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皂每块4—5分,等等。  上海市的交通费,据1924年《小说世界》所载,电车从东新桥到小西门3分钱。据周瘦鹃著文:“黄歇浦畔之有电车,殆十余年矣。初行于租界,华界继起亦有年。风驰电掣,瞬息数里,人坐其中,几疑列子作御风行也。且为价甚廉,自二铜元起,至多不过十余铜元。”(引自《紫兰花片》,1923年。)  民国以后1银圆可换铜元100多枚,1921年在上海市1银圆可换154枚,所以2铜元大致等于1分半钱。  电影票每张1—2角;京剧或话剧票每张6角—1圆。  高雅娱乐:上海市名园之一愚园的入场券2角(据《旧上海30年见闻录》)。  西洋化的游乐场,如法租界顾家花园的游艺会,入场券1圆;可观赏歌舞班“蝴蝶社”等演出;又跳舞场门券1圆,这种门券可充西餐的“吃资”,如饮冰汽水每瓶2角(据1926年《红玫瑰》第4卷24期)。  休假日如果包一辆小汽车出游,从静安寺到吴淞海边,单去5圆,来回要9圆(据1923年8月郭沫若《月蚀》)。  这样的生活可称为小康水平,包括普通职员和中学教师、半数小学教师等。与前述贫民家庭相比,日常生活费大致为两倍。这也就是当时上海一般知识阶层的经济状况。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中国综合性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以1928年国立清华大学的正式成立为标志。虽然我国现代教育的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并不低。30年代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教授、讲师队伍,而且迅速地跟西方大学接轨。  1928年以后,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原首都北京改名北平。虽然北平不再是全国政治中心,但依旧具有文化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1931年,北平有正规高等学府26所,几乎占全国一半。著名的国立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私立大学有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中法大学等。北平的中等学校,1929年有48所,1938年有88所。此外还有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专家学者们待遇相当高。每年文化教育经费国币400多万圆,加上各大学基金等,总数约1000万银圆。  当时文教界薪金收入有两大特点:一是大学毕业后晋升级别比较快,二是同一级别的薪金数额逐年增长。文化人收入丰厚,成为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北平的大、中学生有十几万人,以每人每年消费100银圆计算,学生消费额又是1000万银圆。  所以当时就有人指出:“北平因文化教育事业而流通的金额,总数大约国币两千万银圆(约合今人民币6—7亿元),这不能不说是北平的生命线。”(引自《北平漫话》,1936年出版。)  1929—1934年,上海市有大学和专科学校共32所,其中著名的有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圣约翰大学等;中等学校149所。特别是从1917年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以来,上海市各种职业学校比较发达。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立即对教育制度、课程强加行政干预,除增加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政治理论课以外,###一再强调纠正“重文轻理工”的倾向,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要求“注重实用课程”。  当时全国大学中的文科、法科学生共17000名,而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的学生总共只有8000名。于是###规定:文法科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实业(理工农医)招生人数。而在上海早已形成了以应用性学科为主、基础理论学科为辅的实用教学结构。  同时,工商人士介入教育界的倾向愈来愈明显,例如1931年浸会书局筹办沪江大学,其中商学院的启动资金5万圆就是由金融工商界提供的,这个学院的顾问委员会由25名工商界人士(包括中国银行总裁张公权、全国商会会长林康侯等)组成。

