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唐以后,在长白山一带的部落,就开始把长白山人参作为进贡中原的珍品,在古代,人参主要是作为皇家贡品。人参除了主根以外,参须、参叶、参花和参果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补虚扶正作用,可以作为人参代用品,而且价格低廉,长期服用同样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保健效果。
学会鉴别人参
人参的主要产区为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其中以吉林长白山地区所产的人参质量最佳而被称为道地药材。此外,产于朝鲜的人参称高丽参,产于日本的人参称东洋参。
人参主要有红参和生晒参两种。红参的加工方法是将采集的人参洗净,入蒸笼中蒸透,然后晒干或烘干;生晒参是将人参洗净后晒干或烘干。两种人参的功效有所不同。
采集于野生森林中的人参,称为野山参或山参,因其数量稀少,药效好,价格也贵,数千至上万元不等。野生人参生长极慢,一株八两参(旧制),据说要生长100年,俗话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因此人工种植的园参应运而生。市场上销售的绝大多数为人工栽培的人参,即园参,价格较便宜。园参的药效低于山参,其他如药理和生态环境没有什么区别。制成人参片、人参粉、人参精,都是高级成药。
山参与园参区别如下:
1。皮:山参表皮多为深黄色或黄褐色,少数呈金黄色。有又细又深的纹,多数呈螺旋状环绕在主根肩部;园参表皮呈浅黄色或黄白色,大多无纹,即使有纹也不连贯。
2。芦:山参芦头较长,多数可分三节,也有两节,芦痕排列紧密,四面环生;园参芦头较粗,多为缩脖芦,茎痕大而明显,数量较少。
3。体:山参多为横灵体和疙瘩体,少数为菱角体和顺体,极少笨体;园参体短、粗壮,多数为圆柱体、顺体和笨体。
第二章 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2)
4。腿:山参多为两条腿,少数两条腿以上或一条腿,分裆处自然宽松;园参腿多,也少有一条腿或两条腿的,分裆处较紧。
5。须:山参须根细长有弹性,上有珍珠疙瘩,水须和毛毛须极少;园参须根短而多,极少有珍珠疙瘩,多数形如扫帚,杂乱不清。
6。艼:山参艼多数像枣核形,并向下垂,毛艼极少;园参多为毛艼,无枣核状,并大多向上或横向伸展。
服用人参抗衰老
人参味甘微苦,归脾、肺、心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恰好能够解决中老年人因气虚所致体质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在滋补药品的选择中,人参以其独特的功效被列为首选药物。人参的功效主要有:●米●花●在●线●书●库● ;http://。。
1。人参能帮助中老年人恢复元气。
中医认为元气是人体内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元气不足则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甚至虚脱休克。人参有大补元气的作用,古人常用大剂量(30~50克)的人参治疗气虚休克的病人,取得很好的效果,这就是人参的“起死回生”之效。中老年人体质虚弱,四肢无力,精神疲倦,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等症状者,每日服1~2克人参滋补身体,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人参可补益脾肺之气,有助于消化,增补气力。
人参归脾、肺经,有补益脾肺之气的作用。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食物,并将食物中的精华转化为气血以供人体应用。肺主气司呼吸,负责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脾气虚则运化失职,食物的消化吸收不佳,气血生化不足,造成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体倦乏力等症状;肺气不足则气短无力,甚至动则喘促。人参具有补脾益肺之功,对中老年人的脾肺虚症有较好疗效。
3。人参能够降低血糖。
人参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治疗因高热性疾病引起的多汗、口渴等症状的气津两伤之症。人参还有治疗消渴症的作用,中医所谓的“消渴症”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虽不能说完全相同,但有类似之处。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参皂甙及人参多糖或糖肽类均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
4。人参改善记忆力。
人参有安神益智的功效,单独应用即有治疗失眠多梦,惊悸健忘的效果。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参具有促进学习和记忆的作用。老年人服用人参制剂后可以明显改善其记忆功能,与不服药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国外的一些学者也证实服用人参后能够增强人的学习记忆和反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差错。瑞典学者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内给部分学生服用人参,结果服用人参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提高。脑力劳动者服用人参可以精力集中,思维清晰。大量的动物实验也证明了人参可以明显地提高动物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服用人参要对症
