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问题富豪-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好几个刘芳介入,自己这个刘芳进入会比较安全。深圳刘芳能在ST金泰停牌前大量买入,是否得到他人故意释放的内幕消息未可知,目的就是要将监管部门的调查视线引向深圳刘芳身上。但最终刘芳暴露了郭京毅跟黄光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中纪委调查组接到举报后,第一个问题就问黄光裕与郭京毅关系的原因。
  “规则是需要掌握的”。黄光裕曾在《中国经济周刊》著文推荐鲁宾菲尔德《基业成长》一书。“零售业经营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灵魂在于创造力。鲁宾菲尔德在星巴克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创造力。他像一位导演,站在舞台中央,精心指导着每一个细节,一点点将星巴克雕琢成世界著名品牌。”
  黄光裕显然掌握了零售业的规则,然而在打造他的商业帝国的时候,显然没有鲁宾菲尔德的魅力,他是一位导演,但只适用于零售业。
  【人物聚焦】
  黄光裕语录
  做对的事
  什么是“做对的事”?讨论的结果就是为更多人所接受的事:给人好的结果,或者照顾他,甚至只是满足他内心感觉的事。也许你生意上成功了,但更多的人不接受你(的做法),那还是不成功,最终会导致失败——这也算是做生意的“道”吧!
  三分把握就做
  关于较高目标,实际上这是两个词,一个是较高,一个是目标。可能是我自己对自己要求比较高,也比较严格一点,我做事的习惯,方向一旦明确,大概都想好,应该有三分把握,我就敢去做。而且我是要求速度的,尽快实施,我不会说花三个月来谋划,把这个规划书标点符号我都给它改清楚了,然后再去做这件事情,我不会。我是边实施边做边修正,(中途放弃的事)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在重要事情上要让我放弃可以说是非常难。
  一有机会就出击
  有些人创业的时候可能为了挣钱,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做一番事业,然后呢,要做到尽可能做大,一有机会绝对要出击,我属于这一种。我并不是说挣了钱,完了有个名,赶紧带老婆孩子享福去,完了看着钱别丢了,我可能不是这种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黄光裕:商业教父的资本游戏(11)
重要的是有感觉
  你要做什么事,首先得分析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感觉。喜欢不喜欢我觉得并不是太重要,你懂不懂这个专业我觉得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感觉,做买卖有没有感觉。有了感觉之后,我觉得首先你要有想法,对一个事构思一定要有想法,有切入点。所以作为一个公司也好,作为一个行业也好,实际上是达到目标的一个载体而已,公司和行业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易,或者就找得到感觉,我觉得比例应该比较少。
  我不是为了胡润而存在
  黄光裕就蝉联胡润百富榜榜首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态十分平和地说:“这只代表社会对我们公司的一个评价。”“我从未计算过自己的身价——觉得算这个没什么意义。其实,中国的富人很多,而且我对‘中国首富’这个提法也没任何概念。”他说,今后会加倍努力,把国美集团继续做大做强。“我并不喜欢此类排行榜曝光自己的财富,但也不怕上榜,因为这个榜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企业的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不是为了胡润而存在的”
  【案例分析】
  富豪个人财富欲望与风险控制的失衡
  黄选择的是一条在可能条件下无限放大其利益的道路。他的最漂亮的一手,当数2004年的香港借壳上市,这是他炫目的财富神话的放大器。他以88亿港元的作价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国美权益注入上市公司,当年他就被做富豪排行榜的胡润“发现”,以105亿元的个人资产估值成为当年的胡榜首富。这为他打开了媒体的聚光灯。从此,首富的每一个动作,都遭受关注、记录和评议。媒体的关注加上中国经济的向上趋势带来的乐观情绪,各种投资基金、投资银行削尖脑袋对“投资中国”机会的角逐,以及股市的跟风追捧,黄光裕得以成为中国最为成功的套现者——短短四年间从香港资本市场上套现130余亿港元。
