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报个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为21%。
这些缺乏偿付能力的信贷在房市景气的时候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旦出现了违约可以立即将房子转卖出去,而房子的价格上涨部分带来的收益可以抵消由于信贷违约带来的损失。但一旦房价增长幅度超过了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房价必定要承受由于增长过度而带来的回调压力,而房价回调必定从房价下跌和借贷人由于还贷压力增加而导致信贷违约比例增加两头压缩相关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同时房价由景气转向稳定乃至萧条过程中又会极大程度引起市场恐慌,导致新的资金不能流入这些信贷机构,从而导致这些信贷机构破产,而由于信贷机构的破产又会进一步加强市场的恐慌情绪,从而诱发整个市场的信心及信用危机,导致信贷机构乃至为信贷机构提供服务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流动性紧缩危机。而如果这个流动性危机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又会诱发挤兑情况的发生从而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瘫痪。
然而,以上所有的解释都是围绕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上,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却没有过多触及。如果我们单纯从这些现象去着手,那么我们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这就好比,美联储通过实施低利率政策抑制了IT高科技泡沫对整个经济造成的影响,却诱发了房地产泡沫并进而导致了这场百年难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但从本质上看,美国次级贷危机更多来自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富豪阶级过度重视资本回报导向与单一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内必定走向局限的内源性矛盾。
从美国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来看,类似的经济危机不下数十次,只是这些危机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不一样而已。因此,要真正从本源性消除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单纯从房地产泡沫或者科技股泡沫这些表象型原因内寻找解决方案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只从表象入手,你今天解决了房地产泡沫,明天可能诞生新能源泡沫;你今天控制了IT高科技泡沫,明天可能出现转基因泡沫。要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美国这次可能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持续而深远副作用的金融危机,就必须从美国经济体制内部寻找原因。
尽管,凯恩斯和熊彼特分别从不同角度试图找到完全杜绝经济危机的根本性方式和手段——凯恩斯提倡他的政府宏观调控理论,熊彼特宣扬他的科技创新观点,但不管是凯恩斯的理论和熊彼特的观点,在一段时间获得显著效果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必定是一次报复性的反弹。
可以这么说,美国政府要应对经济危机就好比西西弗斯在推他的那块注定徒劳无功的石头,无论西西弗斯怎么努力的把石头推上山顶,到了晚上,那块巨大的石头依旧又会再度滚下山来。于是,西西弗斯便得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工作,徒劳无功永无休止。同样,无论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办法,试图把经济危机完全扼杀在摇篮里,每一次得到的结果都是眼睁看着已经彻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之后,立刻迎来一场新的恐慌与迷乱。
尽管,在克林顿总统当政时期,美国的实际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 ,这也是“二战”后除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以外的最佳纪录。而只有 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同样也是自艾森豪威尔以来最优秀的表现。1998…1999 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长期债券利率均徘—徊在大约 5%,这同样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克林顿执政的最后 3年里,财政盈余超过3 000亿美元,依旧是“二战”后最漂亮的数字。
当时,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开始为克林顿创造的“经济神话”而赞叹不已,认为美国终于找到了一条彻底终结“经济萧条”的万能药方,这个药方就是所谓的的“鲁宾经济学”,即通过削减赤字来降低利率。
但实际上,这个药方和供给学派认为一切繁荣皆来自减税的主张一样荒诞不经。无论是自由派经济学家,还是保守派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表明,即使是大规模削减赤字,也很难影响到长期利率,纵然能让长期利率有所改变,也不过只有区区的万分之几而已。不管怎么说,相比于高高在上的股市收益税,增税政策带来的削减赤字效应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这一点2000年后的IT泡沫破灭就是最好的例证。
2000年4月3至4日两日内纳斯达克指数暴跌924点,跌幅超过20%,创造了纳斯达克历史上的跌幅之最。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纳指从5084点狂泻至1300多点。此后三年内,又连续阴跌至的历史最低点。新经济“点石成金”的神话转眼间灰飞烟灭,纳斯达克股市成了千百万投资者的炼狱,千百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在泡沫破灭中化为乌有,广大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纳斯达克股灾也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据美国学者统计, 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由上半年的急剧下降到下半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由上半年的5%下降到下半年的-,股价下跌使美国社会财富损失5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更重要的是,IT泡沫破灭对投资者信心造成了严重的挫伤,纳斯达克从此大伤元气,经过七年恢复之后的纳斯达克指数也仅达到2500点,不及其最高点位的一半。
事实上,克林顿的“金发美女经济学”并没有改变美国经济的“泡沫”的本质,而只是让美国经济“泡沫”看起来更美丽而已。
斯蒂格利茨的批评与格林斯潘的辩护
