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仪态万方尽显风采
演讲者在与听众见面之前,一定要认真地修饰一下自己的“形象”,这是十分必要的。
怎样才能给听众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呢?
主要表现在仪表和礼仪两个方面。仪表的概念是比较宽的,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服装和面容的修饰。
服装是文明的象征。穿着讲究是文明的表现,也是对听众的尊重。同时,服装又是一种信息,可以表达出演讲者的身份、情绪和风格。更主要的是,演讲者的服装与演讲内容构成一体,成为演讲者气质、风格的外在表现。
演讲者服装的标准,并非要求人人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更主要的是讲究着装的整洁、合身、朴素、大方;着装要讲究“适度”,给人以自然得体的印象,不可装饰过度,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要记住:演讲者登台前最好照一照镜子,或者请别人看一看,有什么不适宜的地方,并及时修正,以免贻笑大方。
面部是仪表的中心,和服装一样,也需要修饰一下。男士要刮刮胡子,梳梳头,不然胡子拉碴,头发蓬乱,很不雅观;女士可薄施淡妆,给人以精神焕发、整洁一新的感觉。这些都是必要的。
总之,演讲者应以堂堂的仪表、潇洒的风度、俊美的容颜,给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是演讲者有修养的表现。
礼仪表达了演讲者的精神状态,它将给听众留下最初的印象。是诚挚还是虚伪,是谦虚还是傲慢,听众都会从中做出初步的判断,因此,不可忽视。
我在这方面是非常重视的,每次出去讲课或者主持各种活动,我都会事先将当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而且搭配得当。我个人比较偏重红、黑、白三种颜色,但是,把这三种颜色搭配好,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每次都要花费一点时间,仔细琢磨,这件衬衫应该配哪件外套?那条裤子应该搭配哪双鞋?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更是对别人的尊重。
如果一出场就给人一种邋遢的感觉,那么,就会让听众从一开始就很反感你,并且会影响到讲课的效果。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不论主持还是讲课,都是从你站到讲台上的那一刻开始的。不等你开口,台下的听众首先在心里就会对你的形象先打一个分。如果你的形象很好,那么,他就会很信任你,对你的讲话也感兴趣;如果你是一个邋遢的人,那么,他就会持怀疑的态度,认为你没有能力,也就不会认真地听你所讲的内容。
因此,在上台之前,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形象打理好,同时,注意在台上的礼仪,做到得体、到位。
下面,我们就按一般的规律,一一加以介绍:
①进入会场的时候,应该雍容大方、态度谦和,不要东张西望、躲躲闪闪、忸怩作态,或者装腔作势、高傲轻慢。
②就座前,态度要尊敬、诚恳,落座时不要过多推让。坐在位子上,更不要左顾右盼、夸夸其谈,要稳坐静思。
③当主持人介绍到自己的时候,要起身微笑示意,不要忸怩畏缩、得意忘形。
④轮到自己上台时,要向主持人点头或握手、拥抱致谢。
⑤站定后,向听众敬礼,做一次快速的眼神交流;然后,开始演讲。站在舞台中央或讲台前,目光要适时扫视全场,不能只盯着一部分或者一个听众,更不可低头或看天花板等。
⑥演讲结束,要向听众敬礼、致谢,向主持人致谢。
⑦离开会场时,要回应听众的鼓掌,举手或挥手致意,表示答谢。
对礼仪的训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人素质成长的过程。虽然,我们这里只给大家安排5天的时间,但并不是说经过这5天的练习,就能使你在正式的讲话或者演讲中,完全掌握这些礼仪常识,还需要你在以后的日子和实际生活中不断实践。所以,在此我也不再做其他要求。
第 三 章 名师指路——口才训练五步走
知识是基础,是能源;口才是形式,是工具。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奇观壮景,千姿百态;书籍指引我们巧渡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与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记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
信心和胆量是可以通过锻炼培养的。只要你在心中坚信自己“一定行”,那么,就没有不可能战胜的恐惧。坚定信心是将话讲好的发动机,有了这个发动机,一切问题都不难。
讲好普通话,能够打破口语交流中的障碍,是口才训练的基础。
口才训练本质上属于“终身学习”的内容,生命不终止,提高无尽头。
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记忆是口才营养品的仓库,可以随时调用。记忆是创意口才的营养师,口才缺乏营养时,它会源源不断地供给,让你嘴强口壮不缺“钙”。
随机应变,巧妙化解尴尬,为每一次即兴表演做好准备。
一、第一步——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
要让自己的讲话一鸣惊人,就要有一副好口才,而好口才要用语言来体现。那么,语言的内容和内涵就是一鸣惊人的基础。
如何能够引经据典?
怎样才能妙语生花?
这需要平时对各种知识的积累。
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在讲话的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一杯水和一桶水
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阿马格?洛柏里,在听完瓦西利耶维奇一篇出色的演讲后,惊叹道:“我不明白,我简直感到极为惊讶。我整天没有离开您一步。您做这篇报告之前并没有做过任何准备啊?!”瓦西利耶维奇十分严肃地回答说:“我一生都在为这篇报告做准备。”这完全是实话。
尤其是即兴讲话,看起来是临场发挥,实际上,讲话的人之所以能够临场即兴发挥,靠的是平时的知识积累。而即兴讲话,往往是检验一个人知识程度和素质涵养的标尺。
知识积累如同渊潭之积水,蓄之愈深,则流之愈长。没有深厚的积累和素养,没有长期的实践和磨砺,就不可能发挥出高水平的讲话。
高水平的讲话,也是文化的展示,美的底蕴的显现。这是讲话者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而不是一时匆忙拼凑所能达到的。只有充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底蕴的演讲,给予听众的才能是艺术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有位作家说过:“你要给人家一杯水,自己最好有一桶水。千万不要把仅有的一杯水,当作一桶水迎着太阳洒去,看上去金光闪烁,实际上水过地皮湿,很快就被蒸发掉了。”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即使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会在不断丰富和更新的知识海洋中感到自己学识的贫乏。
知识是个无穷的世界,我们的大脑就是知识的蓄水池和存储器。如果我们的大脑“蓄水”和“存储”不够的话,我们的讲话就如无源之水。
口才是知识的留声机和播放器,如果我们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留声机”和“播放器”也就成了一个空壳,不能够源源不断地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语言、开发我们的思路,增强我们讲话的丰富性、科学性、逻辑性、思辨性。
例如:当你要阐释一个问题或一个观点时,如果你的知识论据不够,不能够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运用借题发挥、打比方等有效的方法,你的话题或讲话很难得到听众的认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而这些是要靠丰富的积累和储备才能达到的。
因此说:知识是基础,是能源;口才是形式,是工具。
就像一个人劳动,有体力,没工具,有劲儿使不上;有体力,工具差,事倍功半。但是,如果没体力,再好的工具也没有用,因为,他连使用工具的力气都没有,等于白费。
所以说,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体力与工具的完美统一,也就是知识与口才的协调一致。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好书,是前人的知识概括,是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记录。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扩大知识面,才能讲起话来思路泉涌,滔滔不绝。
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奇观壮景,千姿百态;书籍指引我们巧渡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与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记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所有我认识的伟大的领导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共同的特征”,绝非偶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