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小。家里非常贫困,大姐只好报考无须交学费还有饭钱的师范大学,二姐放弃大学梦进了护士学校。母亲忙着养家糊口,根本没空管我们读书,只盯着我们是否按时干完她从厂里带回来的加工手套的活,以便除了她的工资外还可以挣到一点钱来补贴家用。我从小在学习上非常自觉,学得很轻松,从来不用家人操心。除了一个姐姐年龄比我大3岁,哥哥姐姐们的年龄都比我大很多,根本不可能玩到一块儿,再加上我小时候极缺营养,非常瘦,脸上老是拖着鼻涕,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弟弟。在家里我几乎都是独处,自己看书、加工手套,独自玩。我喜欢读课外书就是小时候独处时养成的习惯。读者可能会担心,独处能力好,是否会不想社交了。以我童年经历来看,不可能。我正因为在家经常独处,一旦出去和小伙伴玩,我会玩得很疯,常常废寝忘食,需要母亲或哥哥姐姐扯着大嗓门儿叫我回去。人是社交动物,除非特别内向、没有自信或是不好意思,孩子都喜欢和同龄朋友玩。只要独处和社交能够平衡就行。
无论是独处还是社交,必须有某种自信,虽然这种自信当时我们可能并没意识到。我小时候虽然体质太差,体育运动不行,但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跳过级,初中当过文艺宣传队队长,还是班里出墙报和黑板报的主力,高中当数学课代表,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有一篇作文还被选进书里出版。老师的表扬和同学对我的羡慕,给了我一种自信。
我16岁去农村插队,一人独居一室,自己做饭洗衣,照料自己,在壮族乡村里度过了极其艰苦的3年。回城后,考上南开大学,远离家乡。大学毕业后,一人在外地工作。考回南开读研究生,毕业后又是一人在北京生活。这对提高我的独处能力很有帮助。到美国的头两年,既有文化休克,又是单身汉,我没觉得什么苦。因为这种洋插队的苦,比起我童年和在农村插队时吃的苦,实在算不了什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时,我在纽约州精神病院每周工作20小时,又是全职学生,压力大得头发直掉,我都独处得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虹※桥书※吧※BOOK。※
第36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2)
到美国之前,我发表过社会心理学的文章,编过教材,但从未写过文学作品。留学后,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失去了原来老同学、老朋友和亲人的社会网络,人变得相对独立,有更多的时间独处,这让我更关注自己内心和精神上的独立。好像在世上活了好多年经历了很多人生曲折后,出家入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但不是一个从小在寺庙里读经长大的和尚,而是一位品味了世界后的回归者,故事不再仅仅是故事,而是亮光和生生不息的源泉。1992年夏天,我还是博士生,独自一人跑到西欧游玩,自由自在。没人交谈时,我就和自己聊天:写在日记本上,还写了14首诗。正是那次旅行之后,我从此走上了业余写作的道路,因为其中一首诗发表成了我的文学处女作,受到鼓舞而一发不可收拾。正是独处和精神上的独立,为我展开想象的翅膀。我除了写诗,也写散文随笔,甚至写了长篇小说。我到美国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位,也不是进入金融界做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属:写作。如果没有独处,我不可能发表300多篇文学作品。因为写作,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这十几年来,独处的很多时间,都成了我写作的美好时光。经常有读者问我,你怎么会有空写作。说穿了,来自我独处的时候。只要是一个人,即使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我都可以写。这就是我以写作来“打发”独处的经验。我之所以给“打发”两字打上引号,是因为我不是被动无奈的,而是主动的,非常喜悦的。如果我们独处得好,又能善用零碎时间,我们能做的事一定会比别人多。大学生不妨早一点开始体会这一点,竞争力也会早一点开始提高。
哪里是心之所属的地方,哪里就是人的好去处。我们的家,在我们的心上。咱们中国人说四海为家,就是这个道理。不管在哪里,只要一个人心有所属,当他独处时,他内心也不会空虚无聊,就会有美丽的火花在寂静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我已习惯了给生命独处的机会。一个人去听音乐,看电影,读一些好书。我在曼哈顿上班,离现代艺术博物馆很近,有时下班独自一人去看画展或影展。在家我会静下来写作,真正享受独处。我妻子非常支持我这样做。这并不妨碍我们一家出去血拼,去旅游度假,也并不妨碍我和她两人外出浪漫一番,去欣赏艺术。只是有了孩子,我们不得不放弃很多我们夫妻俩喜爱做的事。我想说的是,成家后,人仍需要让生命独处来挖掘自己的潜能。我绝大部分的写作和博士资格考试,都是在婚后和在美国正式工作之后。成家立业,让人有了安定感,独处时更从容,知道不想独处或需要调节时,有自己的家做避风港。
有了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再加上成年后的自身体会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把独处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培养他; 让他学会自己玩,自己动脑筋。
年轻家长必须明白:除了和父母共玩,孩子需要一些独玩的时间。孩子需要一些时间自主自由地设计自己的游玩,规划自己的游玩,享受自己的游玩。孩子独玩,如同成人的独处时光。在这过程中,可轻松愉快地安排自己游玩的步调,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独玩时,小孩不需时时在意别人的眼光,而能体会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就如同成人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报、读书,不受到干扰,因为这是可以沉思的时刻。当孩子独玩时,他尽情且专注与玩物交谈、互动,与自己在一起。
