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18K金的百达翡丽老爷表为荣尤其是复杂性能和方形者。向来百达翡丽每款的古董表产量不多,与用机器大量制造者迥异,故每块表都相当于一件艺术珍品。
江诗丹顿表是历史最悠久的名表。华彻朗在1819年和一名商人江诗丹顿合作。后者要求“极高品质、有限数量”以及在技术上不断做研究。所以这个牌子的古董表比较罕有并且机件级数高,因而受到爱表人士的极力追捧。
积家表,1833年设厂,以微型机件著称,机件质量甚高。1926年的长方形腕表和1929年的最细机件腕表,都掀起追捧热潮。1953年出产第一只完全自动的腕表。1953年以前的积家腕表,只要是完美者皆值得收藏。
劳力士表在香港和东南亚各地都大行其道,在世界各地也享有盛名。劳力士表是长盛不衰的表,其历史上防水表、自动表、日历表、金表不断创新推出,其各种类别的产品都成为人们搜集的对象。劳力士表厂的创办人威斯道夫在1905年与英国商人戴维斯合作。他很注重表本身的完美和宣传推广,1919年转移到日内瓦设厂。1926年,威氏发明了防水的蚝式表,坚固实用。表把利用螺纹拧入表壳,能够防湿防尘。一年后,美雪狄丝戴着这种表横渡英伦海峡,创下世界纪录,使这款防水表大为流行。1931年,劳力士首创了“永动”转子型腕表,是当时自动表中最可靠者,它利用手腕的轻微动作,就可以使转子无声无息地转动。而初期产品便有“泡泡背”出现,深得现今收藏者的青睐。自此之后,劳力士因为其准确性赢得过无数次大奖,也创下一些世界纪录。例如,积·彼卡德戴着劳力士表潜到深海探险,不但丝毫无损,而且准确非凡。
自从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全钢表带就成为劳力士的特有标志之一。1945年,劳力士推出世界上第一只用“小窗”自动显示日期的腕表,并有放大镜,可以放大日期两倍半。1956年,又在表面增设第二个“小窗”,自动显示星期。其“日月星”腕表自此风行各地。尤其是有小三针者,更成为现代收藏家的宠儿。劳力士的古董表把结实和珍贵、粗豪和优雅等优点结合起来。据说,现在劳力士厂每年制造金表要耗用10吨重的黄金呢!
卡地亚表,以巴黎钟表界“天之骄子”卡地亚命名。这个名字不但代表珠宝和名表,同时代表特别的品味。卡地亚从一个学徒一跃而为巴黎钟表界的“天之骄子”,其创设的表款式特别、线条优雅。有人说它像凤凰一样,“永不灭亡”。
让心灵彻底放松的大自然之旅
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悠然的心境,然后再到野外深山、清涧溪流、崖头丛林中去探险游乐,摆脱尘世的喧嚣,做一次心灵彻底放松的大自然之旅,是每一个现代人士所向往的浪漫生活。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隐逸诗人陶渊明心中虚构的美丽梦境——一个与世隔绝的神秘桃花源。在今日避世的乐园或许难寻,但这样美不胜收的美景在野外活动的过程中却常可领略。野外风光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河流两岸树木郁郁葱葱,峭壁飞瀑洋溢着原始的芬芳气息,山谷中的宁静和凉爽感更是至高享受。一路上因攀爬而产生的疲累,都能借嬉水而一扫而空,选择一处平坦的溪床,观察游于水里的鱼虾和路边盛开的野花。真是人生至此,此乐何极?
夏日里于深山密林、峡谷清溪之中寻幽访胜,乘渡探瀑,这便是魅力无穷的溯溪运动。所谓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穷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在溯溪过程中,溯行者须借助一定的装备、具备一定的技术,去克服诸如急流险滩、深潭飞瀑等许多艰难险阻,充满了挑战性。在峡谷溪流中,到处是意想不到的美景,与朋友们享受远离尘嚣的宁静美丽,那份心情该如何描述?
