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来病危通知了,老李怕是不成了……唉,明天你一早就去守着他,有情况随时告诉我。我一空下来,立刻就赶去。”
“下午我在他那里,他还蛮好的呀。”
“是的,就是现在他也神智清醒,坐在沙发上。但是医院讲,他说不行就不行了,快得很。电话是刚刚来的。”
我看见他正在起草悼辞,是上头让他“做点准备工作”。面前放着李觉的简历,从组织部借来的。我拿过它细细看着:
李言之,1932年5月生于江西赣州,男,共产党员;1945年9月至1950年3月在某某学校入学;1950年3月至1958年7月在某某中学入学,1958年7月至1962年10月在某某大学入学,1962年10月至1965年8月在某某大学任教;1965年8月至1979年4月在某某研究所工作,历任:……
简历精确而细密地列出了李言之每一个足迹。但是,没有任何生病入院的记载。也许是什么人拿掉了,也许他根本没住过院。他的一生被浓缩成薄薄的两页纸,我想起来,我所见过的、摆满整整一面墙的铁皮档案柜里,放着无数这样的档案,切削得这样整齐划一……我蓦地想起二十多年前,在一间小屋里看见过的骷髅,他也被缩减成骨架了。啊,关于人的两页薄薄的纸,绝不是人!
凌晨,我赶到医院,李言之已经去世了。担架车从病房里推出来,将他送到我早已熟悉的地方去。一面雪白的布单盖住了他,只有头发露在外面。那位护士说:“他一根白发也没有呢……”
我看去,果然,李言之满头乌发,如同青年人一样。我不由地想起,二十多年前,兰兰就惊叫过:“你有白头发了。”
我跟随在担架车后面,走过长长走道,继而来到楼外花径上。在清晨冰凉的空气中,在闪烁着滴滴露珠的花丛跟前,我猛烈地想念李觉,我呼吸到我的少年时代。李觉说过,生命不灭,它只是散失掉而已……此刻,他也正像他说的那样,正在散失。我从每一片花瓣上,从优美弯曲着的屋檐上,从骤然飞过小鸟身影上,甚至从正在梦中的、小女儿颤动的眼睫上……都认出了李觉的生命。
呵,人是人的未来……
而我,只能是此刻的我了。
孤独的炮手
1
太行山脉奔腾到这里忽然消失,宛如一群巨龙潜入地下,面前留下一大片沉积平原。这片平原,从太行山最后一只余脉牛头岭开始,一直延伸到黄海海边,纵横数千公里,而起伏高低不足二十米。诺大一片原野只有如此微小的起伏,在地形学角度看来,它已经和擀面板儿那么平了。牛头岭山顶上有一块方圆十数米的花岗岩石,石上筑一五角小亭,名为:仙弈亭。站在亭内向东一望,大地无边,直达天际。假如天空晴朗,万物俱有极高的清晰度,而此时你正巧又站在山头上,整个人就会象阳光下的植物那样伸张开,神清心逸,目力精微,刹时看出天与地相接处那奇妙无比的吻合:大地与高天正如同两片口唇贴在一起,把人的目力深深的拽过去,拽向那无边的深邃。现在,你可以看出地球是圆的,你的目光正沿着地球弧状表面延伸着,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球背面……l米l花l书l库l ;http://www。7mihua。com
山脉与平原在这里高度典型化了。
牛头岭及其周围山峰还保持着远古时期地壳的喷射状,极象凝固在哪里的山头。而它们脚下的平原,则呈现出梦一般的平静。只要在牛头山顶尖处搁一个石砾,它就会顺着山脊往下滚,沿途上千公里都不会遇阻,一直滚到海边。这就是山脉和平原。
仔细考察一下山脉在何处中止,以及平原在何处开始,是很惊人的。
牛头岭宛如壁立,断刃千尺,山体和平原几乎形成一个直角。在底部,山脚刚刚触土的一刹那,山便断然消失,在地心深处形成山根,牛头岭象棵巨树笔直地戳立与此。在它的顶部,仙弈亭几近临空,倘有人舍身一跃,他就会飘摇如叶,在空中下落很久┅┅他起跳于太行山脉,而身碎殉命的地点,竟是亚洲东部大平原。仅仅由于这里的险境具备一种诗意,千百年来不断有丧家亡国的仁人志士,专挑了此处来跳崖自尽。在临空一跃之前,他们先饱览一下大地高天,内心赞叹脚下这片世间无比的绝境,此刻,常不免有平生最杰出的一行诗句涌上心头――但一般都不镌于山石间,只是自我感受一下,就纵身下崖。现在仙弈亭周围镌刻的种种绝笔,多是后人度死士情怀而仿制的。尽管走笔时壮怀激烈,意境奇凸,词句如焚,颇令后世传咏不止。但他们忘了,真正求死者在死前那一瞬,是不留笔墨于人间的。只有以死相酬、以死全身者,因为死犹不甘,才留两样未泯之志供后人念他。所以,这里不仅是著名的死地,也是著名的对“死”的审美之处。
太行山于亚东大平原的相接处,就凝缩在牛头山脚下。准确说就在那一块楮色岩石和褐色土壤相交的地方。山脉在这里嘎然而止,大平原在这里悄悄的发端。这里仿佛窝藏着一个神秘念头,这念头正如弯曲到及至的弓,在山根那儿死死收缩着,其势直指东方┅┅当我们的目光从这里转开,转向东方时,那如弯弓般收缩着的念头便猛然弹开了,刹时炸出一片数千平方公里的大平原!