当婴儿身心舒服时,他常能自己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玩弄着自己的手脚,尝试运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就是婴儿独玩的时刻。虽然大人无法确知婴儿在想些什么,但不难发现,孩子愉悦地享受着与自己玩。当婴儿学会爬,学会走,他的玩乐开始扩展到自身外的空间与物品,使尽所拥有的移动能力,摸弄他触及到的物品,专注探索着外物,直到他玩够了,他自主地移向下一个目标,继续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且熟悉自身以外的世界,发出愉快的叫声。可惜,父母在孩子长大懂事后,却忘记了孩子婴儿期这种独处的本事,什么都要管,反而扼杀了他独处能力的提升。一个人自主创新能力差,很可能与小时候父母什么都要管有关。
→虹→桥→书→吧→。
第37节:19 独处让我自主坚强(3)
独玩是培养孩子自主及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如同独处对成人的意义,在独玩时,孩子感受自己,重整自我。独玩时,他充分实现自己的想法,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尝试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实践,这对培养其自主创新及自信心很重要。这是孩子自我的真实展现,包含着他的情感与反应。相反,在与他人(尤其与成人)互动时,孩子的思绪与行为表现往往掺杂着他人的意见,较难完整随着自己的情感与思绪发挥。孩子的独玩,是其内心专注的时刻,如同成人专心做一件事。这种独处时的专注,是他未来成功的保证。
现在,中国孩子的生活被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填满,造成父母与孩子身心皆疲累。殊不知,这还会使得孩子失去独处时沉思内省的能力。过多外力的干涉,过度教导,会剥夺孩子自主判断的机会。虽然在父母管制下,孩子在人生道路可能提早起跑,然而,人生是一段长跑的历程,需要孩子在每一段路程中,冷静、清楚地判断自己的步伐,施展自主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很多是由孩子的独处开始的。
孩子独处时间的长短需视其个性而定。对于缺乏独处能力的儿童,可以由10分钟开始,待孩子能习惯10分钟独处后,再逐步延长时间。约定的独处时间内,若孩子对父母有互动要求,即使是简单要求“我想跟你说句话”,父母需要很坚定地提醒孩子:“这是独处时间,当规定时间一到,你再告诉我。”有些孩子可能会耍赖,只要仍在独处时间内,父母都应坚定地提醒他,并坚持不予理会。这对孩子学会独处很重要。
孩子独处独玩时,父母干涉介入应减到最低限度。除非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例如爬到窗台、把玩利刃等),否则父母宜静静地在一旁做自己的事。当孩子独玩时,父母不需要刻意赞美或提醒孩子。父母不着痕迹地在一旁欣赏或专注做自己的事,就是对儿童独玩最好的称许及示范。此外,在独玩之后,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分享各自在此段时间进行的事或活动,例如,告诉孩子“刚刚我读了这篇文章,我好喜欢”,或“你看,我把客厅打扫干净了,我好高兴!”也可以问问孩子:“你刚刚在玩什么?”聆听孩子的独处经验。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一旁细心观察孩子独玩的状况,当发现儿童不时张望父母时,父母则主动走过去,给他一个拥抱,不需言语,然后很自然地静静离开。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需要让他开始学习独处及尊重父母的独处。父母可与孩子对这段时间做一些约定与讨论。让孩子知道,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各自做自己的事,彼此都不能打扰,有困难也要尽量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会做家务的小孩到了职场和成家后也勤快,少抱怨。孩子13岁后必须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能做饭洗衣,父母不在时能管好家。到了13岁后,家长可有意外出,把孩子留在家中测试孩子的独处能力。孩子长大后,脱离了父母的照顾,再加上读书、工作种种因素,独处会愈来愈多。如果缺乏独处能力,即便成年了,很多人精神还是不能独立。强化个人生活的基本能力即社交能力和独处能力,对我们新生代太重要了。
※虹※桥※书※吧※BOOK。
第38节:20 每周独处一次
20 每周独处一次
提高独处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每周独处一次。通过独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了解自身的创造性或艺术性。这是生命中的特殊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开放自己的想象力和激起独特的兴趣。无论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有创造力或体育、艺术才能都没有关系。每周进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高我们的独处能力。
每周有一天抽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做那些一直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或从前喜欢做但现在被搁在一边的事情。当做这些事情时,独处是很重要的。不需要在乎他人对你的评头论足。这同样也是学会享受独处时光的大好机会。
独处时做什么呢?从玩儿开始。
想办法玩儿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比如组装一辆汽车玩具,或试着做木雕。做些表现创造力或具有艺术性的活动,如绘画、雕刻、写作、拍照。列出自己喜欢做或想实现的10件事。根据年龄,可选择做包括以下一些一个人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