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惧怕他,“论竞争力,它绝对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也不把窃取商业机密的公司当对手。比亚迪在模具等众多产业领域中,连我们的1/10都不到,如果我输了,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指着背后的落地窗)。” 对此,王传福却回击说:“富士康对比亚迪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纯属无中生有。是竞争对手太恐怖我们的增长所产生的行为,我非常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 随着比亚迪在手机代工领域的快速发展,比亚迪传出要在2007年分拆上市的消息。上市无疑将加快比亚迪在电子领域的发展。在这个节骨眼上,郭台铭再次发难比亚迪。 比亚迪上市的关键时刻,富士康再次以盗取商业机密为由,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比亚迪。起诉书中提到:因为比亚迪建立了一个与富士康极度相似的手机生产流程,令公司损失了价值亿的合同。并且,富士康相关人士表示,从2003年开始,富士康有400多名员工陆续跳槽到比亚迪,其中包括富士康花费几十万元派往欧洲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比亚迪甚至为此成立了挖角办公室,以各种方法利诱富士康员工跳槽到比亚迪工作。富士康人员还举例说,每次比亚迪在手机业务中的爆发式增长,都与富士康大量员工跳槽的时间相吻合。 郭台铭的“出击”,确实打乱了比亚迪电子分拆上市的步伐。用王传福的话就是“企业就是这样嘛,在你要上市的时候,出来给你捣点乱”。按计划,比亚迪电子会在2007年7月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当比亚迪电子终于在2007年12月20日在香港上市时,因为受官司所累,开盘价仅为港元,未能守住港元的发行价。但是,这并没有妨碍王传福想继续在电子产品代工领域延伸的战略布局。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比亚迪电子的日子也并不好过,2008年全年虽然取得了48%的营收增长,达亿元,然而其净利润却下滑了30%,仅为亿元。而且,随着山寨机的泛滥,手机的利润越来越低,手机制造商的生存越来越艰难。 在这样的前提下,王传福又该怎样保持比亚迪电子的业绩? 据传闻,为了突围,比亚迪电子的相关团队已经开始了对“上网本”的研发。显然,比亚迪进入“上网本”领域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王传福必然要带领比亚迪进入PC代工领域,甚至布局整个3C市场。就像批评所说的,厂房、生产设备的扩张,必须要更多的订单来填补,“进军PC和3C产品代工是在所难免的,从工业流程、供应链管理而言,电子产品都有共通之处。” 显然,比亚迪布局3C的战略是郭台铭所深恶痛绝的,因为它会在电脑代工、其他电子产品代工领域继续吞噬富士康的市场。但是,比亚迪这样的发展潜力以及深远的战略布局,也许恰恰是投资人所看中的。
10亿骑自行车的老百姓都是潜在市场
在短短的几个月后,王传福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汽车制造专家。在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汽车不应该是这个价钱。”言外之意,比亚迪的竞争优势仍然在成本,这是比亚迪能够在汽车领域制胜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比亚迪以电池制造领域为突破口,进入到整个手机代工市场是“水到渠成”的话,2003年,比亚迪宣布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时,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雷,把很多人都震住了。 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后,就不断传出小道消息说要进入汽车市场。尽管只是传闻,但还是引起了很多基金经理的紧张。他们纷纷打电话给王传福,以证实消息的确切性。 而王传福总是以沉默相对,同时,比亚迪内部员工的口风也很严实。 得不到答案的基金经理们自然更紧张,不管比亚迪要进入汽车行业的消息是否准确,他们都明确对王传福表态说,如果王传福要进入汽车行业,他们就会抛售比亚迪的股票。因为在他们看来,毫无汽车制造经验的比亚迪要进入汽车产业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比亚迪要进入汽车领域的传闻并不是空穴来风。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出资亿元收购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权,比亚迪通过控股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行业。比亚迪也成为了继吉利之后第二家民营轿车企业。 在收购秦川汽车协议签订之前,很多基金经理都给王传福打电话,劝说他放弃收购行为,甚至有基金经理不耐烦地威胁王传福说:“你如果要收购,我们就要抛售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基金经理们之所以反对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是因为他们根据当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状分析认为,汽车行业已经发展成熟,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年增长幅度最多只有5%。从一个增长速度高达80%的行业,转型到一个增长速度只有5%的行业,这样胜出的几率很小。他们都认为王传福这样做是在赌博。 而且,基金经理们认为,即便比亚迪想进入汽车市场,也不必冒险收购秦川汽车。因为从各项分析指标来看,收购秦川汽车的风险很大。 秦川汽车在2002年的利润只有万元。也就是说,比亚迪凭借亿元只能得到56万元的收入,收购市盈率482倍,大大超过常规收购底线。并且,这家企业还拥有沉重负担,包括700名职工,亿元债务,以及4000多万元的贷款担保。同时,有消息证实,2002年上半年,汽车疯子吉利李书福曾想进入秦川,但是因为重组成本过大而选择放弃。 基于以上分析,基金经理们都不看好比亚迪在收购秦川汽车后的发展。 比亚迪内部的高管也同基金经理们一样,激烈反对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事实上,整个比亚迪创业团队中,只有锂电池生产设备的主要研发设计人毛德和支持王传福,其他人都持反对意见。 