A 准备工作
沿着溪谷,逆溯到溪的源头,其行程不受时间限制,路程长短不定。踩着清流碎石,缓步走入清幽宁静的溪谷中。溯溪乐趣虽多,却也不乏危险之处。尤其溪流地貌、河道常改变,此外恶劣天气可能影响溯溪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溯溪前一定要有周密而万全的准备,并运用不同的技术和装备,才能圆满达到目标。
从溪流的选择、队伍的组成、溯溪季节的考虑、资料的搜集、路线的决定、交通问题的解决、溯溪装备的整理、食品与药品的采购与准备和溯行人员职务分配等工作,对于一个筹划者或参与者来说不可不提前准备妥当。
a。 选择目标
要选择溪流的目标,依溯行目的选择郊山、中级山或高山溪流。溯溪活动之前都要做好行前准备计划,前进路线与临时撤退方案都要让每个队员了解。溪谷地形的特色与天气的变化等情况,都要认真研究清楚。
以高度和行程来给溪谷分类,一是初级溪谷,长度在1000米以下,1天或1天半可以往返,流程起伏不大,适合新手的信心建立与兴趣培养;二是中级溪谷,长度在1000至2000米,2天至3天行程,具有相当数量的瀑布、深潭、峡谷地形,颇具难度而且需要露营。中级溪谷可以进一步让新手了解溯溪的实质意义;三是高级溪谷,长度在2000米以上,需要4天至5天以上行程,有高大瀑布、深潭、峡谷地形,具有较大难度而且需要露营,特别需要技术熟练和体能良好者才可尝试。
b。 搜集资料
参加溯溪活动之前,应阅读有关溯溪技术的书籍,学习各项攀登技术。由等高线图可判断溪谷地形,选择行进路线,紧急撤退路线以及临近登山路径、宿营、交通等资料,以备回程使用。
c。 决定路线
预先确定溯行路线、下山路线、预备路线紧急撤退或替代用。并确定紧急联络措施,将紧急撤退方案及联络方式等详细资料备份留给参与人员。遇困难地形时,谨慎选择可行路线前进,可借助地图、指北针与高度计来断定。
d。 熟记地图
在野外活动,一定不要忘记带地图和指北针。没有地图,就无法顺利前进。山名、高度以及现在位置、路线状况、行程时间、休息地的位置等各种情报,无不来自于地图。没有指北针就难以辨明方向,所以应该确实收藏好这些随身携带的宝贝。
除了地图之外,仍应携带旅游指南等资料,便于紧急时不至于束手无策。有经验的溯溪者均主张不可一手持旅游指南、一边行进。在计划阶段就应该进行路线研讨,把预定路线的沿途状况牢记脑中,并将有关重点均如实记载于笔记本上。做到即使不看旅游指南,对有关地形、地貌亦了如指掌。
e。 队伍的组成
溯溪活动一定要组队结伴,切忌单独进入溪谷中。不论是新手或是老手,均不宜单独冒险溯行。队员里有资深经验者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原则上新手不宜超过全队1/3。一般溯溪探险以5到7人为宜,稍具难度的溪流可至10人。若为郊山、大众化溪谷可多至20人左右,若人数过多,不但溯行时间会拖延,照顾不易反而不便。并需依队员专长进行职务分配:如绘图、泳渡、攀岩和记录等。
f。 注意安全
要避免在水急或水深处取水、饮水。尤其应小心水边石块上的青苔,避免不慎踩踏在青苔上,滑落水中而发生溺水事故。发生意外事件时不可慌乱,一定要视情况的轻重缓急,决定继续前进或撤退中止活动,从而将伤害减低至最小的程度。绝对不可以摸黑赶路,因为溪谷中高低不平,极容易失足受伤。
g。 了解天气
天气转坏时,一定要及早考虑所去溪流及上游地区的天气情况,尤其是南方山区及多雨地区。因为有些时候在上游下一点雨就可能导致山洪暴发,而山洪暴发是溯溪者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当天气不好或下大雨时,应当绕开需涉水过河的路线。若发现河水上涨,不可冒险强行涉过。
h。 谨防雷电
雷雨时谨防电击,记住要远离大树和水边,尤其不可站在水中。金属物品,如刀等不要带在身上。不要站在开阔地,使自己成为最高点。停止钓鱼,收起钓竿,来不及时则放在一边。无线电或收音机等物品,暂时关闭电源并离身。
B 跋山涉水
溯溪是一项休闲活动,但也可能是一项冒险的活动,因为溪谷的地形崎岖不平,激流、深潭和瀑布不断映入眼帘。河流是溯溪运动时常遇到的障碍,有的河流缓缓而过,清澈见底;有的河流则是水流湍急,险象环生。有句古话:人不可能两次渡过同一条河流。当然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有一番道理的,但从自然角度来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条河流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天气变化,连日下暴雨河水就上涨,溯溪者又怎能仅凭经验就贸然行事呢?何况你要面临的不是同一条河流,而是许多新的、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因此,溯溪者时刻要记住:对大自然要保持一份敬畏之情,以一个“自然之子”的心态去了解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爱护大自然,而不是破坏大自然、污染大自然和征服大自然,这样你才会充分享受到大自然带给你的快乐、惬意和满足。
溯溪过程中,由于地形、地势等原因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渡河。面对河流,你该如何涉水渡河呢?
你要先对河流进行一番“侦察”,做到心中有数。先要了解河道的深浅、流速以及河底的结构。仔细观察之后再确定渡河的地点和方法。
涉水渡河要选择河水较浅、水流平缓、无暗礁、暗流和漩涡的地点。如果水深过腰、水流速度超过每秒钟4米的急流时,不要无保护地涉水过河。涉水过河时,如果河底是淤泥底,应脱去鞋袜,赤足过河。
山区河流通常水流湍急,水温较低,河床也坎坷不平,涉渡时要有适当的保护。可以手持一竹竿、帐篷杆、树枝等支撑在水的上游方向。或在河两岸石块或树木上拉架一条绳索,涉渡者手抓绳索或将安全带通过绳套和铁锁挂在绳索上过河。遇有较大的河流,不要轻易涉渡,可就地取材制作漂渡工具,如竹筏、木排或简易救生衣等。
溯溪可以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到上游,直至顶峰。或者选择一段溪流溯行,行露营垂钓之乐,赏飞瀑峭壁之巍峨,享幽谷密林之恬静。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集山水与一体的溯溪活动,能够体会多少仁与智的深远内涵!
如果有朝一日当你置身于崇山峻岭之巅,整日穿梭于广阔的森林里,而食水用尽口渴难耐时,你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去获得所需水分?只要你对植物有深切认识,并掌握一些野外生存技巧,是不难克服难关的。
生命离不开水,野外活动更离不开水。找到水源喝到水对于野外活动者来说是头等大事。请记住,所有生物都依赖于水,所有的生物也都含有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平均能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也活不了。
A 维持体液平衡
野外活动者首先要学会的是减少水分的流失。如果不掌握这一点,就会无谓的浪费大量水分,从而增加野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