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战争期间,凯恩斯曾被召到财政部,负责海外财政事务,不用说,他在那里干得十分出色。
当时英国迫切需要西班牙货币“比赛塔”,于是凯恩斯和同事费气力搜集了一些,然后把这个情况及时报告给了财政大臣,财政大臣听说后很高兴,轻松地说:“无论如何,在短期内我们总算有了一批比赛塔可以用了。”凯恩斯却说:“并不是这样的。”于是他的上司吃惊地问他原因,凯恩斯回答说:“我把它全部售出了,而且几乎压垮了市场。”
在凯恩斯成为财政部的中坚人物之后,有一次,他为财政事务来到法国,在这期间他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假如法国人把他们国立美术馆所藏的画卖给英国一部分,肯定会有助于两国之间的账务平衡。于是他把这个念头付诸行动,轻而易举地为英国取得了以10万美元计价的科罗、戴拉克瓦、福赖因、高更、安格尔和莫奈的作品,甚至他还设法为自己买到了一幅塞尚的画。因为此时德国的大炮在轰击巴黎,法国画价在不断降低。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的是:“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我们能大致了解凯恩斯的为人处世、在政治经济中的灵活头脑,还有他一些性格上的特征。接下来,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凯恩斯在经济上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凯恩斯出生的时代是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经济界普遍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运行的观点,也正因为如此,凯恩斯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是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的,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凯恩斯经济理论产生在世界经济危机出现的时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1929年中开始的那次经济萧条,对美国来说,是一次空前规模的灾难。在1933年,经济降到最低点之前,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总产量下降了1/3,失业人数上升到劳动力总人数的25%的空前水平。”在当时的世界,危机撼动了信念,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出现普遍怀疑,认为资本主义将逐渐加速它的崩溃过程。在这种危急的关头,西方经济学家们迫不得已开始对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反省和批判,试图寻求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目前现实的严峻危机,找到挽救资本主义的可行办法。凯恩斯就是在这个时候抓住了历史的机会,创立了他的宏观经济学说理论,力挽狂澜,拯救了当时趋于崩溃的经济,也因此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星”。
BOOK。▲红桥▲书吧▲
第41节:政府应当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3)
凯恩斯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对策。和传统西方经济学相比,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凯恩斯强调国家干预,建议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对于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实,战后资本主义的一度繁荣与凯恩斯主义是有关系的,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的学说统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0—196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界,成为西方各个国家的官方经济学。
在经济学领域,古典经济学派在凯恩斯开创宏观经济学时代之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前者基本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而且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在国民经济领域中,政府应该不作为、仅仅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整个社会经济形态应该是一种自由放任的形态。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这本书随即取得了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地位,被西方经济学者誉为是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当时的人们把这看做是“凯恩斯革命”,认为这是本世纪内“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经济界学者们把这本书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相提并论,认为凯恩斯开创了经济学的新时代。
在该书中,凯恩斯说道:“本书着重于研究哪种决定力量让总产量和总就业量改变。本书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什么因素决定就业量。”基于这个目的,全书包括序言和六篇论述。第一篇为引论,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这个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础。凯恩斯着重指出:“消费倾向的分析、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以及利率论,是我们现有知识中的三大缺陷,一定要弥补。”在第二篇中,凯恩斯阐述了几个重要定义。首先阐述了预期、就业与收入等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还分析了储蓄与投资,表述了“储蓄等于投资”的公式。第三篇至第六篇,他分别研究了消费倾向、投资引诱与货币工资和物价等问题。
凯恩斯对经济理论的贡献主要通过这部作品得以体现,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突破传统就业均衡理论的束缚,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均衡理论。
当时,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充分就业为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而凯恩斯对这种观点进行了驳斥。
凯恩斯针对经济危机期间所出现的严重失业状况,提出了“充分就业”的概念。在新的经济均衡理论中,凯恩斯对失业的情况进行了分类,他把失业分为三种:一是“摩擦失业”,由某种专门劳动市场供过于求造成;二是“自愿失业”,出于各种原因人们不满现在的工作而主动放弃所造成的失业;三是“非自愿失业”,因为受现实条件的限制有些人有就业的需求但没有就业岗位而造成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摩擦性失业可以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提高劳动者技能来解决,而自愿失业则需要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两类失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凯恩斯认为,经济的发展需要解决的是“非自愿失业”问题,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萨伊法则进行了批判,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现象,从而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正式纳入到经济学的范畴之内。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因素,进而找出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他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显著特点之一。
虹桥门户网。
第42节:政府应当在经济领域有所作为(4)
凯恩斯认为,要想实现充分就业,需要国民收入水平达到某一标准。在他看来,之前的理论的错误之处就在于它们把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作为假设前提。每当有人对萨伊法则提出疑问,认为过度的储蓄或者过度的消费可能会带来经济萧条的后果时,古典理论总是这样解释:储蓄的决策决定着投资的决策,利率的变动能够实现储蓄决策和投资决策之间的平衡。
对这种观点,凯恩斯提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影响着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平衡,而不是利率。这就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论。
第三,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而且他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作用。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作用和其他一些宏观经济问题。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的方法,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条件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对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进行分析,得出了总需求不足是导致失业的原因这个结论。
有效需求取决于对消费商品和投资商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认为,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商品的需求和投资消费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作用的影响。这三大心理规律分别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预期收益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指消费的开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减慢速度。也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每增加一元国民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金额小于一元。当消费的速度慢于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时,人们在对个人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上就会出现不足的现象,而正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国民收入水平就会降低。
投资预期收益率递减,指的是人们预期投出去的钱,随着投资人的增加利润会减少,因此人们就会减少投资消费。
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的消费倾向不固定,出于投机心理会把一部分钱留在手里。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要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交易的目的、预防的目的、投机的目的。假如利率下降,人们就会把钱用来投资,但是凯恩斯认为,一味依靠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投资并不能始终奏效,影响投资的因素很多。而投资减少会引起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他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调节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扩大开支,增加货币供应,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中,储蓄、节俭被认为是美德,而凯恩斯则认为消费是刺激经济的良策。凯恩斯还提出了通过物价上涨来刺激经济发展的观点。认为通过物价上涨使实际工资下降,比传统意义上降低名义工资的办法更有效。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凯恩斯对此持反对态度,而且他还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目标;凯恩斯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经济政策最本质的地方,就是主张靠国家来调节经济,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加强国家垄断。凯恩斯指出,只有如此,才能够避免严重后果的出现。他表示:“要让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二者相互适应,故政府机能必须扩大,这从19世纪的政论家来看或者从当代的美国理财家来看,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的大大侵犯。但是,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惟一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