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十年-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庞然大物——八大产业,几十道环节,十万名员工中粮又该如何控制和把握?我们制造出一个魔鬼出来,我们相信可以管理这个魔鬼。收购蒙牛,补足乳业这块拼图,中粮向新提出的全产业链又迈进一步。中粮要打造8条产业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覆盖。
  中国目前农产品加工业上游与下游产业高度不匹配,就决定了上游产业链的整合,只能是管理式和引导式的整合,不可能给全买下来。中国原来的番茄酱比美国便宜30%,现在价格都一样了,这就是行业整合的结果。我们从种子、到栽培、生产、销售,全程给农户加以指导,提升了整体水平。
  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但一个组织的性格却可以塑造。大家沟通的基础在于文化使命感上的思路。我自我评价应该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为什么是宁高宁来整合食品这条产业链?
  宁高宁行为本身就在定义新国企的内涵,那么中粮的所有产业整合行动,究竟是领导人个人所赋予的还是可复制的?
  不否认企业家个人对于国企的管理,但更大的是社会环境造就的。所谓的新国企,就是更看重盈亏,看重管理、看重战略。国企有了新的评价考核体系,以往这些是没有的。
  但我更希望把他们看做是一个企业,而不是看重是民企还是国企。
  

身份之谜
西印度洋群岛上的开曼岛,在1503年被哥伦布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荒无人烟。到了17世纪,著名加勒比海盗开始在这里设立大本营。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描述的就是在这片荒蛮的岛屿上探宝的故事。关于财富的梦想,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就一直在广袤的西印度洋延续着。
  但这些散落在西印度洋,星罗棋布的小岛资源实在太贫乏了,传说中的金银岛上的宝藏只能用另一张方式去实现。这些曾作为西方宗主国殖民地的小岛,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建立起与全球各个市场的勾连,那是一种晦明晦暗的吸金术。
  开曼岛,这个人口只有4万多人的群岛,从本世纪初开始和中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海油、百度、汇源等声名显赫的公司都和这个小岛有了瓜葛——他们的注册地都是这个只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
  牛根生为了挽救蒙牛,在致长江商学院校友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万言书中,吁请国内企业救蒙牛于水火,以免被外国投行和跨国乳品巨头染指,沦为外人品牌。
  牛根生犯了个巨大的错误,他忽视了一点,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透明度,会将罩在企业家身上的光环和神秘变得毫无价值。
  上市的蒙牛乳业是一家外国注册的公司,其实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尽管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通过在海外注册控股公司,反向收购内地资产的方式红筹上市的进入海外资本市场,但说蒙牛是一家外国的公司,很多人感情上仍然不能接受。
  然而,一旦进入了资本大鳄牵引的轨迹,即使是牛根生也不能左右他所创办的公司的身份和血统了。
  