2000年IT泡沫破灭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美国经济的“泡沫本质”,并且开始质疑美国经济的“泡沫本质”。但人们的质疑很快被一个“魔法师”的魔术一般的戏法用新一轮的“货币泡沫”掩盖了,这个“魔法师”的名字就叫艾伦&;#8226;格伦斯潘。
1987年受里根总统任命成为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之后在这个位置上呆了将近19年。做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一直以来的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创造一个安全、灵活和稳定的金融环境。其具体操作方式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高能货币的供给,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银行间相互拆借的短期利率)达到预期的目标水平,从而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从这近19年美国经济走势来看,格林斯潘干的似乎还不错。由于他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学说,而是超越规则,在具体的形势下相机行事!他既没有明确提出制定政策的中介目标,也没有就政策目标提出可以盯住的通货膨胀水平,他认为其政策“惟一盯住的是稳定的经济增长外部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创立了一种别人难以效仿的“格式拳法”。因此,不管出现了多大的经济波动,格林斯潘总能找到办法来应付他。
1987年8月11日,艾伦&;#8226;格林斯潘接替保罗&;#8226;沃尔克,开始执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经历“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全天跌幅达到创纪录的23%。美联储迅速发表简短声明,承诺向任何处于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帮助。次日股市反弹;1990年7月,美国经济进入短暂、温和的衰退;1991年3月,美国经济衰退结束,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创纪录的经济扩张;1994年2月4日,美联储首次公开宣布调整其货币政策杠杆——联邦基金利率;1996年9月,格林斯潘说服同僚放弃了升息计划。他指出,当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政府表面的统计数据,这将使失业率下降,同时不会引发通货膨胀;1996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公开提出股市上涨反映“非理性繁荣”。股市应声而跌,但随后回弹;1998年9月29日,美联储连续三次快速降息,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等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2001年1月3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调低50个基点,开始实施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政策;2001年3月,美国经济出现衰退。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结束。11月,美国经济衰退停止;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这一45年来最低水平,希望以此刺激经济增长;2004年6月30日,美联储开始采取每次25个基点的系列升息步骤,逐渐淡化其经济刺激政策。
正因为取得如此不俗的业绩,因此在华尔街看来,格林斯潘就是神。很多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超长增长实际上与格林斯潘的宏观货币政策密切相关,他因此被誉为是一位执掌货币政策的“艺术大师”。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选的时候,华尔街流传着一个说法:管他谁当选呢,只要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就够了。很多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非常推崇格林斯潘。2005年《商业周刊》曾经引用米尔顿&;#8226;弗里德曼的话,称赞格林斯潘是美联储成立以来最有建树的主席。普林斯顿大学两名经济学家布林德和赖斯曾发表一篇论文“理解格林斯潘的规则”,他们的结论是,格林斯潘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行长。2006年1月退休时,格林斯潘的威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人甚至建议将印在美元纸币上的“我们信仰上帝”这句话,改为“我们信仰上帝和格林斯潘”。
但遗憾的是,这次金融海啸的爆发让人们又开始了从另一个角度反思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定格林斯潘才是这次经济泡沫破灭的罪魁祸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责格林斯潘是一个“泡沫先生”。
世界银行前负责经济发展的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约瑟夫&;#8226;斯蒂格利茨日前在法国《回声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当前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与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时实行的政策有关。
文章说,一切源于2001的美国经济衰退。布什总统在格林斯潘的支持下推行令富人受益的减税政策,但没能使美国走出网络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美联储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除了降低利率别无他法。但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过度投资是经济衰退的一大原因,所以降低利率没有极大地刺激投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起来,主要是因为美国家庭更多地贷款买房和负债消费。而且,由于低利率促进了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美国人对自己不断增长的债务负担一直不以为意。
为了让更多人借到更多的钱,美国还不断放宽放贷标准,次级贷款发放额不断上升,一些新的信贷品种允许个人贷款的数额越来越大,还出现了一些非固定利率的贷款品种。许多借款人没有多少金融知识,盲目借贷,也不具备风险意识。
而2008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保罗&;#8226;克鲁格曼也在其新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指责,尽管格林斯潘就非理性繁荣发出了警告,但他完全没有干预这种繁荣。保罗&;#8226;克鲁格曼认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