牛头岭东面两千多公里,一直没有任何山坡甚至没有任何像样的高地,彻底的一马平川。偏偏到了海边,突然冒出一座标高二百点七五米的孤独小山,因此处盛产凤尾菇,这山便被人叫做:凤尾山。
凤尾山面临大海,但它的山势却背向大海。凤尾山的形成年代与太行山脉完全相同,山腹间花岗岩的岩性、纹理、微金属含量和水文资料等等,竟也和牛头岭完全相同。这种神秘对应令世人大惑不解,牛头岭与凤尾山相隔两千多公里,而地质情况似乎在证明:太行山在西面两千公里外入土,在这里又钻出来了!
2
凤尾山炮台伫立于山的顶部。当年,为了修筑这座巨大的炮台,而不得不将凤尾山削去十二米,裸露出山体中的岩心,再将炮台灌注在岩心上,与整座凤尾山合为一体。然后,再在炮塔顶部修筑钢筋混凝土掩体,掩体顶部再覆以巨石,增强其抗爆能力。同时,也使凤尾山的标高恢复到原先数据水平。随着时光流逝,岩心、炮台、掩体、巨石……都已如水乳茭融般生长到一块了,呈现出天然地壳那样的强度。即使是世上最大口径的炮弹击中它――即使是由这种炮弹组成的弹群覆盖它,也跟跳蚤叮石头一样,丝毫无损于它。
周围的人们很少进入炮塔内部,更少亲眼目睹那一尊455口径的――堪称当今世上最大的巨炮。它一直卧伏在凤尾山深处,每年当中,只有两次,仲春与仲秋时节,需要给火炮更换各种润滑油剂了,巨炮才被推出掩体,彻底地保养一下。那时,巨炮黑黝黝的钢铁身姿,便出现在高高的天际,人们在数十里之外也可以看见。而平时,巨炮深藏不露,只从射口探出半截墨绿身管,也就是俗称为:炮管。仅那半截身管,也有水牛腹部那么粗,长近十米,象一个横放着的大烟囱。这是它的二级战备状态。也即:常备状态。
哦,巨炮半遮半掩,便勾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那半截身管就已如此惊人了,隐藏在内部的炮身更将是何等惊人?!……假如完全看不见炮,凤尾山也就是一座秀丽的孤山罢了。半遮半掩——就使得巨炮和孤山的魅力双双翻倍。那魅力又正高悬于天际。曾经有无数有人在山下驻足流连,翘首眺望不止。公海海面上的过往商船、游轮,在驶抵凤尾山正东方最近点时,也常常放慢航速,鸣一声短笛,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说是友好的致意;一说是示警式的抗议。因为,一尊世所无匹的巨大炮管正笔直地瞄向他们,叫人看了,无论如何是不舒服的。
凤尾山中部,驻扎着警备区某部一支海岸炮兵连。他们的标准装备是六门最新式的130海岸炮:俱是轨道运行,雷达测控,电子击发,射速极快,并可以在掩体内做180度射向选择。由于这种火炮属于高度机密装备,所以整座凤尾山十几年来一直被封锁为军事禁区。从山脚下开始,准确说距山脚还有半里路,大道上一侧就出现了金属告示牌,上面用英日汉三种文字镌刻着:军事重地,游人止步。到了山脚,路面上就设置了红白相间的木档,金属告示牌又出现一个。到了山脚那儿,就有哨兵查证,没有特备的军事通行证的话,任何人都进不去了。
455毫米巨炮并不是机密装备,它在半个世纪前就已过时淘汰了,如今它只有兵器史方面的价值。但因为巨炮正处于阵地核心部位,所以一直与世隔绝。情况就如此幽默:巨炮本身可供人观赏,而且也有无数人渴望观赏,但它周围的东西不能给人看,所以它也不能给人看了。又由于130现代海岸炮高度机密状态,外人便以为巨炮是机密中的机密,更加渴望看它一眼了。曾有人不顾警告潜上山来,被哨兵一枪击毙。
炮连连长李天如上尉,头戴一顶轻便钢盔,伏在观察所图版上阅读一份传真电报。
电报是警备区司令部发来的,命令他:一、明晨零时正,撤出凤尾山下一切岗哨,清除路面障碍,恢复正常交通;二、明晨6时15分,将巨炮运行至露天炮台,并保持一级战备状态;三、当以上两项完成后,所有军事人员撤离露天炮台,仅留一名身着礼服的军士长担任引导员……
李天如上尉将命令仔细阅读两遍,直至每个字都锲入脑中,便合上电报夹,拿着它步出观察所,沿着深深的隧道走出掩体。走到凤尾山顶黄色的夕阳中,站在那儿看大海。
命令的意义他在数月前就已明确,此刻仅仅是以文字方式形成命令――保持一种可供存留的档案程序罢了。但是,这项命令对于凤尾山炮台来讲,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明晨6时15分……”也就是海面上的阳光刚刚抵达凤尾山顶的那一刻,巨炮将被推出掩体,在露天炮台就位。日出时分经过精确勘测,毫秒不误。凤尾山顶是绵延千里海岸上――阳光登陆的最先滩头!大约半小时里山脚下面都还是一片黑暗,唯独凤尾山跟金冠那样闪耀。明天,就是特意选择的黄金时刻,巨炮将占据那千里海岸的独一无二的位置,占据那独一无二的阳光。巨炮以其钢铁身躯,几乎代替掉古老的凤尾山顶。而所有居住在地平线百里方圆地域内的人们,对凤尾山的身姿早已烂熟,但明晨6时15分,他们乍一开窗,就会大吃一惊:凤尾山不见了,而巨炮正在半空中闪闪发光!
他们还没有看到太阳,就已经看见了它。
这是有意设置的场面。现代炮兵对于时间高度执著,又出于对宏大场面的酷爱,十分巧妙的设置了它。如果用军事术语说一句,那效果就是:瞬间爆炸。
无声的爆炸。用猛烈的光炸开人们的心。
你们不是都想看吗?那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