创业与梦想
近乎被郑俊怀流放的牛根生来到了北京大学,骑辆破自行车,四十多岁的人,跟十*岁的大学生一起上课。牛根生那时已经有个中国社科院研究生的文凭,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教师进修”身份。
  这时候的伊利几乎是对“牛”系的人马进行了一场近乎清洗的行动。这些人从伊利离开的牛根生旧部,希望牛根生能另起炉灶,闯出一片天地。
  牛根生决定重新创业了。他试过去开饭馆,但被人砸了场子。他决定还是做奶业老本行。
  1999年1月,牛根生等人集资,以100万元注册成立了蒙牛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的地点,在一个七拐八拐才能找到的一幢已经很破旧的楼房里。日后,在蒙牛和牛根生已经功成名就的时候,曾有电视台的人到这里来拍外景,搞得周围的居民很是不解,这样一幢破楼有什么好拍的?那时候牛根生还没有从伊利完全撤身,所以企业的法人代表并不是牛根生本人。
  100万元,几乎等于白手起家。这点钱连购买设备都不够,更遑论开拓市场和渠道了。
  牛根生创业之时,伊利股份早已上市,牛根生自己就亲身经历了1元的职工股飙升到42元的造富故事。对资本市场的懵懂憧憬,从这间公司在简陋的租用场地创立开始,就已经在牛根生脑子里扎根了。
  但对企业初创时的牛根生来说,生存和生产是第一位的。
  田无一垄,房无一间的蒙牛开始了他们的“虚拟联合”。
  1999年2月,从伊利离开加盟蒙牛的杨文俊率部8人远赴冰城哈尔滨,跟一家液体奶公司洽谈接管。这家企业当时经营不善,正缺管理人才。按照蒙牛的说法,有人有浆无船,有人有船却不划桨。蒙牛就是那个把船和浆,还有划船的人搞在了一起。
  蒙牛的液态奶顺利贴牌。
  接下来,其他产品就可以如法复制了。
  通过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蒙牛运作了8个困难企业,盘活78亿元资产,实现了双赢:一方的资产得以激活,另一方的品牌得以确立。
  1999年3月8日,第一本蒙牛CI手册完成。
  1999年4月13日,第一批蒙牛牌纯牛奶问世。
  1999年5月1日,第一批蒙牛牌冰淇淋上市。
  1999年7月3日,第一批蒙牛全脂甜奶粉上市。
  蒙牛的快速发展,使得资金饥渴症迅速地来到这个新兴企业。于是,公司成立不到半年,牛根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当时蒙牛轰轰烈烈的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从那时起,这些人始终是“蒙牛”财富故事中的主人公。
  邓九强和谢秋旭,是牛根生的生意伙伴,前者是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的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后来投身“蒙牛”做了副董事长);后者是以前给“伊利”后来给“蒙牛”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谢秋旭在公司中的身份更加复杂和独特。这是后话。
  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杨文俊先前在伊利负责液态奶的生产,亦因为被认为是牛根生的嫡系,又因为截留了货款为工人发放奖金,虽然他自己分文未取,但还是被排挤出原来的单位。几年后他在牛根生辞去内蒙蒙牛总裁职位后接此大任;
  孙先红,原任伊利广告部主任,在蒙牛时,因为策动“超女”等市场营销事件而声名大振;
  有一个人不得不单独提及,那就是原任伊利党委副书记的卢俊。牛根生说,“公司两万多人,我只请过一个人,那就是党委书记卢俊女士。”邀请卢俊加盟,除了牛根生要保证政治正确外,更有意味的是,卢曾出任内蒙古自治区证监会党组成员,内蒙古产权交易所所长。
  牛根生出资180万元。这是他将手中的伊利股份抛掉筹得的钱。这时候,牛根生除了一辆捷达车,就剩下十万块钱了。
  当时,牛根生和同伴们轰轰烈烈的“融资”,惊动了当地的执法部门,险些被以“非法集资”的名义冻结全部款项,所幸最后化险为夷。
  牛根生后来说,当时实际参股者有40多人,但碍于当时自然人股东超过10个就会影响上市的规定,公司进行了特殊的安排。但投行人士说,当时国家并无类似政策规定。
  但牛根生说的许多人跑来想把钱投给蒙牛倒是真的。看好牛根生的经营能力是一方面,想着如果蒙牛能上市,手中的原始股成倍升值也是大家投钱的动力之一。募股的消息一出,有人就提了一塑料袋钱,汗水津津地出现在蒙牛53平方米的民宅办公室。这是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的钱清晰可见。整整28万元。
  来人叫陈和义,牛根生在伊利时,他是大同的经销商。他拿来的钱一部分是自己的,一部分是借来的。他认定投资牛根生的企业不会有差池。
  尽管当时蒙牛非常缺钱,但牛根生还是坚决不允。最后留下10万元,退回18万元。
  还有一位富豪张口就要入500万!——不收。退而求其次,300万——不收。100万——还是不收,最后只收了30万元,搞得对方很是不爽。
  牛根生心里有他的盘算,稀释股份将给公司控制权带来巨大的隐患。他一定要控股自己的企业,哪怕是相对控股。
  到了1999年6月10日,蒙牛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了营业执照,股东由3人变更为10人,企业法定代表人由白英变更为牛根生。
  改制后的蒙牛采取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迅速被市场接受,并开始了高速狂奔!
  1999年销售收入只有3730万元,同业排名第119位;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同业排名第5位;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同业排名第4位;
  伴随着高速增长的是蒙牛对资金需求的冲动,并由此走上了先私募后公募的资本运作路径。
   。 想看书来

资本市场上的《星战》奇迹(1)
大摩与蒙牛的故事到今天实际上还没有讲完。美国好莱坞喜欢拍续集,卢卡斯的《星战》系列便是最好的样本。每一个故事都给下一集留下悬念,每一次,卢卡斯都延续了前一次的成功。这是美国式的商业狡黠。
  蒙牛资本故事的续集值得人们期待。
  而这一次与大摩一同走红地毯的角色更声名显赫——华尔街著名的野蛮人,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私募股权基金KKR。当年《华尔街日报》的两名记者布莱恩·伯勒(Bryan Burrough)和约翰·希利亚尔(John Helyar)所撰写的《门口的野蛮人》令KKR一夜成名。
  这本被视为投资银行家教科书式的著作,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争夺战之一——对RJR纳贝斯克公司的争夺战。在这场战役中,四家公司参与竞标,KKR公司最终以250亿美元获得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在这场收购站中,KKR动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杠杆收购,使用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最终使这场收购站成为华尔街收购史上的经典战役。
  1976年,克拉维斯(Henry Kr*is)和表兄罗伯茨(George Roberts)以及他们的导师科尔博格(Jerome Kohlberg)共同创建了KKR公司,公司名称正源于这三人姓氏的首字母。KKR公司是以收购、重整企业为主营业务的股权投资公司,尤其擅长管理层收购。KKR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企业及公共养老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大学基金。在过去的30年当中,KKR累计完成了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超过了2630亿美元。
  KKR在1988…1989年以250亿美元,杠杆收购RJRNabisco(纳贝斯克——当时美国的巨型公司之一,业务范围为烟草和食品,也就是《门口的野蛮人》描写的那场收购战),是其巅峰之作,也是世界金融史上最大的收购之一。该收购完成后,KKR的资产池有近590亿美元的资产组合,而监督这些资产的仅有6位一般合伙人和11位专业投资合伙人,加上一个47人的职员班子;而同期,只有4家美国公司——通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