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抄底-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国内一些资金链顺畅的企业,低谷时期恰好是“囤”人的好时机。经济低迷时“囤”人的优势不容忽视: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萎缩,大量企业员工被裁,导致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均衡,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企业可以更低的工资招纳人才,建立人才储备,从而为未来经济复苏后人才的膨胀性需求做好准备。杭州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一提及华尔街招聘就眉飞色舞,“例如,他们从前的年薪是40万美元。如果要让他们来中国,开出的年薪至少要50万美元以上。而现在,我们同样开40万美元,甚至更低,他们也愿意来。现在,很多受金融海啸影响较小的亚洲金融机构,都会去华尔街招揽专业人才。从华尔街招来的‘下岗工人’,手头多少都会有一些老客户,亚洲公司招入他们,等于在北美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等到行业元气恢复时,肯定能从中受益。”
  抄底人才逐渐成为潮流,很多企业都跃跃欲试,借机囤积人才。然而,虽然人才比比皆是,但也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千万不要对海外人才尤其是华尔街人才盲目崇拜,否则这种低风险的抄底游戏也很可能会玩出火来。
  在失业的金融型人才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层次较低的技术人员。长期在华尔街投机文化的熏陶中,他们也沾染了不少恶习——擅长投机,不善投资;喜欢炒作,不愿劳作。
  例如,目前在华尔街,衍生产品已经基本没有交易,在很多金融机构,与衍生品相关的整个部门都被削减掉了。尽管对这部分人来说,生存已经不是问题,但仍面临着重新就业的问题。而在中国,由于金融市场尚不够健全,金融产品仍然相对单一,这种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让这部分人发挥作用仍然是未知数。“做模型的高手不见得善于管理,但中国目前交易手段控制严格,期权、期货、货币衍生产品市场都谈不上,模型高手也不见得有用武之地。”李宏表示,中资金融机构到华尔街招人必须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在招聘此类人才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免看走了眼,给公司招个花架子回来。
  而且,由于经济环境不同,华尔街人才在中国市场也会遭遇水土不服。就金融市场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金融产品单一,很多在华尔街遍地开花的金融衍生品,可能在中国市场并不被看好。从华尔街过来的人才,即使艺再高,胆再大,也无用武之地。
  如果公司较小,也未必能容得下“人才的大佛”,往往会出现“火车头拉马车”的不配套现象。另外,囤积人才时,也要考虑该人才的文化认同、价值观等是否符合企业的文化需求,能否与企业的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如果抄底的人才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很有可能会把整个企业搅得鸡飞狗跳,那就得不偿失了。
  可见,抄底人才也要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
  抄底人才只是过程,使招纳的人才为己所用,为公司发展助一臂之力才是最终目的。再好的人才,也需要保养和增加润滑油,从员工角度考虑,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员工生活,才会留住员工的心。
  加强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不要把员工当成没有感情的机器,聆听他们的声音甚至比听某些经济学家的长篇大论更有现实意义。多听听来自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就等于拴住了他们的脚。通过沟通,关注他们的直接与非直接需求,如交朋友、家庭、孩子等。
  只有每一条小溪都潺潺前进,江河才有滚滚东逝水的磅礴气势;只有提高员工的能力、提升员工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才能提高,企业的发展才能实现。激烈的竞争让整个社会进入了“终生学习”时代,唯有不断进步,才能不被淘汰。而企业的“终生学习”,则要依靠对员工的不断培训来实现。企业抄来的人才,既不是万能人才,更不是百科全书,也需要源源不断的“程序更新”。
  世界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道理,企业从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途径。所以,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其实很多时候,给员工一个机会,也就是给了企业一个机会。只不过这样的机会,需要企业做出投入,即使是抄底得来的人才,你也要学会做伯乐,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千里马的优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能源企业:以收购拿下定价权(1)
965%,这是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与宝钢的谈判杰作。
  在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看来,中国企业从澳大利亚购买铁矿石的海运成本要远远低于从巴西购买铁矿石的海运成本,因此他们要求了天价涨幅——965%。作为中国钢铁业的代表,宝钢无奈地接受了澳大利亚的苛刻要求,曾一度被媒体戴上“宝钢五连败”、“丧权辱国”、“借机整合国内钢铁企业”等不光彩的帽子。澳大利亚铁矿石企业之所以这么强势,在于他们认定中国钢铁企业将不得不接受他们提出的违背商业规则的涨价要求。一旦不欢而散,中国钢铁企业将无法满足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对钢材的巨大市场需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被对手抓住软肋,宝钢只得哑巴吃黄连。天价背后,不知又有多少企业要叫苦连天了,以致有人对此还忧心忡忡。
  国外铁矿石价格提价我行我素,中国钢铁企业却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这是中国能源企业遭遇“话语权”瓶颈的一个缩影。
  能源具有稀缺性,当全球经济都在快车道上奔跑时,能源被大量消耗,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无论是能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市场规律的供需均衡,还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能源的价格不容置疑都会一路攀升。
