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塑中与时俱进的 (三)历史上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文明体系重塑方式 (四)“第二拐点”以来的两大政治文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五)为什么“序变”实际上是两大不同体系共同的重塑之本 (六)为什么说“序变型”政治体系的轴心在于“第三尺度” (七)“新相对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体系有何意义 (八)政党政治能否或如何实现平治天下 二、亲民政治、为民政治、新民政治 (一)任何人不可能自己诞生 (二)家庭是创造人类的土壤 (三)文化并不决定我们的命运 (四)不要离开国界谈民主 (五)亲民是基于传统治政实践的个人行为 (六)为民是赋予当代治政思想的组织行为 (七)新民是达于未来治政时代的志愿行为 (八)精英新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才是精英们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影响执政党地位的三大要素 一、组织性要素 (一)人民群众的志愿忠诚心是执政党的组织化基础 (二)执政党必须是对群众实践进行科学评价的组织化力量 (三)让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科学地上升为党的意志 (四)“内化团结原理” 二、结构性要素 (一)决策制度是治政稳定性的试金石 (二)治政须保持政治“输入——输出”的平衡态 (三)“第一志愿原理”&“新生事物原理”&“人才流动原理” 三、时序性要素 (一)执政党的“对手原理”与“伙伴原理” (二)“天下认同原理” (三)西方为什么会“没落” 第七章 执政党面临的四大政治危机 一、危机之一:偏向——组织结构中权力原则对民主集中原则的束缚 (一)通过组织决议的方式发出的个人思想的行为 (二)斩断政党基本力量的来源 (三)权力尺度代替影响力尺度 二、危机之二:断层——组织结构对个人能动性的束缚 (一)从空间上看,是组织内部一个层面与另一个层面接轨 (二)从时间上看,是组织内部最高接班人的权力传承 三、危机之三:他换——组织结构对政党定位的束缚 (一)政党行政化:组织离心力之产生 (二)志愿组织因市场而生,依市场运作 (三)熟悉社会组织游戏规则,让成员在竞合中受益 四、危机之四:自朽——组织结构对效率的束缚 (一)个人力量大于组织力量,是政党自朽的第一个信号 (二)组织权威在民众中丧失,是政党自朽的第二个信号 (三)组织效率的严重低下,是政党自朽的第三个信号 第八章 结构性腐败与结构性反腐败 一、国际反腐败新动向:国际组织的反腐败评价指数 (一)透明国际组织的清廉(CPI)指数和行贿(BPI)指数  '返回目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目 录(3)
(二)世界银行的腐败控制(CC)指数 (三)全球竞争力报告(GCR)指标 (四)商业国际组织(BI)指标 二、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基本状况 (一)古代中国的腐败问题 (二)腐败产生的一般规律 (三)中国古代的反腐做法 (四)中国古代反腐的反思 三、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工作 (一)中国共产党的反腐败工作的基本情况 (二)制度反腐:高官落马求解反腐新路 四、反腐新论 (一)调整权力结构:从51:49到50:50 (二)新公共监督法:党内监督条例 (三)反腐战略应做“三大转向” (四)审计风暴 第九章 改革新时期的执政党建设 一、认识论 (一)传统文化为本:学习民心向背与天下分合的大国治理 (二)马列主义为纲: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 (三)西方经验为用:学习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技术手段 二、交往观 (一)“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 (二)人类历史上的交往关系有哪三大规律 (三)向跨国公司学习什么 (四)人类的交往关系有哪三大基本类型 (五)非营利组织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六)治政创新关系的“双重心”何在 第十章 结论 一、民心向背:亘古不变的大文章 二、天下分合:政治文明的大变局 三、公民志愿:以人为本的新标尺 四、传媒治政:大国责任的新纪元 附录一:执政王牌 附录二:十大治政技术手段 后 记:写一本年轻的书   '返回目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前 言
政治学研究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古往今来,凡是在政治学研究中功勋卓著的人,往往都是统治者的政治顾问、理想国的绘制者,多数人担当的是历史的诠释者角色,如西方的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里、洛克、孟德斯鸠,中国古代的孔子、贾谊、董仲舒等。孔子甚至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意指自己有德无位,无法成就政治伟业。现实生活中,诸多政治学研究者总认为他们自己设计出了最完美的政治模型,而那些身处政治生活中体会最深的人,却常常感到失望和忧虑——政治生活并未像学者设计的那样运行。 我们认为,人类社会既不会沿着已经发生的轨迹一成不变地走下去,也不会沿着思想家设计的轨道稳定地运转。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历史恰恰是在这两个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前进的。政治文明更是如此。 本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寻找出人类波澜壮阔的政治实践和伟大的思想家设计的政治原则之间的结合点:前者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的规律性的现实图景,后者是无数人美好愿望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理想坐标。 我们的研究方式不是从现存的政治原则出发进行考察,而是从历史的现实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出发,将其固有的交往关系与现成的政治原则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差异所在,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书的研究采取了一种“精确制导”式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对理论视野的广域性穿越,更有对现实目标的定向化开掘,最终寻求理论和实践碰撞后的裂变与升华。 学者往往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而实践者却要有躬身入局的气概。尤其在政治领域,二者竟然是一对矛盾。好在历史比我们走得更远,全球化时代的政治不需要单纯的诠释者或单纯的实践者,需要二者的结合,既要解释世界,又要改造世界。虽然本书是伏案研究的“精神产品”,但我们更愿意在未来的岁月里,挺膺入局,做一个眼望星空、脚踏大地的历史的践行者。 是为序。  '返回目录'   。 想看书来
