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观音韵”的深入思考,使我走入一个密码重重的无限空间,它所创造的人文世界竟比铁观音物质世界要十倍百倍的广阔而繁复。我的目的无非是想说明,为什么安溪铁观音品种才具有特殊的“观音韵”?这不完全是因为品茶人的不同、制茶工艺的差异,这其中不仅有物种进化遗传学方面的问题,也有生理生化方面的问题。
铁观音密码(5)
对人类来说,吃喝向来就不是“纯生物学”的活动,被吃喝的事物有它们自己的历史,其进化历史与那些吃喝它们的人的社会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研究被吃喝食物的进化历史,本身就是社会的、文化的过程,如此才有饮食文化的产生。这是我从“观音韵”延伸得到的一点思考。
不可复制的地理
安溪铁观音诞生于18世纪20至30年代“雪灾年代”的推测萌生后,我开始多方收集茶树连年遭冷乃至于基因突变的“技术”数据,可是我一无所获。甚至,在历代修撰的邑志记述中,我都未能发现彼时安溪茶叶生产的相关资料,比如我所关心的“雪灾年代”里,茶叶的产量是否持续低迷?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至上的时代,我读到的诸多素材仍然是基于伦理道德的立场。粗看起来,历史,似乎就是应该发生的事情都会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这是典型的“社会天演论”。。tenluo
为什么要重视历史研究中的“技术”数据呢?说清这个问题并非难事。十年前读《万历十五年》时,我就对黄仁宇兼具探询人生意义的历史研究感兴趣,他所主张的“大历史观”,亦即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我个人认为开启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思维。黄氏后来陆续出版的《中国大历史》《黄河青山》等,也都是从“技术”的层面,强调“道德非万能”“道德不能代替技术及法律”的观点。例如万历皇帝,历来均被以为昏庸怠政,读毕《万历十五年》,你也许会十分同情这位皇帝。因为黄仁宇在论述万历皇帝时,本在于说明皇帝的职位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机构”,而每一个皇帝又都是一个个人,要以一己之身承担庞大机构的职能,悲剧自然不能幸免。
黄仁宇重视“技术”的作用及成效,提醒我在安溪铁观音另一维度的研究中,要超越抽象的道德立场,即叙事不妨细致,但结论却要看远,如此才能找到历史的规律性。我推断铁观音物种的源起,可能有人认为是“无稽(查考)之谈”,但若从现代铁观音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生化特征去分析,结论可能就非常清楚了。中国著名茶学专家刘勤晋曾经提供了一组“乌龙茶品种间叶片结构的比较”数据,在这组数据中,我特别注意到铁观音的气孔呈现出“40×32”的最小值,明显小于其他乌龙茶品种间叶片结构。这能否说明铁观音的气孔是连续遇冷后才明显收缩,呈现这个最小值?在“连续遇冷”这个环节中,茶树基因进行动态变异,而新品种一旦形成,茶树本身又同时具有遗传特征了。
上文已经说过,物种是自然的产物,而自然又无非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的系统组合。除了“雪灾年代”诱发茶树基因发生变化外,安溪茶乡所处的地域环境也是值得研究的: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之间;3057平方公里的县域,其中山地占2600平方公里,千米以上的高山将近3000座;年平均气温16℃~21℃,年降雨量1800mm,相对湿度80%以上;红壤或沙质红壤,微酸性,PH值4。5~6。5……我知道,在人类目前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些综合数据一定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环境对于铁观音物种源起所产生的关键性作用,意义不言自明。同时,这也帮助我们洞见了一个事实:只有她才能滋育出安溪铁观音特殊的“观音韵”,离开了“大地母亲”“自然之本”,不仅植物、动物(包括人类)没有生命,我们的社会研究也不能从中汲取灵感。
铁观音密码(6)
探寻铁观音物种源起及其独特的“观音韵”文化特征,重“技术”数据的分析综合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其中仍存有无尽的问题。比如,现代铁观音与古代铁观音所具有的品种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存在着差异,那么在变迁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类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铁观音物种身上所隐藏的“革命历史”,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个课题存在着至为微妙的关系,容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一一涉及。
繁殖文化史
在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里,除了天空、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之外,目之所及的尽是人工制造的东西:我眼前的纸、笔、书、书桌和电脑,我身后的椅子、书橱和电风扇,头上的屋顶,窗外的马路、车辆和建筑物,这些都是通过人工把自然物分解组合的产品,就是现在的天空也受到了人为污染的影响。在城市中,你的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没有不受到人为的影响,我们亲身体验了这个由人类“设计”出来的物质世界。
现代铁观音必然遗传了古代铁观音的大部分特征,受气候、时间等自然环境因素的持续影响,它同时要产生基因的变异,从而表现出与古代铁观音的部分差异,这也是毫无疑问的。本文想接着探讨的不是自然环境因素对物种造成的变化值,而是要思考自18世纪20至30年代铁观音诞生后,在长达二三百年的演变中,“人为”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自然物种本身,并借以探索物质创造过程的本质——一种连续的创造、持续的创造,这或许是整个物质文明演进的根本原则?
