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都扑在〃震灾〃上了,我们所有的言说、所有的思考、都集中在这一点上了。这是此刻我们唯一愿意、甚至渴望彼此交流的话题。而且,正是震灾使我们对什么是〃当今之中国〃,什么是〃当今之中国青年〃,什么是当今的〃时代精神〃,以及〃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关系、承担什么责任,都有了新的认识。正像震灾中的幸存者,北川中学的高一学生贾国伟在他的日记里所说:〃世界变了,原来的一切都变了。〃(见2008年5月20日《北京青年报》)我们也都是幸存者,我们都有这样的〃一切都变了〃的感觉:世界变了,中国变了,我们彼此的关系变了,我们自己也变了,都要刮目相看了。在此之前,我们对世界、中国、中国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都有过许多悲观的、甚至绝望的看法;现在,因为灾难,我们原来看不到的、忽略了的世界、中国,以及我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方面,突然呈现出来,我们开始目瞪口呆,继而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应该感谢的,首先是灾区里的受难者,是他们承受了这一切生命的苦难,正是他们在危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的生命力量、对生活的渴望、友爱与互助、奉献与牺牲,才激发了、点燃了全民族、全人类,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同样具有的爱与力量。一位网友说得好:真正的〃英雄〃是这些承受、〃经历了磨难的人〃,〃他们绝不是等待别人怜悯的难民〃,最终解救者是他们自己,而且也是他们拯救了我们这些早已麻木的、沉沦了的灵魂。一切〃感恩和歌颂〃只能归于这些受难者和〃抗震救灾〃的真正承担者。(何帆:《每一共同经历了磨难的人都是英雄》)
我自己在整个抗震过程中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之中,我感到了自己的无力,甚至因此有愧疚之感。在这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救灾行动中时,我特别感到了思想的无力;但我又不能放弃思想,这可能是我唯一能够做的,而且是应该做的。而因为思考,又带来了新的焦虑。昨天,我在报上看到了一篇《北京志愿者说》,说他〃好害怕一件事情发生〃:当〃灾难过去〃,〃大家都恢复正常作息〃,会不会就忘记了这些受难的孩子呢?〃我害怕他们已经被抛弃过一次了,他们不能承受再被忽略抛弃一次的二度伤害!〃(2008年5月21日《北京青年报》)
我也有这样的恐惧,即灾难过去〃以后〃的恐惧。灾难毕竟是一个非常态的状况,人们最终还要回到常态之中;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固有的生活里,我们会不会故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种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一种僵硬的、官僚化的权力运作?……我相信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因为我们体制的弊端依然存在,我们国民性的弱点依然存在。
这里,我想特别谈谈国民性的问题。是的,这一次抗灾,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国民性极其可贵的一面。这个民族有着一种难得的生命的坚韧力量。平时,看起来惰性很强,但凡有一条退路,就绝不思变革和前进,宁愿妥协、迁就、得过且过;但一旦到了危难时刻,就能突然爆发出一种自救的力量,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叫〃绝路逢生〃。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经历了一次次民族危亡,而又始终不亡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基本原因。这一次抗灾就是这样的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是一次民族自救。但起之也速,退之也快,这一次抗灾,并不能自然地将我们的民族惰性消除,而这样的惰性发作起来,又会将我们国家,以及我们自己置于一个不死不活的状态。我常说,中国人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同富贵;别看现在全民同心同德,日子太平了,又会是窝里斗。然后再等待下一次危难中的爆发,再来团结自救。正是这样的循环,使我们这个民族,既不会垮,总在前进,但又极其缓慢,令人心焦,我们也就永远在〃绝望与希望〃的交织之中煎熬。
现在,我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打破这样的循环,能不能把这次灾难的〃非常态〃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与精神的〃常态〃?我以为,这需要作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作理念的提升,即把在抗灾中从人的生命本能中爆发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提升为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伦理观,同时对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伦理观进行反思。但仅有理念还不行,必须要有制度的保证。也就是说,我们还需要将抗灾中所展现的政府和人民的新关系,提升为一种新的治国理念,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同时也必须正视这次救灾所暴露的制度缺陷,为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四大改革提供新的推动力。这就是这十多天来,我一直在紧张地思考,并且想在今天和年青的朋友们一起讨论的问题……如何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这首先是我们这些幸存者的责任。大家不要忘了,我们这里所说的抗灾中所爆发出的所有的美好东西,都是以数万人的死亡和数十万人的受伤为代价的,这是浸透了死难者的鲜血的。如果我们不珍惜,不把它转化为精神资源,将其遗忘,甚至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那就是犯罪。
BOOK。←虹←桥书←吧←
第9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思考(2)
我还想强调的是,这样的讨论,也是我们〃当今之中国〃所急需的。记得我今年4月27日在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就讨论过这样的〃当今之中国最需要什么〃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个分析:当今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巨大成绩;但也就同时面临着这样一个摆脱了贫困、开始富裕了的中国,将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之中国,正走在十字路口。我认为,在这样的转折关头,需要提出〃四大重建〃,即〃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它是文化重建的核心)、〃生活重建〃。当时,我提出这个问题,许多同学都觉得过于宏观,并不能引起共鸣。但是现在,经过这次地震的洗礼,我们再回过头来讨论这四大重建,就有了血肉的内容:在我看来,我们要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其核心就是一个〃价值重建〃与〃制度重建〃的问题。