导论
执政分为两个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治政和行政。治政是执政党代表人民履行“国家意志的表达”,其目标就是“求是”,即能够制定让人民群众自主创造并公平获得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规则;行政是政府受人民和执政党之托完成“国家意志的执行”,其目标就是“求实”,即必须保障前述规则能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取得实绩。治政及行政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积累,即构成政治文明。就执政党而言,执政能力即“求是”与“求实”的全面转化能力。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化条件下的执政党的治政问题。 对这个关键命题进行科学求解之前,首先应当回答的是:怎样认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原因在于,在现代社会里,执政党是主导“三个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返回目录'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政治文明主轴
我们认为,政治文明不会独立地产生于单独的物质文明或单独的精神文明之上,而是二者相结合的产物。其原因在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必须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通过人这个主体而发生作用。而政治恰恰是对人这个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管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当今人类文明的两个驱动轮,而政治文明则是其主轴。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是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既然是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那么又如何解释历史上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发展,而且文明的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我们认为,自从人类社会产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来,人类的能动性体现在连接这两个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轮子”的主轴——政治文明——之中。一句话:人类社会发展虽然依赖“物质——精神”文明双轮动力,但若不能把个体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组成充满人类尊严和文明原则的人类社会,并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自愿创造并公平获得一切可能的“物质——精神”财富,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是保不住的,一切人类文明前景都只是空想——这就是政治文明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担当主轴的真正原因。 当代政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几乎都曾经遇到过,各种政治要素分别在不同时期起了不同的作用。但是,人们要想通过组织形式全面、科学、稳定、自主地驾驭政治,必须要使执政党建设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化时期才能实现。  '返回目录'   。。
制度化时期
所谓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稳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而制度化时期便是这个过程形成的典型时期。这个制度化包含国家的政党制度架构和政党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本书的重点在于执政党本身的制度化建设。 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的执政党建设目前进入到了制度化时期,是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考虑。从理论上讲,制度化过程表现为社会组织由非正式系统发展到正式系统、社会制度从不健全到健全的过程。制度化的具体过程可概括为: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建立稳定的组织系统。从实践上看,全球化的交往环境为我国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提供了参照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成为我国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固定下来,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这为我们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抓住制度化时期的战略机遇,正确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的新局面,成为执政党最重要的任务。  '返回目录'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治 政
从宏观上讲,执政能力建设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从操作上讲,执政能力包括治政能力与行政能力两个方面。
从这个问题树可以直观地看出本书的研究路径和重心所在。我们认为,执政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治政。行政问题不是本书的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