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效率低下,这是事实。但仔细一想又怒从心生——那个部门的流程还少吗?实际上简直是堆积如山啊!一个员工连最起码的东西都做不到,还妄谈什么高效的流程?很明显,这已经不是一个流程的制定或改进问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问题。只要执行得好,多笨的流程都能带来生产力!反之亦然,执行得不好,多漂亮的流程都白搭。
有的时候对人性的复杂性真的是看不透。就好像你明明有很多好看的衣服藏在了衣柜中,却偏偏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出门,只好临时再买件儿新的,或者干脆稀里糊涂地凑合一下就出了门,可回家后偶尔翻开衣柜一看,发现大量好衣服挂在那里,上面已经布满了虫咬的洞而让你懊悔不已一样。
我们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却偏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只能把这些好办法封存起来,并逐渐遗忘。下一次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再想相同(或相似)的办法,然后再封存、再遗忘。周而复始,脑细胞死了无数,却什么都没弄成,真是愧对自己那数不清的,冤死的脑细胞啊!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看来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彻底贯彻画句号式管理。甭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好主意的诞生往往都是以工作中的某个问题的出现为契机的。好主意落实不了就意味着这个主意所代表的那个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并且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就坚定不移地将它落实到底,直到看到它真正开花结果为止(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好主意不会有缺陷。有缺陷没问题,调整、改进就好,但一定不要轻易枪毙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因噎废食。日语中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词叫做试行错误,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很多事肯定不会一开始就绝对正确,往往需要先试验,并在试验中不停地发现、纠正错误。但是绝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它只用一个简单的词就描绘了一个相当复杂而生动的过程,用字效率之高令人钦佩。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个就是,上边的办法如果你实在做不到的话,就这样吧——请你至少经常性地从电脑中翻出那些老东西来看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一般来讲绝对都是好东西(当时你废掉了那么多脑细胞想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呢?)。
道理很简单——我们实在犯不着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N遍,而毫无结果,那简直是对自己的犯罪。
正文 是“一起教育”还是“个别开药…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
我公司的业务部门有几个令部门经理十分挠头的刺儿头员工——他们入司半年有余,业绩总是不好不坏,状态总是不高不低,产品知识总是似懂非懂,一句话:混日子。
但是,毕竟他们几个人入司时间较长,是所谓的老资格员工,再加上业绩总体来说也还马马虎虎,又没有明显的违法乱纪现象,公司也不好予以辞退处理。
这下可难坏了他们的部门经理——总是大会小会敲打这几个员工,私下里也是思想工作做了一箩筐,并时不时地为他们专门举行一些培训课程。总之,可谓是机关算尽、呕心沥血。
但您再看这边厢,这几个刺儿头表面上虽说表现得极为善解人意——他们总是异常配合,主动表示接受经理的意见与建议,承认这是为他们好;但在行动上却该咋样咋样,照旧我行我素,整个儿一个蒸不熟、煮不烂,气死你没脾气。
结局也可想而知。在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明显成效后,部门经理也就干脆放弃努力,来个眼不见心不烦——败给你了,你爱咋样咋样吧!
