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言中药进对补-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中药材的质量与其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药材多为植物性药物,它的分布和生长,与其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大,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水土、气候、日照等生态环境有很大差异。植物和动物对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所生产的药材就好,所以某地区出产的特定药材为“道地药材”。
第一章 中药养生的基础知识(4)
    “道地药材”,是指通过长期的使用、观察和比较,确定某地区所产的特定药材,质量与疗效优于其他产区,即对其产地出产的特定药材的称谓。如东北所产的人参、五味子,四川的川芎、黄连,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河南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广西的蛤蚧,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构杞子,甘肃的当归,西藏的冬虫夏草、麝香等均被称为道地药材。

    历来老中医在用中药时十分注重使用道地药材,因为应用道地药材治疗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一般药材。在古代,很多医师是亲自采药、制药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药物的质量。但现在各地区的地域资源有限,所能出产的道地药材较少,而临床的需要量很大,单纯依靠道地药材很难保证需求,所以也不可过分强调使用道地药材。

    中药材炮制的作用

    中药的炮制对于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很重要。所谓“炮制”,是指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药炮制主要有以下六个目的:

    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如川乌、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马钱子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毒性降低;巴豆、大戟、甘遂等药性猛烈,炮制后药性有所缓和;常山有引起呕吐的副作用,用酒炒后催吐作用减弱。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如蜜炙百部、紫菀、款冬花等,能增其润肺止咳作用;酒制川芎、当归等,能增强其温经活血作用;醋制延胡索、香附等,能增强其止痛作用;柴胡经醋制有助于入肝经,治肝经疾病;姜汁制黄连、竹茹,可增强其止呕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如地黄生用为生地黄,功效以凉血为主,制熟后为熟地黄,功效以补血见长;何首乌生用解毒泻下通便,制熟后,为制首乌,无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益精血;生姜重在辛散解表,煨制则温中散寒。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制剂和贮藏。

    如一般植物药材需干燥,可切为饮片;矿物、动物、果壳、贝壳及种子类加工粉碎,有利有效成分的煎出;三七、人参加工成粉,便于冲服。

    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纯净药材,保证质量、用量准确。

    如植物类根药去除泥沙,矿物药去除杂质,枇把叶去毛,远志去心。

    6。矫味矫臭,以便服用。

    如海藻、肉苁蓉等漂去咸味;酒炒或醋炒五灵脂去臭味。

    炮制方法的分类

    现代中医将炮制方法主要分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五大类。

    1。修制。

    是最简单的一种炮制方法,也可以说是多种药物进行炮制的准备阶段,主要通过修治,以除去杂质,并将大块段变为小块小段,便于再加工。修制就像是炒菜前我们要摘菜这样一个环节,菜先得摘好了才能炒,不能连沙子泥一起切了炒啊。

    2。水制。

    将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处理,称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药物达到洁净(除去杂质、异物、非药用的盐分、泥沙、秽恶气味等),使植物类药物变软,便于切片,使矿物类药物质地纯净、细腻,同时能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

    3。火制。

    凡将药材直接或间接(或加入其他辅料)放置火上加热处理的方法,统称为火制法。本法使用广泛,其目的是使质地坚硬的药物变得脆、酥便于制剂,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药物容易发挥药效,同时防止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数药物有毒或药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第一章 中药养生的基础知识(5)
    火制法的适用范围虽广,然而某些芳香性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应用此法,火制会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挥发,损减药效,矿物药中的雄黄、朱砂不能火制,见火便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剧毒性。

    4。水火共制。

    凡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由生变热,由硬变软,由坚变酥,以改变性能,减低毒性和烈性,增强疗效,同时也起矫味作用的制法,统称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等。

    5。其他制法。

    包括法制、制霜、发芽、发酵、制曲。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如明代陈嘉谟所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句话反映了炮制的主旨,就是要适中,这样才能提高药材的品质。s米s花s在s线s书s库s ;。。

    三、性味归经有讲究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指出:“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了解中药的性味,就能知道哪种中药对你有治疗作用。

    不同体质,选择药性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中药是有着四气五味的,四气指中药的药性,即“寒热温凉”。实际上,中药除了传统所说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还有平性药,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性质,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依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扶阴抑阳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中药;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扶阳消阴的药物,便认为是热性或温性中药。以下为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

    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症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热性质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及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

    中药五味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五味,是指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的五味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药物本身的滋味,二是指药物的作用范围。

    中药学认为,中药具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特点。

    辛味药“能散能行”,是指具有辛味的中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症、气血淤滞等疾病。所谓“辛散”,指辛味中药(如麻黄)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辛行”,是指辛味中药(如木香、川芎等)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淤性疾病。

    酸味药“能收能涩”,是指其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虚汗、久泻、尿频及出血症等。另外,酸味药尚有生津开胃消食的作用,用于食积、燥渴、胃阴不足等疾病。

    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是指其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用于治疗虚症、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症。所谓“能补”,是指甘味中药多具有补益作用,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疾病;“能和”,是指具有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等的作用;“能缓”,是指具有缓解脘腹及四肢拘急疼痛、缓和药性的作用。

    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是指其具有泄(泻)下、燥湿和坚阴等作用。所谓“能泄”,是指苦味中药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主要用于热结便秘、气逆咳喘、热盛心烦等疾病;“能燥”,是指苦味中药具有燥湿的作用,主要用于寒湿或湿热性疾病;“能坚”,是指苦味药能泻火坚阴,即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另外,轻度的苦味还具有开胃作用,如欧洲人饭前饮用的开胃酒,即有少量的苦味药大黄,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的作用。但苦味药用量过大,不但能引起恶心呕吐,抑制胃液分泌,影响食欲,而且还能伤胃。
第一章 中药养生的基础知识(6)
    咸味药“能下能软”,是指其具有润下和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能下”,是指咸味药有润下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大便干结;“能软”,是指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瘰疬痰咳等疾病。

    了解中药归经为自所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谓五色、五味归五脏,即为归经之萌芽。

    《黄帝内经》记载:

    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

    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

    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

    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

    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五味调和,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发疾病。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平时要注意各种味道的搭配,做到五味调和。и米и花и在и线и书и库и ;BoOK。mIhUa。Net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记载中,也有归经的含义。归经的理论形成,大约是在北宋至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洁古)所著的《珍珠囊》中,归经学说已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后世医家又进一步进行整理补充,使得归经理论逐渐完善。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所谓“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即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也就是说,药物对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针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

    如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有头痛眩晕等症,天麻能平肝潜阳,治以上诸症,故天麻归肝经。又如肝开窍于目,目赤肿痛,为肝火上炎所致,夏枯草善治此症,故归肝经。治咳喘病的药物,多归肺经;治心悸失眠的药物,多归心经;治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多归脾胃经。

    中药也有毒副作用

    许多人钟爱中医,喜欢使用中药治病养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长期以来,中药医师是很重视药物的副作用的,因此,中药一开方子就有很多味,这正是应用了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一种药是治疗的特效药,但是它有毒性,那就用另一种药祛除它的毒性,所以说中药的配伍是很有学问一门科学。中药可以通过配伍学开出副作用很小的药或没有副作用的药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重视中药的副作用。

    中药会出现副作用,主要原因还是在中药的配伍上没有很好地应用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应用得恰当,中药就不会出现副作用了,因此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