人参既然有那么好的补益作用,一定要对症才行。吃不适合你的补药,不亚于在吃毒药,因此,我们在打算用人参补养身体前,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吃人参,在用量和用法上也要请教专业的医生,不要盲目进补。因为,人参属于补益作用比较强的补气药,主要适合于气虚的人服用,为什么有人吃了反而起不到作用?比如有个中年男士为了补身体,每天都要吃人参,但是吃了一段时间发现晚上根本睡不着觉,请教医生后,才明白像他这种体质是不适合吃人参的。服用人参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3)
1。人参作为补益药使用时用量宜小,每日1~2克。体质虚弱较严重者可适当增加用量,但亦不可超过3克。如果希望加大用量,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如果长期大量服用人参,会出现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症状,这就是“人参滥用综合征”。不要小看这个问题,曾经有因大量服用人参而致盲、致死的事情,所以人参用于滋补而长期服用时其剂量不可过大。
2。坚持小量长服的原则,才会有补益效果。笔者曾见有人将大段人参根泡水,连服三五天。需知如此服用如同用大量茶叶泡茶,开始药物成分太浓,后来太淡,结果是药力服用不均。如果人参体积过大还会使有效成分不能全部溶出,造成浪费。且连服数日,时间太长,药物容易变质,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这一点,服用者要特别注意。。dongdui。
3。当患急性病(如外感、急性传染性疾病等)或发热时不可服用人参。
4。个别对人参不能耐受或过敏者不可服用。
5。服用人参时要忌萝卜、浓茶,以免减弱人参的作用。萝卜的下气功效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茶叶含有咖啡因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喝了浓茶以后,常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就是中枢神经过干兴奋所致。同样,人参也有类似作用,它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因此,同时服用人参和茶叶会使这种作用大大加强,容易产生晚上睡不好觉、烦躁、头胀、头痛等副作用。特别对于那些有神经过敏或神经衰弱的患者来说更是没有好处。所以吃人参时忌茶,尤其是忌浓茶。
6。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不同的人参品种,必要时可请中医师指导。人参主要分为生晒参和红参两种,两种人参的药性有所差别。因此,要分清楚这两种人参的药性,药性要和自己的症状对应。在治疗或滋补时应注意有选择性地应用。
生晒参药性为平,即药性不热也不寒,补益作用较平和;而红参则药性偏温,补益功效较强,如治疗元气虚损,脾肺气虚等症时应选择红参,因其补益作用较强,其药性偏温更适于补气固脱之用。当津伤口渴,失眠健忘时应选择药性平和的生晒参。
中老年人用于滋补时也应注意人参品种的选择,当神疲乏力症状较重,并有体虚怕冷的感觉时,应选用红参;仅有神疲乏力症状,无怕冷感觉时应选用生晒参。
人参用于治病常用量为5~10克,但作为养生保健应用时用量宜小,一般为1~2克,只有长期服用才能强身健体,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巧服人参
延年益寿
人参在国内被称为“延年益寿”之珍品,在国外被称为“万灵药物”,可见其养生保健的功效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承认。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人参用于治疗疾病时的剂量可以大些,当治疗休克病人时,最大剂量可用至30~50克。如独参汤用于治疗气虚欲脱之症,有拯危救脱的功效,但是用于养生保健方面,则宜小剂量长期服用。
临床观察证实,长时期地每日服用1~2克人参,确实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延年益寿的效果。以下是用于养生保健的长期小剂量服用人参的几种方法:
1。噙化服。将人参薄片或参须段直接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待无参味时嚼服。这是清代宫廷服用人参的常用方法,如乾隆皇帝经常噙化人参,寿臻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第二章 人参:大补元气安神益智(4)
2。泡茶服。人参切为薄片或将参须切为小段,用开水冲泡代茶饮服,待多次冲泡参味变淡后,将参渣嚼服。泡茶服是指将人参片或参须采用日常泡茶的方法浸泡,然后如喝茶般慢慢饮用,而不是将人参与茶共同泡服。
3。浸酒服。最好用全须生晒参或鲜参放入白酒中,浸泡一月后,酒中有明显参味时再适量服用。可随服随加入新酒,参味淡时,将参取出蒸服。
4。嚼服。将薄片人参或参须段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连渣一起咽下。
5。吞服。将人参干燥研成细粉,装入胶囊,用温开水送下。
笔者认为以上服用方法以噙化服为最佳,泡茶服次之,其他方法效果不如前两种。因为喻化服不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能够被充分地吸收,药理作用均匀持久。而且噙化能够促使口腔的唾液分泌增多,随人参的有效成分缓缓咽下。现代研究证实人的唾液除能帮助消化以外,还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等作用,所以噙化人参有一举两得之妙。
人参药膳
味美滋补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下面介绍几款家常的人参养生药膳。
人参鲜蘑汤
〔功效〕补中益气。
〔制作〕人参10克洗净后备用。炒锅放香油,微热后放人参及鲜蘑、口蘑、香菇、滑子蘑各3颗略炒。倒适量鸡汤,放构杞和大枣少许,大火煮熟后加少许水淀粉勾芡,加盐调味即可。
人参鸡汤
〔功效〕益气补虚。
〔制作〕人参10克、枣2个、蒜3瓣、生姜1块及糯米、芝麻各15克洗净装入1只幼鸡的肚内,拿绳捆起来。幼鸡放锅内,倒水至浸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