,宿太尉坦然受了,然后让萧让落座。
由于前几次的接触都是在很随便的场合,一旦到了这样正式的场合,萧让反而觉得浑身的不自在起来。宿太尉早把一切看在眼里了,他不紧不慢地问道:“此处谈话,总觉得过于死板,心里不十分自在。但是萧贤弟可知老夫安排你我在此会面的深意呢?”
萧让摇摇头。于是,宿太尉就借体发挥,引出几条新官上任的口诀出来。
新官上任,万事开头,是各方面情况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度时期,往往由于一时的疏忽就会出现纰漏;而这个时期也是领导者在众人心中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时期,一旦真的有了纰漏,就会直接影响领导者本人在众人心中的印象,对今后的工作形成障碍。所以新官上任不可不慎。主要的注意事项就是把握好六个字:
一是把握好“显”与“藏”。显是展现,藏是隐匿。领导者初来乍到,一定要把握好显与藏的尺度。基本的口诀就是“慎私访,双亮相;藏行止,敛偏好;立言论,隐私情。”
——慎私访指的是在接到任命以后到要谨慎处理私人的拜访活动,如果十分必要,那么也要尽量使用公开的正式的拜访方式。有的人接到任命后,就离开在领导间或者亲朋好友间开始穿梭拜访,这样做是十分不妥当的。先说拜访领导和同事,如果只拜访个别人,无异于告诉其他的人,你对这个人另眼相看心存感激,其他人中一旦有心眼小的、脾气大的,他们即使不发作,也难免会心生不满,个别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还会产生怨恨;如果所有上级逐个拜访,一来浪费时间,二来容易显得过分圆滑,有人会说“看看,工作还没到任就开始拉关系了。”新工作刚开始就在领导和下属当中形成这种印象是十分不利的。再看拜访亲友,有的人就接到任命就马上在亲朋好友间频繁活动,既显得过分张扬,有得意买弄之嫌,也给人一种不良印象——这个人爱搞小团体活动,今后恐怕是要任人唯亲了。这中印象对于上任后正常开展工作当然也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得到任命后谨慎处理私人访问是十分必要的,应尽量使用正式的、公开的、集体的方式,以联系感情,避免嫌疑。与亲友来往方面,在走前做一个告别宴会也就足够了,与领导和同事来往方面,关系不错的也可以搞个告别宴会,个别确实要单独面谈的,也尽量选在公署,以工作名义相见,兼及感情,这样比较妥当。
——双亮相指的是担任后在众人面前要有两次亮相的机会。一次是在管理团队之前亮相,一次是在广大员工面前亮相。这两次缺一不可。见管理团队适合采用直接见面的方式,这是一次理性的会面,内容应以探讨工作为主,分析前途,指明利害,共商大计;与员工见面在员工很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间接见面的方式(见一部分人,然后把见面的场面在其他人中广泛传播),这是一次感性的会面,内容应以关心生活为主,问寒问暖,指明前景,展示信心和希望。通过这两次恰到好处的亮相,才能在下属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为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藏行止指的是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的场所和路线要保密,控制知晓的范围。一来为了避免被打扰,确保时间和精力集中与安排好的日程上;二来防止突发事件,比如一旦大家都能很容易的找到你,难免可能有个别态度激烈的人前来反映问题,甚至有可能是聚众前来,这样的场面难以控制,仓促之间,应对稍有差池就可能发生意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发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萧让上任(2)
——敛偏好指的是要尽量收敛自己的偏好不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偏好是理性的盲点、情感的弱点、毅力的空白点,把自己的偏好展示给别人,就等于是告诉别人自己的软肋所在。这样,天长日久,难免有人处于各种目的,处心积虑的迎合你的偏好,人家是百般设计、精心布置,你一旦动心,后患无穷。所以,新到一地,在万事开头、面孔生疏、根基不牢的情况下,最好是收敛自己的偏好,尽量不让别人知晓。
——立言论指的是要广泛传播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取得众人的认同,在人们心中树立自己的形象。有了形象才有忠诚度,有了忠诚度才有号召力。立言有三个点:一是对于大家公认的问题要尽早、尽快地进行表态,给出解决办法;二是要传扬正确的做事风格和价值观,有破有利,针对现实,态度鲜明;三是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自己的施政纲领,既给大家一个美好未来,也给大家一个达到这个未来的清晰道路。
——隐私情指的是把自己的个人生活和对人对事的私人感受等等内容藏得深一些。个人生活深藏不露可以防止各方面的人对你进行算计,实际上就是稳住了一条战线,堵塞了若干漏洞,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把对人对事的私人感受隐藏起来,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远离流言蜚语;另一方面可以展示一个领导者的公心——领导者待人接物一视同仁,决不会因为个人因素而厚此薄彼,这样可以获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保持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把握好“宽”与“严”。基本的策略是“先严后宽,制严语宽,近严远宽,上严下宽。”
