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现代经济-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阶段交换的主导作用。
  汪丁丁提出意义均衡的概念和定义,“意义,英文是‘meaning’,它在博弈论框架里对应所谓‘海萨尼转换’,采取主观概率分布的理性选择的个人之间的贝叶斯博弈。这个博弈必须有一个先天的共享信念,在这一先天的共享信念的基础上,每一个人可能理解其他人的策略选择的意义,并确认某一策略组合是符合某种均衡理念的。我们把这套先天的共享理念称为关于意义均衡—即共享的意义与行为的模式之间达成了阐释的均衡。”①
  互联网提出的实践命题
  后现代经济中的语言交换主要涉及互联网领域两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一是电子商务的定价机制,二是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对意义和知识的挖掘。它们都与“空床费案”的情况一样,具有将一物一价的现代交换状态解构为一物多价的后现代交换状态的意义。在现代经济中,一物多价的“价”是指价格,即交换价值;但在后现代经济中,这里的“价”演变为意义价值。意义价值可以还原为交换价值,但正如前面“一元不等于一元”的悖论显示的那样,意义交换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互联网经济的定价机制:货币交换+语言交换
  后现代是“两点定价”,其构成有两部分:一个是等价交换,这个等价交换起什么作用呢?资源优化配置,遵循“寻价制”;另一个是主观价值,越是一对一的主观价值越高,越脱离情境越不值钱。主观价值其实是“个性化价格”,与情感有关的价格。我想未来特别适合“礼品经济”的是个性化产品,全世界的“毛坯”可以通用,可成品只适合一个人,对其他人没有意义,这时价格就成了两个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就成了“对价”。这个“对价”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具体价值。
  首先我们知道“毛坯产品”价格,但咱俩讨论的不是毛坯价格,而是在此之上的我能够证明的、我比你更了解的、你梦寐以求的东西。而他为什么乐意付高价呢?因为在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
  其实别人完全有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一个人也未必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人的需要是潜意识的,但如果有人有好的调查方法和洞察能力来洞察你,社会就发展到由“等价交换”向“讨价还价”方向发展的时代。
  过去“讨价还价”的目标是“讨”出一个“社会劳动必要时间”,是非个性化价格;以后将朝着背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讨价还价,背离越大,成就越高。
  “个性化”也不是说前现代那种没边的东西。以后定价就相当于开门需要两把钥匙,一把是“理性定价”,相当于管理员手上的钥匙,还得一把“个性化”钥匙,最后会发现开门这件事其实是个集合{Ⅹ+a、Ⅹ+b、Ⅹ+c……}。普遍和个性化的集合将是后现代的本质。“礼品经济”的模型就在这里,每个人的个性化成分就是不可交换的部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4)
“交换”以后将不是单独使用,必须和“交流”并用。法律上的“对价”这个词就很好,这里面没有“定价”的含义,意思是只要咱俩之间同意就行,并不是非要公正。“礼品经济”将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呢?换成传统经济术语,交流(相当于eBay上的竞价)+交换(平等)。在未来的“礼品经济”中必须有两样东西,一是货币,二是语言。先是生产到“半成品”状态,剩下的根据个性化来产出。在这部分货币将退出,变成纯粹的“咱俩语言行为”;这种语言行为包括用搜索引擎来搜索,从“语形分析”进入到“语义分析”,再到“语用分析”,以准确地把感觉分析出来。
  在经验直观上是这样一回事。比如,C2C交易,当社会需求结构越过某个临界线,每个人就倾向于将自己待交换的使用价值(货物或服务)变得差异化、个别化,一直掩盖到难以用一般等价标准衡量为止。所以,交易将不再是讨“价”还“价”,而是对话,即进行意义与意义之间的交换确认,相当于交互式训诂,一旦意义间对价成功,用货币表现的价值就被个性化地“浮动”了,显得像是主观定价的样子。人们愿意为个性化的定制付更高的价钱,意味着非定制产品与定制产品之间存在一个持久的代沟型价差,这种价差会通过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从宏观上加以固化。这有点类似工农产品“剪刀差”,会出现定制与非定制产品“剪刀差”。这是商品交换发展到意义交换后,将出现的重大商机。交互式训诂,本质上是符号学问题,即意义交换的问题。指导意义交换的基础理论将是符号理论,而不是指导货币交换的效用理论。符号理论与效用理论,方向正好相反。
  正如原始社会不通过货币也可以实现正常的物物交换一样,网络社会不通过货币也可以实现意义交换。当然,它们也可以同货币交换进行价值转换。①
  搜索引擎和人工智能对意义和知识的挖掘
  我们把搜索引擎分为三个层次来看:
  第一个层次是语形搜索,如雅虎、微软的搜索。在现阶段,语形搜索只适合与大众媒体型广告结合,而不适合与窄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语义搜索,如Google、百度等。语义搜索的关键是拼Ontology,拿“百度知道”来说,它对语义是个改进,但在语用上却没有进步,而且有脱离主战场之嫌。第三个层次是语用搜索。语用搜索是个性化定制搜索引擎,它的商业价值在于可以直接同转化批零差价相对接。一旦实现了语用级的搜索,就可以实现一对一的广告和一对一的定制,人类历史上流行已久的批零差价制度设计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批零差价中的2/3就会被“切”下来,或用于网站利润,或用于让利顾客,或用于实现高端价值;剩下的1/3用于物流配送。
  从前沿趋势看,进入个性化阶段,搜索引擎的制高点就会从本体论转向语境控制:一是控制数据源,并使之结构化;二是控制用户体验。
  作为话语的广告
  广告作为交易的辅助手段,旨在提升产品的意义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易与广告的结合,是货币交换与语言交换的一种结合形式。这里的语言,是广义的话语,即表达意义的行为。
  从货币交换与语言交换结合的发展中,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分工。语言交换依托媒体内容,走上了与商品交易分工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5)
传统的纸质媒体原来靠发行获得收入,广告的介入成为媒体的又一收入来源。随着电视和网络门户的出现,又出现了不靠发行获得收入,而完全靠广告获得收入的媒体形式。这种完全靠广告获得收入的模式,把内容变成了吸引广告受众的手段,为此要求内容实行免费。在这种形式中,一对多传播的大众媒体模式发展到极限。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两种语言交换:一种是内容上的语言交换(如新闻),一种是商业信息上的语言交换(即广告)。在极端的情况下,前者沦为后者的能指,例如一些以送为主的报纸、以软文为主的报刊,已经在定位上变成了以广告为中心的媒体。而广告究其实质,其本身不过是商品交易的能指。大众媒体的极限,就是成为能指的能指。
  物极必反。大众媒体走到头,个性化媒体开始出现,一种更新的传播模式出现了,这就是一对一的Web 的传播。与这种Web 的小众或分众传播模式相匹配,产生了“窄告”—即一对一营销广告—这样的新型广告,其中包括与搜索引擎结合的竞价排名广告和按点击付费广告,与呼叫中心结合的按呼叫收费广告。
  发展到这一阶段,语言交换向货币交换的复归终于出现。以淘宝合并阿里妈妈业务(一对一营销广告业务)为标志,一对一广告回归到了一对一营销卖场。互联网作为媒体和卖场的双重属性,在新业务中实现了融合。
  回顾以广告为代表的语言交换,从商品货币交换中分离,又向商品货币交换复归的历史,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深入认识后现代经济交换的新规律。这种认识将使我们从广告中的话语交换、股市中的信息交换、卖场中的讨价还价、搜索中的语义挖掘等现象中,发现新的交换范式。这启发我们:网络中的个性化何以可能呢?必须在货币交换中,借助语言交换。语言交换将成为货币交换的一种解构形式,把交换价值解构为意义价值。
  原始“礼品经济”的后现代特征
  就好像专门为我们准备的一样,人类学和社会学中真有一门显赫的学科,专门研究原始“礼品经济”。中外著作不计其数,代表人物是马林诺夫斯基、马赛尔?莫斯和列维-施特劳斯。那么多人感兴趣是因为:原始“礼品经济”遵循的是商品交换原则的反规律—不等价交换原则!
  原始礼品的交换原则和自由软件之父理查德?斯托曼提出的自由软件交换原则的相似度远大于商品交换原则。商品交换原则的一个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三截:买卖双方,价值(钱)与使用价值(货)相交换;交换过程是用价值换使用价值,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换结果一定是价值与使用价值换位,即收到钱的不再拥有货,收到货的不再拥有钱。这第三截,对原始礼品和软件都不适用。
  对软件交易来说,比如,一个软件拷贝卖出后,使用价值转让出去,但卖者手里仍然保有一模一样的使用价值。这就不符合商品交换中价值与使用价值一定换位(卖者收款后不再保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要求。
  原始礼品的交换规律,与软件是一样的。原始礼品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不可让渡的物品。意思是,礼品送出后,原主人永远拥有送出礼品的所有权,而且这个所有权不可转让。无论礼品流转到哪里,原主人都有索回它的权利。(原始礼品的这种特征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所以人类学家一般要到比较原始的地方,才能采到“纯”礼品经济的调查样本。)

第二章 后现代经济——交换(6)
一代代人类学家都视这种不可让渡性为谜。莫斯在毛利人那里发现秘密在于一种叫“豪”(hau)的神秘力量。“豪”总是希望返回它的源地(送礼者),如果受赠者不回礼,“豪”就会发作,甚至导致受礼者死亡。莫斯把这称为“礼物之灵”。
  典型现象是“库拉”(Kula)交换,它的游戏规则是:一个主人把自己某一等级的物品(如项链)转送他人,这个礼品就成为库拉;此人又再次转送另一人,如此循环转送。直到有一天,某人愿以同一等级的物品(如手镯)交换这个项链,于是手镯又沿赠送的原路,返回到项链的原主人那里。手镯和项链各自朝着库拉圈相反的环状方向循环。虽然礼尚往来,但与商品交换不同,库拉圈中除了原主人,每个受赠者都无权实际把库拉消费掉;不仅如此,每个人都必须记清楚礼品传递路径,以便礼物原路返回时不致“迷路”。库拉圈可达方圆几百里,人们可能从未谋面,但所有交换的参与者都知道他们的名字。
  大家想一想,知识是不是就具有“库拉”交换的特征?对牛顿定律,大家口耳相传,不管转手多少道,都会把它的发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