史载,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安溪茶农即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克服了此前采用茶籽繁育的致命弱点:种性容易混乱、退化,最终导致茶质下降。近一个世纪后,当魏荫、王仕让在大雪消融的南岩山头找到铁观音时,他们首先进行的就是对茶树实施“整株压条繁殖”,以解决茶树遭“雪灾”重创而大面积冻死之困扰。新品种的“规模繁殖”,使铁观音在安溪茶乡迅速传播开来。
在铁观音由发源地向外四处传播的轨迹中,我看到了一个发散性的古代中国社会结构,这显然不是由于安溪古代政府的极力推广,纯粹是源于民间的力量,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民间力量,使得铁观音没有在朝代更迭改变中消失,反而愈加生机强健。在解决温饱的生存大计面前,安溪茶农“创造”物质世界的热情始终高于政治“觉醒”:1920年,他们在“整株压条繁殖”的基础上,试验“长穗扦插繁殖”获得成功。1936年,改“长穗扦插繁殖”为“短穗扦插繁殖”,又获得成功,并成为当今世界最广泛运用和最先进的茶树繁殖法,不仅传遍国内各产茶省,还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坦桑尼亚、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家。
铁观音密码(7)
由茶籽繁殖到短穗扦插,铁观音的“繁殖文化史”无意中书写了生物学“克隆技术”的传奇。这项世界首创的茶树“无性”繁殖技术诞生在安溪茶乡不是偶然,它从侧面说明物质文化的创造者永远都是普通大众。你我今天在“心安理得”地享用其创造的文明成果时,当有发自内心的敬重与感恩。
在我的动态描述中,读者们已经被告知:“人为”的因素如何深刻地作用于铁观音物种本身,千百万安溪茶农一代代所连续创造的茶树“繁殖文化”直到今天都是一个无法超越的极限。有关那个时代的茶叶形制,我们只能在有限的人文典籍中披沙拣金,找到一丝难得的踪影。值得庆幸的是,现代铁观音几乎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来自遥远古代的品性与工艺,不仅流风遗韵犹在,而且更加凝香聚气,承接先天的神秘造化,兼具后天的创新培植,是一个天、地、人“三元”并存的珍稀品种。
数百年来科学工作的宗旨,就是颠覆各种神话与传说,探究铁观音物种的源起亦然。理智的人们今天已逐步相信,在科学面前,覆盖在自然之上的神圣外衣终将被层层剥去,变化才是自然存在的本质,而科学工作的意义在于追寻物质文化的根本动因。单纯从气候、时间等自然环境因素研究铁观音物种是不完整的,人类的不断创新、持续创造,才是物质文明演进的唯一内在动因。
铁观音“繁殖文化史”所潜藏的丰富人文密码,是不是值得我们格外留意?其所集中体现的铁观音生生不息、严谨求实、不断创新的优秀品格,是否启发着人类,须有超越物质之上的、高尚的精神追求?
也是一个完整社会
笔者关于铁观音源起的系列文章见报后,陆续接到不少读者的来信来电,他们或指出笔误不足,或提供线索方向,其中,要求笔者循着既定思路深入探究铁观音人文密码的读者最多。
读者的批评使我意识到,我的历史研究尽管粗陋浅显,叙述不无松散,却要努力摆脱功能主义的立场、主观主义的分析,避免把读者引入虚幻妄无的空间。实际上,我觉得目前的铁观音文化架构是不完整的,我们仅仅把铁观音看做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场景,而不是认为铁观音本身是一个完整社会,这里潜藏着纷繁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俗,同人的社会一样有秩序、有规范,与人的社会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铁观音奇妙香气在茶叶未被采摘时闻不到,刚被采摘下来时也闻不到,却在制茶工序中逐步地形成,呈现出迷人变幻的香气,被人们称为‘制造香’?”多年前的一个下午,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特地来到距城数十公里的一处茶农家,向这家主人——一位有着丰富制茶经验的柯姓老茶师请教。
铁观音密码(8)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老茶师尽管技艺精湛,但由于表达上的原因,他未能尽述其中奥妙,自然不能帮我解去众多困惑。但是,我仍然受益匪浅,在老茶师家中待了一个晚上,我目睹了炒制一泡铁观音长达十几小时的全过程,只是由此引发的思考更多,仅仅一个“半发酵”,我同时想到“什么是乌龙茶的半发酵?”“与传统意义上微生物参与其他物质的有氧发酵是一回事吗?”“半发酵之‘半’如何具体量化?”“半发酵是否为铁观音产生香气韵致的关键?”等一系列高难度系数的问题。本想在纷纭的尘世中找寻一个舒放身心的角落,反倒走入这深如海、了无界的铁观音茶天下……
我的一系列疑问经过数年的几方求证,终于逐渐明朗清晰起来,懂得“半发酵”仍是铁观音制作工艺的“核心技术”,关系到铁观音香气品质的形成,也关系到滋味品质的形成。由于“半发酵”技术的科学运用,使得铁观音的滋味既不同于绿茶,也不同于红茶,形成自己独特的鲜爽、醇厚、甘喉的品质,并具有“音韵”的风格。
什么是“半”?《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二分之一”,如此释义虽然不尽如人意,用来说明其他事物还是不成问题的,但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