自由撰稿人的经济状况(8)
高等院校的“京派”与“海派”之分逐渐明显起来。。 最好的txt下载网

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1)
20世纪30年代银圆(或国币)的购买力  1928年以后的十年内,中国的银圆、国币和法币比较坚挺,只在1937—1938年间物价水平(受抗日战争影响)有轻微的上涨,但仍保持基本稳定。所以30年代的经济情况便于用同一的物价、币值标准来和现在作比较。  以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实际购买力估算,1930—1936年银圆(或国币)1圆,约相当于今人民币30元左右。  例如,以主要食物的价格计算:1930—1936年大米每石10圆左右(当时1石=160市斤),合每斤6.2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1角钱,食盐每斤2—5分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  又以饭店的客饭价钱作比较,30年代北平一份西餐大菜套餐为5角—1圆2角钱,今日同样的一份大约15—60元,相差30—50倍。  以快餐面条作比较,30年代一碗光面4分钱,今日一碗光面1—2元,相差25—50倍。  以信件的邮资作比较,30年代国内邮简3—4分钱,今日为6—8角钱,相差20倍。  再以图书的定价作比较,30年代一本3—5角钱的书,今日为10—20元左右,大约相差40倍。  本章对于30年代我国大中学校的生活状况,分别进行考证,对于当时北平、上海两地的生活背景(衣食住行等生活费)进行对比。  抗战以前学者的教学收入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了《大学教员资格条例》20条及《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分4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12级。  进入30年代,待遇的标准有所提高。按1927年规定,教授一级月薪500圆,到1934年增加为600圆,约合今人民币18000元;副教授一级月薪由340圆提高到400圆,约合今人民币12000元,等等(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所载“大学教师薪俸表”,开明书店1934年)。  1931年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年会决定,在今后5年内每年拨款20万圆给北京大学,作设立研究讲座、聘请专任教授以及购置图书仪器之用。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聘请胡适之担任北大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月薪600圆;并设专任教授15人,研究讲座9人,月薪450圆(参看《顾颉刚日记》)。  1931年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上任后,为招聘贤能,颁布规定:教授月薪300至500圆,而且每位教授可以拥有一栋新住宅;讲师月薪为200至300圆,教员月薪为100至200圆,助教月薪为80至140圆;学校行政职员月薪为30至100圆,工人(勤杂工)月薪9至25圆(引自《30年代清华大学手册》)。  30年代初在北平担任教授的,北京大学有胡适、刘半农、罗常培、周作人等;清华大学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俞平伯、杨树达等;北京师范大学有钱玄同、黎锦熙等;燕京大学有郭绍虞、陆侃如等。著名学者常有兼职,收入更多,例如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兼职所得月收入可达上千圆,甚至1500圆。副教授有黄节、顾颉刚等,讲师有王了一、浦江清、许维橘等。在这些大学毕业后担任助教的有吴晗、余冠英、谭其骧、吴组缃、林庚等,他们一般也可以兼课、兼职、写作以增加收入。  当时清华任教的职称与别的大学不同,分为5级:教授、专任讲师、讲师、教员、助教。没有副教授这一级。教授和讲师一定要开课,教员和助教不开课。  国立清华大学提供给教授们的住宅是免费的。1933年春,清华西院住有闻一多、顾毓秀、周培源、雷海宗、吴有训、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等近50家。闻一多所住46号“匡斋”是中式建筑,共有14间房屋。1935年初,闻一多、俞平伯、吴有训、周培源、陈岱孙等教授又迁入清华新南院,这是30栋新盖的西式砖房,每人一栋。条件更好,有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电话、热水,一应俱全。  北京大学的校园生活  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大力改革制度和学风。第一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开拓眼界,解放思想。第二是“官”与“学”分家,提倡“不做官”的戒律,从此北京大学打破了官僚政客和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  1918年在蔡元培校长主持下建成了著名的五层“红楼”,原拟作学生宿舍,后为课堂、图书馆;此外还盖了一些新房。  北大学生由本、预两科350人扩大为1300多人,此外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许多旁听生如沈从文、丁玲、胡也频、柔石、金克木等。大学生活也突破了封建传统意识走向自由化、个性化,这为“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创造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根据许多老前辈回忆:五四前后,北大学生所有的开支包括学杂费和买书看戏、吃喝玩乐在内,一年准备180银圆就很不错了;节约一点有120银圆也足够了。这就是说,北大学生每月全部费用为10至15银圆(合今人民币400—600元)。  北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由清末民初的奢侈浪费转向五四时期的简朴平易,甚至清贫苦读,简言之,由纨绔子弟型转向平民型。 。。

20世纪30年代大中学校经济状况(2)
据柳存仁先生回忆:20年代每个学期,北大的学生们交给注册组学费10银圆、体育费1银圆,本来规定还有讲义费一银圆,后闹风潮而取消。  据张孟休先生回忆:“北大学生的一般生活很简朴。沙滩、马神庙间,最流行的是四季可改装的蓝布大褂,短装则以军训制服最通行。因为生活简朴,清寒的学生才有自给维持的可能。在校成绩优良的学生,还有得学校助学金的希望。得全份助学金的人,一年得一百六十银圆(合今人民币6400元),维持衣食等费用是毫无问题的。即使得不到此项补助,学校学费甚轻(每学期11银圆,合今人民币440元),住在学生宿舍里一文钱不费;最低限度的生活,每月只要有几圆钱的伙食费便可以了。”  据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回忆:“同学们一般的都穿蓝布大褂;春夏、夏秋之间穿‘伸波罗夫’上衣,白帆布裤漂漂亮亮的只有少数的几个。这是一种朴素的作风。……沙滩有许多小饭店,十几个铜子——半角来钱可以叫一个菜吃,好点的(回锅肉、摊黄菜即炒鸡蛋)也不过一角钱左右。……我照例挑最便宜的老豆腐炒白菜,伙计也同样好看好待招呼我。走到尚子公寓等处访问人,在整整齐齐的房间里,总也受到客气的招待。这更是五四运动中的一种好风气。”  据徐纡先生回忆:“一学期吃三十多块钱的已经是中产学生,吃廿四块、廿块的还有。”就是说,北大学生每月伙食费大约4至6银圆(合今人民币160—240元)。  北大学生自由惯了,大多不在学生食堂包伙(每月6银圆),而经常在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吃饭。有一次柳存仁邀好友共餐,要了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加一盘白糖,共计两毛二分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