其实,这个小桥段不只是我,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也未必不熟悉——基本上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能碰上三五个这样的刺儿头员工。
对于这样的员工,教育、改造起来确实很困难。所以,果断放弃(辞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否则,就会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搞得大家都别扭。
但是,这样的员工往往天赋极佳,他们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懒。正因为不笨,所以总想耍小聪明,走捷径,因此总是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这种员工一旦改造过来,他们的天赋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反而很容易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所以,对这样的员工施行教育与改造,尽管困难重重,但有时也值得一试。
从我的小小经验来说,这里主要有两个重点:
其一,与其一块儿教育,不如单独开药方。
其实,对于这种刺儿头员工,开会说事儿,或其他任何上大课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吃这一套。而且,这些刺儿头往往个性极为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也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上边详细记录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症状,并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与摸索,找出针对这些病状的药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公司业务部门的小李,为了偷懒竟然回避接待客户。他总是借上厕所或给其他部门帮忙之类的理由在应该自己接待客户的时间里溜之大吉。他的部门经理小赵非常生气,总是在部门会议上批评他。但无论小赵怎么批评、教育,小李的这个毛病就是不见丝毫好转,令小赵头痛不已。经过我点拨,小赵放弃了收效不佳的批评、教育的方法。他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找到了治小李的绝招——只要小李一失踪,小赵就会立刻打电话给他,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在厕所,小赵就会直奔厕所并在门口等他;如果得到其他的答复,小赵也会立刻奔赴现场予以当场确认。这下小李没辙了,只好乖乖地回来接待他的客户。
从这个小事例当中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总会找到专治这些员工某种特殊病症的独门药方。这样一来,即便那些刺儿头是孙悟空,也注定飞不出你这如来佛的手掌心了。
其二,治疗这些刺儿头员工的懒病,需要你付出极大的耐心。
这些刺儿头之所以蒸不熟,煮不烂,其实就是想和你比比耐心。而且他们十分清楚你不是对手,迟早会放弃。所以,对付这种人,就得以恶治恶——他们赖,你得比他们更赖,看谁撑的时间久。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住,让这些刺儿头真正怕了你,不愁制不服他们。
我一向认为,往往一些笨办法,其实倒是最省心,效率最高的办法。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管理固然表面看来十分痛快,好像极有效率似的,但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流于了形式,其实结果就是零。而对于零的不停重复与积累才是最累人的事儿。与其这样,不如一个一个来,哪怕一个月只解决一个员工的问题,一年下来就可以搞定十二个员工,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总比瞎忙活了一年,员工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向下出溜强。
这就是一大于零的道理。这个道理尽管朴实无华,但却威力无比。
正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终极含义就是——拒绝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凡事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
但在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可谓多矣!——这事儿条件不具备不如不干!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
这种想法对不对?当然对!有气魄!有个性!
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在。条件不具备的事儿、有可能干不到最好的事儿,是不是就不用干了(或是,还是以不干为好)?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也很充分。尽管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好是一句豪气冲天的壮语,但现实生活中也给很多懒人提供了逃避做事的避风港——一年来什么都没干,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没有百分之百干好的把握,因为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是我的信仰,所以干脆什么都没干。听到这句话,还能大赞其有个性、有原则的人,不是脑袋进水了,恐怕就是脑袋让门挤坏了。
如果用100这个数字来表示一件事情的完美度,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100的事情其实真的很少(无论是多么完美主义的人都很难做到,或至少很难经常性地做到)。但日子总要一天一天过,事情总要一件一件做。因此,只要不是0就绝对值得一做。哪怕只有1,做100次也就可以达到100(同样地,哪怕每次只有0。1,做1000次也就有了100)。但如果你因为不是100而放弃100次做的尝试,同时嘲笑那个每次只能做到1的人的话,可能当人家已经达到100的时候,你仍然是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有可能当你终于碰到一件你认为可以做到100的事时,真做下来,结果却并不一定尽人意,可能会远远少于100,甚至反而有可能是0,那你可真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变成彻头彻尾的竹篮打水了。这种结果才真正堪称贻笑大方。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虽然绝对接受不了0这种结果(因为零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没有任何生产性与建设性,纯粹意味着生命的浪费),但是可以接受负数。因为负数起码意味着你做了,只不过不成功而已。但没关系,你的收获不会是零,因为你至少收获了经验与智慧,它们能确保你下一次的成功。
说一千道一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终极含义就是:拒绝零。
正文 “抓细节”与“找茬儿”
对细节紧抓不放并不是故意找茬儿,而是为了防止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我们常说细节重要甚至细节压倒一切这样的话,但真正明白其真实含义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细节重要这句话已经和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样,成为了中国经济界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经典的两句废话(也许是两句笑话?)——是个人嘴上都挂着,但没人真把它当回事儿。(罪过罪过!也许真有一千万分之一的人把这两句话当成事儿了也说不定?世界上也许真有这样的怪物?)
比如说,前两天,销售部的几位美女就向公司领导提出了抗议——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按照标准着工装,女员工要按照标准把头发扎起来并戴上头花——太过分了,连扎不扎头发都要管!这是我们的自由,我们也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
不好意思,我想回您一句:公司的要求还有很多,比如不许戴耳环、不许化浓妆等等,是不是也妨碍到了您的权利?公司禁止穿牛仔裤上班是否也妨碍了您显露身材的权利?或者说,如果您真的是身材曼妙,觉得只有比基尼最能展示您美好身段儿的话,是不是公司也应该允许您穿比基尼来上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相信只要不是太过分(比如某家公司的制度不近人情到了触犯法律的程度),国家一般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