下面,我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展开我的讨论。这是名副其实的抛砖引玉:我十分真诚和迫切地希望和年青的朋友一起来思考和讨论。我以为,这是最初的激动过去以后,我们最应该做的工作。而且我所提出的一己之见,是不成熟的,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没有把握,需要讨论,欢迎质疑,我所期待的是一个集体的智慧,共同来思考和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二、敬畏生命,一切为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
这次抗灾,最为响亮、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凝聚力的口号,大概就是〃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生命至上〃的理念,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至高性与普适性。
所谓〃至高性〃,就是认定人的生命的价值具有绝对性,它高于一切价值,它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与之相违背的价值,都应该受到置疑。而我们这里,长期以来,却奉行着〃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可以无条件地牺牲人的生命〃的理念,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当然,人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次抗灾中就有这样的牺牲,献身者应该为我们所崇敬。但是,这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其内在动因正是自我精神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这和外力的强制侵害与剥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且即使是这样,也是应该尽量地减少,不能轻言,更不能鼓励牺牲。所谓〃为了崇高的目的〃的〃牺牲论〃之所以不能接受,还因为这样的〃牺牲论〃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巨大的欺骗,因为所谓〃崇高的目的〃的解释者、宣扬者是那些自命〃真理的掌握者、垄断者〃的政客或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所谓〃为崇高目的〃而〃牺牲〃,其实是为这些政客、代表卖命。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年青人对那些动不动就鼓动你们去牺牲的蛊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人的生命至上,同时是一个〃普适性〃的观念。我们知道,人是分为群体的,不同地位、出身、经历,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信仰,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利益的人的群体,共在同一块土地、同一个地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冲突,是必然的;而要真正和谐相处,就必须有一个〃最大公约数〃,取得公认共通的价值。这次震灾中的全国、全世界的同一条心,启示我们:这样的普世价值,就是人的生命至上性。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体会和体验:救助每一个遇难者的生命,在这一目标面前,原来存在的所有的分歧、论争、利害冲突,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此,通过这次救灾,我们应该毫不含糊地将〃敬畏和尊重生命〃(也包括大自然的生命)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普适性的价值确立下来,如一位作者所说,它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浙江会计师舒圣祥:《活下去,是有种信念》,载2008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命是美丽的,活着真好〃,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年青人的基本的、稳定的、不可怀疑、不能动摇的信念:前一段时间曾经出现的年青人厌世、轻生的悲剧,再也不能发生了。
〃生命至上〃,这是一个总概念。它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需要作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根据在这次救灾中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我觉得它至少有八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我们讲的〃生命〃,是有明确的指向的,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生命个体〃。到我写作本文时为止,我们从废墟里救出的六千条生命,是一个一个地救出的;我们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指的也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生命;我们说〃为人的生命负责〃,其含义也是明确的,就是为〃每一个个体生命负责〃。这在救灾中好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但却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很少强调〃个体的人〃的,我们更重视的是家庭的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这当然自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但它也容易造成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权利的忽视和压抑。因此,鲁迅等先驱者在上一世纪初提出〃个〃的概念,在五四时期提出个性解放的观念,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权利,从此得到了确认。但在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却不断发生用抽象的群体价值、利益否认个体价值、利益的观念和行为的偏差。比如,〃为人民服务〃,至今也是我们的基本治国理念,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对它的理解,在一些人那里,〃人民〃成了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就出现了〃我是为人民服务,又不是为你服务〃这样的误解。问题更在于这样的抽象的〃为人民服务〃,就很可能变成为自称〃人民代表公仆〃的官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