一位高管回忆说:“我觉得风险很大。当时我们在电池领域已经可以单挑任何一家日本企业,并能与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世界级的企业平起平坐做生意,我们已经很满足了。进入汽车这样一个全新的行业,前面有欧美、日韩那么多强大的对手,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直到收购秦川汽车前的最后一刻,我们都劝王总放弃。” 当别人看到汽车行业满是困难的时候,王传福再次看到了机会。他说:“中国的汽车市场还很大,尚未达到普及的状态。摩托车很不安全,而10亿骑自行车的老百姓都是潜在的市场。汽车与电池同属制造领域,作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电池生产商,比亚迪有足够的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加上民营企业的机制,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 同时,在决定收购之前,一点也不懂汽车技术的王传福跑遍了全国,买了几箱子关于汽车制造的书。只要有时间,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上班的路上,他都会看关于汽车的书。 在短短的几个月后,王传福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汽车制造专家。在经过大量研究和调查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汽车不应该是这个价钱。”言外之意,比亚迪的竞争优势仍然在成本,这是比亚迪能够在汽车领域制胜的关键因素。他对此曾分析说:“在电池领域比亚迪仅有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索尼、三洋,汽车有400%的成本优势,我们没有理由打不倒国外企业。” 显然,王传福对汽车市场志在必得。 经过这样的分析后,固执的王传福带领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的方式进入汽车行业。其实,王传福收购秦川汽车的念头也是来自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上海与朋友见面的时候,朋友无意中提到了秦川汽车正在寻求买家。 王传福一听,当即觉察到这是比亚迪的一次机会。当时,王传福只想给比亚迪找一个玩家少一点的、门槛高一点的行业进入。“想来想去,只有汽车,现在是进入的最佳时机。” 王传福开始和秦川汽车的相关负责人接洽,仅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双方签署了收购协议。秦川汽车是国家批准的西北地区唯一一家轿车生产企业,创建于1985年。在早年的转型中,因为得到了来自日本铃木的汽车制造技术,其生产的秦川奥拓曾风靡一时。 此后,秦川汽车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汽车品牌“福莱尔”,并声称它是“中国最便宜的轿车”。但是,因为出身老牌军工企业,企业负担重,缺少资金等难题,企业发展并不顺利,一直在谋求与他人合作。 王传福之所以舍得用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看中秦川汽车拥有轿车目录,没有这个就不能生产轿车。而且,秦川汽车拥有的汽车生产工艺,也是王传福所看中的。 当王传福“凶猛”地将比亚迪带入一片“陌生之地”时,他近乎赌博的做法并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比亚迪正式宣布收购秦川汽车后,当年比亚迪的股票就下挫了四块多,跌幅超过21%。 到了1月24日,比亚迪股票进一步恶化,甚至有基金机构联合起来对比亚迪股票“洗仓”,股票价格从18港元跌到港元。比亚迪公司市值瞬间蒸发近27亿港元。 面对股市的大跌,王传福在第一时间内召开了应急会议。当时,会议的氛围十分紧张,比亚迪似乎到了创业以来最危难的时刻,王传福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一位比亚迪高管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曾感慨地说:“虽然公司进军轿车业的决心并未动摇,但是看得出王总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换成是我恐怕早就崩溃了。” 王传福却顶住了压力,他对股东们承诺,比亚迪的业绩会在收购秦川汽车后提升,“我想干这件事是坚定不移的,而且我相信一定可以做成,此举对于比亚迪企业价值的提高,也是必然的。”而且,王传福强调,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是为未来几年比亚迪的盈利做准备。 实际上在未来三年,比亚迪靠电池业务,仍然可以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但是,比亚迪要考虑的是怎么保证未来十年的增长,因此现在必须寻找到高盈利的行业。就像他所说的:“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主要是为三年以后的比亚迪寻找一个迅速成长的平台。” 而这个高盈利的行业,就是电动汽车市场,王传福毫不迟疑地说:“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将决定我们的未来。” 就是在这样的质疑与否定声中,比亚迪开启了它的汽车制造时代。 开始的时候,王传福和比亚迪的工程师们缺少汽车制造的实战经验,他们就从拆装进口轿车开始。最初,王传福从全世界购买了几十辆进口轿车,让员工拆解学习。一开始,员工对刚刚买来的价值百万的轿车下不了手,经常围成一圈,盯上半天。 一次,他们要拆解一辆奔驰轿车,同样不敢下手,这时,一位个子不高、微微发福,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拿起车钥匙,在车身上划了一道说“这样你们可以动手了”。这个划车的人就是王传福。 通过拆解其他品牌的轿车,比亚迪很快掌握了汽车的制造工艺。在收购秦川汽车一年后,比亚迪就研发出了一台自主品牌的汽车,在上市之前的内部代号为316。 2004年,316样车生产出来了。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王传福自然很兴奋,迅速召集了全国的经销商在上海开起了比亚迪新车评审会。本来在开会之前,王传福对316很有信心,认为它的性能可以达到市场的要求。 可是,在评审会上,几乎所有经销商都不看好316的上市。他们否定316的原因,并不在于316在性能上存在多大问题,而是316的外观实在是太过难看,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