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钜膊还盖蛟锌赡艹鱿帧坝彝ǔ浴钡木置妫崦艉榈比幌M飧鲇揖褪切露健
上市,并不美(1)
中国有些公司在美国上市时,公司老总激动不已。俞敏洪的反应和别人不太一样。如果说他在开盘时有激动的那一刹那,但是也就那么一瞬间的事情,他更多的是感到不轻松,所以当媒体记者问他新东方上市后的感觉,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
上市,并不美。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东方上市的那天下午,他一个人走到哈得逊河岸边,面对滔滔的河水坐了两个多小时,怎么也想不清楚自己的后半辈子会怎样度过,想不清楚要把新东方带向何方。他扪心自问:我还能够左右我的生命,还能左右新东方的理想吗?
从一开始我就不想让新东方上市,我不想让资本家追着我的屁股走。人家给你钱是预支了你以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生命和时间。世界上哪有免费的午餐,给了你钱不要你干活的,你得像牛马一样干,我不想我的后半辈子就这样度过。但新东方不得不上市:新东方内部对于财富增值的需求,新东方外部面临的强大竞争压力,新东方自身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使我们不得不让新东方走上上市的道路。
既然不得不上市,那就上吧。因为是“不得不”,所以即使新东方成功上市,俞敏洪的心情也不会轻松。所以,他不认为这个过程很“美”。
这种“不美”的感觉很快也让新东方其他人感觉到了。首先是“大嘴巴”徐小平最先收到了“闭嘴”的警告。这一警告来自公司其他股东,起因是一个新闻杂志报道徐小平这样的言辞:新东方的上市说明了中国教育的失败。如果放在从前,这句话虽有“不知天高地厚”之嫌,但其影响范围必然不像现在这么大,新东方上市了,公司股东的一举一动人们都在看着呢,徐小平的话很可能给人一种“发了财就狂妄”的不好印象,从而很有可能影响新东方的形象,进而影响股价。
从前说话毫无顾忌的徐小平因此感受到了压力。如果说,俞敏洪在上市之前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压力来自业绩和利润,那么徐小平则代表了公司的员工和教师。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上市意味着每个人在公众面前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控和广泛的评点;意味着公司员工做的事必须要说,而说了的必须要做。因此他们从前那种激情澎湃、百无禁忌的表达方式必须终结。游击队要变成正规军,草莽英雄要进军主流精英。这帮新东方才子们就必须付出一定代价。
俞敏洪本人承受的压力当然要比这些才子们所承受的更大。因为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等创业###在新东方上市前后已经陆续淡出管理层和董事会,代替他们的是熟悉国际公司运作的独立董事。譬如新高管财务总监魏萍是在加拿大工作8年后被俞敏洪请回,一起打造上市的大业。她和高级副总裁周成刚、陈向东都是当下新东方炙手可热的管理派精英。
其他人可以退出管理层,但是俞敏洪不行,目前他必须待在他的CEO的位置上不动。他是动弹不得的。2004年俞敏洪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曾说道,要在三到五年后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让更有能力的后来者接任,而他也能腾出手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办一所真正的人文学校,有空时背起行囊到处走走。但是,他现在可不敢再提这个话题,因为他这个时候“身退”就有可能影响到股市。他不能退,为此他感到很无奈:“没办法,责任在先、生命在后……”
上市之后,俞敏洪更加忙碌了。如果说有变化,就是他把原来跟新东方内部人交流的时间,分出一大半跟外部的人进行交流,包括各种各样的投资者、股东,还有各种各样的国际会议,他都得参加。还有一点,俞敏洪更加被公众化了,个人生活空间也受到很大挤压。
一方面,感觉压力比较大,上市后实际上是把内部压力转化为外部压力了。以前内部人员拼命在问,新东方做得怎么样,新东方怎么做;现在变成外部投资者在问你做得怎么样,怎么做了。另一方面,感觉“做教育”和上市还是有一点冲突的。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就要铁定做到收入增长多少,利润增长多少,以及人数要增长多少。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它的最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保证,是在于它的教学质量,而并不在于它的学生每年增长了多少。由此我就陷入这个矛盾,一方面要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质量同步增长,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单是去年一年(2006年),新东方在教师培训管理上的投入就几千万元。原来我做事比较从容,上市前也从未算过新东方每年的增长率是多少。我会从容地把该花的钱都花掉。现在别说“从容地花钱”了,有时候还要省下来变成利润。所以对我来说,这种状况就变成一个较难平衡的状态,也是比较痛苦的状态。我本人比较喜欢悠闲地去做一件事,这点被上市给破坏了。
这种痛苦,其实也体现了俞敏洪在“商人”和“老师”这两种身份上的一种矛盾。只要俞敏洪仍然喜欢“老师”这个角色,只要他仍然在CEO这个位置上,他就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冲突带来的痛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广大进入新东方求学的学员来说,俞敏洪的这种因两种身份冲突的痛苦对于他们却是一种“福祉”,至少这可以说明,上了市的新东方目前仍然保有它从前那份悲悯,那份平民特色,而这其实也是新东方吸引学子们的魅力之一。