  开采权在国外企业手中,而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却有增无减。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仍然对外国企业的定价权束手无策。今天,当我们还在为“965%”这个数字大叹无奈时,明天又有人提出“100%”、“200%”甚至更高,那时我们同样束手无策。
  然而,经济危机却为中国企业送来了打破“话语权”瓶颈的机会。金融海啸抑制了全球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导致资源性产品价格下跌,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一蹶不振,资源性产品在股市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因而,在有利可图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可以考虑抄资源的底,把部分生产能力归为己有,这会大大降低“受制于人”的几率。次贷危机以来,中国能源企业的出海路线图上有了不少抄底的标记。
  2007年6月,中国铝业公司以每股66加元,总额约为8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加拿大秘鲁铜业公司91%的股份。作为一家加拿大公司,秘鲁铜业公司在秘鲁拥有特罗莫克(Toromocho)铜矿的开发选择权,该铜矿拥有铜资源量约1200万吨,为我国国内铜资源总量的19%,中国铝业公司受益匪浅。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再次出手,以1405亿美元巨资获得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12%的股份,获得了全球第三大多元化矿产资源公司的部分控制权。
  2007年8月,中国沙钢集团购入英国Stemcor公司旗下的澳大利亚亚萨维奇河铁矿90%的股份,该处可采铁矿石总储量约为283亿吨,其开采年限将从2009年延伸至2023年,每年可以为沙钢供应铁矿石200万吨。
  2008年11月,中国最大的煤业公司神华能源表示,公司已经出资2999亿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亚全资子公司神华沃特马克煤矿有限公司的煤炭开采执照。从2008年7月中旬到2008年11月,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缩水30%,而澳煤价格也跌到半山腰,于是神化能源适时实施低价并购海外资源的战略。在众多企业节衣缩食过日子的不景气时代,神化能源账面上600多亿的现金为其逐鹿澳洲增加了不少胜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能源企业:以收购拿下定价权(2)
2008年12月9日,澳洲锌矿商Perilya发表声明称,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将通过注资201亿元,认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Perilya Limited定向增发的197亿股。一旦认购,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将持有Perilya Limited已发行的可流通普通股总股份的501%。
  2008年12月,武钢以南澳CXM公司报价的一折——975万澳元,收购南澳CXM公司增发的15%股权,成为南澳CXM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除了这低价“捞”来的股权,武钢还计划投资18亿澳元(约合127亿美元)与南澳CXM公司合资组建合资公司,共同开采11个矿区20亿吨的矿石资源,初期以5亿吨计价,武钢以每吨018澳元价格获50%权益,这仅为原先开价的25折。
  2009年1月,中国钢铁巨头首钢集团旗下子公司首长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宣称,以每股26澳元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石生产商MountGibson公司197%的股份。MountGibson公司年产铁矿石300万吨,中国钢铁在争夺定价权上又前进了一步。
  ……
  自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并购遍地开花,尤其是澳大利亚的能源企业更是众多企业争夺的价值洼地。
  “我与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当然,经济危机也不会厚此薄彼,与全球能源共冷暖,中国能源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萎缩、股价下跌的困境,很多企业在“降,企业苦”的泥沼中挣扎。减产、降薪、裁员等成为它们齐刷刷的“避寒”动作。2008年9月29日,河北钢铁、首钢、山东钢铁、安阳钢铁四大钢厂宣布10月减产20%;鞍钢从11月份开始降薪;11月以来,日照钢铁50岁以上员工全部被裁。
  可见,不但澳大利益的能源企业在过苦日子,中国的能源企业也面临着生死挑战。但这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也为能源企业播下了千载难逢的并购种子,一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如果单个企业海外并购可能会遭遇抛锚,那么就抱团并购。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绑成捆,就很难再折断。如果几个、几十个、上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企业捆在一起,原本细弱的资金链就会变得坚不可摧。一个由多个企业组成的“并购巨无霸”,必然能在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也避免了单个企业倾囊而出的资金链紧张之苦。
  东欧斯拉夫人有句谚语:“用脚走不通的路,用头可以走得通。”中国的能源企业在立志做并购的同时,还要通晓并购之道,大家可以抱团向海外进军,这会在中国企业的并购史册上写下别样的精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抄底”并非没风险(1)
经济危机如同神奇的魔法棒,把我们的种种瓶颈——价格瓶颈、技术瓶颈、渠道瓶颈、人才瓶颈等一一打碎。中国企业在经济危机营造的抄底氛围中,与世界上其他可以独善其身者一起吹响了抄底的号角。但是,自从中国本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以来,经典的海外抄底和并购案多固守“蛇吞象”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迅速提升规模和国际知名度,但也会因单一的利益捆绑而折戟。所以,抄底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馅饼遍地的资本游戏。抄底也有风险,如果没有做好功课就下水,游起来就会很困难,甚至有呛水而亡的可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