——先严后宽指的是刚开始的时候要求要严格,措施要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当有所缓和,个别条款可以有所放宽。人性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由坏入好易,由好入坏难。比如穷人富了比较容易承受;富人穷了却很难承受。管理也是一样,一开始严厉些,以后慢慢变得宽和了,正好比由穷入富,人人会称赞领导的仁德。如果相反,一开始宽厚,以后越来越严厉,正好比由富入穷,必然会导致人人怨恨。
——制言语宽指的是制度要求上很严格,但是领导者本人在执行严格制度的过程中,表现出人性的一面。诸葛亮在失街亭之后处斩马谡,不少人为马谡求情,均遭拒绝,出师未捷先杀大将,是为了维护军威,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严酷的事件。但是在杀马谡的时候,诸葛亮却是泪留满面,情真意切,还主动承诺会象照顾自己亲人一样照顾马谡的家人。这是一种高超的领导境界,取得了壮军威和收民心的双重作用。
——近严远宽指的是对身边的人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而对隔层乃至更远的下属,则保持宽厚。身边的人是直接被指挥的,和他们的交往主要是工作关系,往往要亲自进行直接的考核与奖励;而远处的人则是没有工作关系的,不需要亲自进行考核和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对身边的人当然要全面细致的提出要求,而且要求要具体,赏罚要分明。而对远处的人,只要提出原则上的要求就可以了,要求都是粗线条的,给他们的直接上级留出行动空间。另外,身边的人日常工作和私人接触都很多,容易确立的是感情,不容易确立的是权威;而远处的人日常和私人的接触都很少,容易确立的是权威,不容易确立的是感情。为了保持平衡,防止偏于一端,也需要采取近严远宽的策略。
——上严下宽指的是对上等才智、责任重、位置高、有发展前途的下属要求严,对其他的下属宽。这个道理何在呢?
墨子有个学生叫做耕柱,这个学生就发现自己的老师对别的同学都很宽和,偏偏对自己很严厉。大家都出问题,老师往往之批他一个人。他很不服气,有一次在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以后,就跟墨子抱怨说:老师,你偏心,对别人那么宽容,惟独对我这么严厉,难道我有什么地方得罪了老师?
墨子就问他:如果我们一起上太行山去,随行的有马也有羊,你把东西给马驮还是给羊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萧让上任(3)
耕柱说:当然给马驮。
墨子又问:山路陡峭,面临着掉下山涧的危险的时候,你用鞭子打马还是打羊?
耕柱说:我打马,因为它驮着东西呢。
墨子笑了,说:你就是那匹马,所以我才严格要求你而不要求其他人。耕柱感激地对着墨子下拜。
上严下宽就是这个道理,上等才智的人最有前途,最容易被塑造成栋梁,对他们的一分教导会产生十分的收获,而且他们本身往往是已经身担要职,属于中流砥柱,容不得半点差池,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一定要严格、具体、明确。而对一般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发展,无足轻重的人,则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关注。这就好比要给小树剪枝而不必管旁边的小草一样。
三是把握好“急”与“缓”。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初到任上,很容易急功近利,急于想作出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要诀是“事未发可忍、人不尽识可忍;急于知事,缓于近人;到位而不越位,用权而不争权。”
——事未发可忍指的是事情还没有尽显端倪之前,一定要保持忍耐,密切关注矛盾变化的趋势,一直等到时机成熟了方才下手解决。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就使用过这个计策。庄公的母亲不喜欢庄公而宠爱庄公的弟弟段。后来庄公登掌握了大权,段很不服气,态度很傲慢。这个时候庄公没有因为段的这点态度问题就对他下手,而是静观事情的变化,而且进封段为“京城太叔”。段日益骄纵,行为越来越出阁,搞得大臣不满、国人愤怒,这时候庄公抓住时机一举灭了段。补锅的人往往都带着锤子,锤子的作用是敲锅,把本来细小的裂隙放大,然后再补。这样既修补所有的漏洞,也可以在补好后让大家看见自己补的这些裂缝个个都很危险,从而说明补的价值和效果。
人不尽识可忍指的是在没有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全面情况之前,一定要保持忍耐,不要轻易的把关系搞僵,防止失去朋友和冤枉好人。有历为证,孔子在陈绝粮,危难中终于找到了一点米,他就派自己的学生颜回去煮饭。颜回是孔子学生中道德修养公认最高的。过了一会儿,孔子去看饭是否熟了,隔着门缝发现颜回揭开锅正在那用手抓饭往自己的嘴里填。孔子很失望,但是给颜回留了余地,没有贸然进门,而是转身回了自己的房间。过了一会儿,颜回来向孔子报告可以吃饭了,孔子就说:先祭了祖先再吃吧。颜回一听就跪下了,说:饭我已经用手抓食过了,恐怕不能祭祖。孔子心中不免一喜,觉得颜回至少还是诚实的。不料颜回接下来的言语却出乎老夫子意料。颜回说:房子久已无人,梁上全是灰尘,饭揭锅的时候,灰尘被热气扑下来,落到锅里,污染了表面的饭。为防止浪费粮食,我就先把最表层被灰土污染的饭吃了。于是孔子感叹:知道一个人太难了,而在了解一个人之前轻易下错误结论太容易了。圣明如孔子,还险些错怪好人,何况我辈。因此无论是耳朵听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