现在,股东们对俞敏洪的要求更为严格。比如,他从前有对着媒体对着学生滔滔不绝、纵横捭阖的习惯,有时候讲过了,顶多挨那帮新东方###们的“批评”。新东方上市后,如果俞敏洪的话“出格”了,负面影响就会成倍增多。为了避免说错话造成不好影响,有时候俞敏洪接受完采访时竟然拿了个黑皮大本,旁边多了陪伴的人提醒他说话要滴水不漏。qunxingcuicangongchuanghuihuang俞敏洪论人才任用策略
第7章群 星 璀 璨,共 创 辉 煌第7章群星璀璨,共创辉煌——俞敏洪论人才任用策略
如果一个人的能力是能够坐一间24平方米的充满绿色、洒满阳光的办公室,你只给他8平方米的办公室,他迟早有一天是要离开的。
“英雄”不问出处(1)
新东方最为人称道的是,新东方的老师总能将最令人头疼的英语考题,运用庖丁解牛的办法一一化解,因此有人称新东方是“出国梦的制造者”,“将中国人望而生畏的TOEFL、GRE考试变成了福特式生产线”。
新东方的课堂经常会爆出一阵阵笑声,老师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出神入化,而台下学员们欢声笑语,对老师崇拜不已。这与许和高校、职业培训机构课上得死气沉沉相比,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因此,有时候培训结课时,学员们会争着抢着和老师签名、合影,送花、送礼物。学员们像迷恋影星、歌星一样迷恋新东方的老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是新东方的一大特色,因为它拥有一批“牛人”老师、“怪人”老师。新东方用人策略可以用“只要符合条件,什么人都敢用”来加以概括。俞敏洪这样解释这一策略:
第一就是不管出身,不管什么专业毕业的,博士还是硕士;第二进行重点筛选,主要是考察这个人是否具备该职位需要的专业能力,比如说让你当老师,肯定不能不会英语,而有些就不一定需要英语,比如说后勤;第三就是考察这个人的人品,也就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人合作的态度够不够,最后是创新能力和上进能力。
俞敏洪对以宋昊、罗永浩等为代表的一批早期明星老师的任用,就体现了这一用人特色。
宋昊是一个天才,而且他自己也大言不惭地自诩为“天才”。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新东方上课从没有人轰过他。光凭这一点就很“牛”。要知道新东方的老师任用很严格,录用前必须经历“试讲”,由学员打分,分数不及格,免谈。而且当上了新东方的老师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以后上课仍然要接受学员的打分,仍然有被解聘的可能性。新东方的老师都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每一堂课都不敢掉以轻心,但即便如此,偶尔一两次被学员打不合格还是不可避免的,俞敏洪就曾被学员打过零分。像宋昊这样从没有人轰过的经历,确实值得小小炫耀一番。
但是,就是这个宋昊,进入新东方也是一个堪称传奇的经历。宋昊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后来考进了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攻读的是植物研究专业。研究生的日子过得清苦,宋昊听说新东方老师的讲课费不菲,就想去试一试。但是他不认识俞敏洪,打电话过去秘书小姐以“俞校长很忙”为由,不给他转接。宋昊脑子很灵活,眼睛滴溜儿一转,想了一个主意,他重新打了一个电话,压低了嗓子,假冒是俞敏洪的同学,顺利拿到俞敏洪的手机号,转而给俞敏洪拨电话。素未谋面,俞敏洪从宋昊的话中感受到了他身上那种“狂妄”的劲儿,俞敏洪很欣赏,他同意让宋昊试讲。日后风靡江湖的“宋大侃”就是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进入了新东方。宋昊此人,专业虽然与新东方八竿子打不着,但是自称“有7万词汇量,仅次于老俞”,他的身上有一种离经叛道的野孩子的劲头,他能用深入浅出的思路解构那些深奥的理论;能将枯燥的单词演绎得充满生趣,把学习英语那漫长的苦旅神奇地转化为充满鸟语花香的快乐之旅。他喜欢看武侠小说,所以也将武侠世界的那些招式、用语运用到课堂中,中西结合,刀光剑影,使学生们为之折服,甚而为之痴狂。
如果说宋昊的专业与英语风马牛不相及,但他好歹还是个研究生,像罗永浩能站到新东方讲台上就很离谱了。罗永浩生性狂狷,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初中时严重偏科、逃学,高三没读完,就退学瞎混,不愿意正经上班,做生意也是小打小闹,后来无意中听说了新东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探了解,他认为新东方的老师也不怎样,自己也能讲,而且比他们讲得更好。2000年12月,天不怕地不怕的罗永浩给俞敏洪写了一封长信,自信满满地介绍自己的“优点”,用很长篇幅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更历数新东方老师的种种不足,甚至用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将”俞敏洪的“军”……
俞敏洪完全可以不理会这个狂妄后生的“将军”,何况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野路子”,任谁都不放心。但是,俞敏洪不同于一般人,他喜欢个性鲜明的人,或者说,他希望新东方多几个像罗永浩这样张扬的人,这与新东方提倡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太相符了。基于这一点,他给了罗永浩三次试讲机会。罗永浩进入新东方后也不负厚望,确实蹚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教育方式,证明了当初俞敏洪起用他确实是“慧眼识珠”。
“东方马车”的另两驾“马车”王强和徐小平又是如何解释新东方的用人标准的呢?
王强:
从聘用人才的这个角度来说,新东方贯彻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