  顺利的套现之旅也大大刺激了首富的胃口。他因此变成一个豪购者,马不停蹄地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并购神话,同时还在试图收下一个又一个用以缔造新的借壳上市神话的国内A股壳资源。另一方面,市场上存在的大好机会、寻求绑定首富以实现它们增值本能的各路资本大鳄——贝尔斯登、华平、太平星——也在鼓励首富“吞食”的豪情。
  2004年以后,黄光裕越来越偏重于资本运营,但他还不是一个纯粹的资本玩家,因为起家于实业的他仍握有国美的最大权益,并拥有日益膨胀的地产业务。但在实业之外,他已经在构建这样一个资本运作循环圈:买入资产→买入壳资源→把经过包装的资产注入壳资源→增值后套现→用套得的现金继续买资产、买壳资源、包装资产、注入套现……
  当大家普遍在质疑国美收购大中的价格过高时,首富一定算了这样一笔账:高出几个亿不算什么,等我把大中收掉,国美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国美在资本市场上的溢价也会随之提高,自然会填补收购时多花的钱。
  黄的成功得益于市场的繁荣,他也把进一步的资本运作建立在市场会继续繁荣下去的假定前提下。但是,市场没有听他的话,资本市场的寒流迅速席卷全球,越大的玩家,会越觉得寒冷。因此,即使这次的“调查门”黄能够安然过关,在接下来的市场寒潮中,首富和他已经作出的投资,也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荣衰轮回周期从骨子里保持冷静的观察,这对任何一个企业家都是极大的考验。但于黄而言,如果那么冷静地观察这些问题并且随时随地地防范这种风险,他还会是今天的首富吗?
  黄光裕说的一句话如今已经成为名言:“我只要有三分把握就去做。”当他成功时,公众把这当作关键因素,当他出问题时,公众又把这当作致败之由。
  公众并没有错,敢赌,既是成就之源,也是风险之源,这是商人都知道的常识。黄的独特之处其实不仅在于敢赌,还在于他对财富的饥渴感。一个饥渴的人不会在乎条条框框的限制。从上世纪*十年代从国有商场里拼得自己的一块生存空间,到21世纪初在全国各大城市发动对传统国有企业的骇人听闻的大绞杀,黄的营商之道处处体现为无所不用其极的凌厉风格。这样大胆出位的人如果早年为求生存发展而制造了“原罪”的话,完全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实,就营商而言,黄不选择做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经营者也无可厚非。对黄这种个性的企业家,如果市场上的暴利机会大量存在,要求他做一个苦心的“经营家”就未免是奢谈。就像蒙古帝国的前期,它们扩张的主要目的就是“抢劫”,到了后期“抢劫”的机会逐渐消失了之后,它们才把获利的手段重点地放到“经营”上来,即统治、管理帝国的子民并向他们征税。
  在“企业家精神”和“赌徒心态”之间界定一个清晰的界限是很困难的,二者更多是一种平衡的艺术。那些取得持久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审时度势、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平衡点的人。
  管理自我欲望永远都是人们所面临的极大难题,这也是企业家的心魔所在。对财富的饥渴何时是个尽头?怎样做到内心欲望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我想,这绝对不是简单地喊一声“惩罚原罪”或呼吁“苦心经营”就能解决的。在这个社会结构急剧变化、财富地图不断改写的时代,可以肯定,还有更多的企业家,因为无法平衡对财富的饥渴感而铤而走险,最终亮起红灯。
  

顾雏军:资本大鳄梦碎顾氏传奇(1)
2008年7月,顾雏军闹了一声叹息:没钱上诉。
  这位曾经把中国家电业搞得风起云涌,曾经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大人物”,曾经坐拥中国百富榜第83名的大富豪,如今竟然穷得连打官司的钱都没有。如果放在四年半前,谁会信呢?但它今天变成了事实。
  顾雏军2005年出事,历时两年半的审理,于2008年1月30日被正式宣判入狱12年,执行10年。
  顾雏军当然希望能翻案,于是提起上诉,媒体都在密切关注案件的进展,但恐怕谁也没想到,半年之后的2008年7月4日,ST科龙发布一个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西科龙3日收到广东高院的民事裁定书,上诉人顾雏军虽然在法律规定的上诉期限内提交了上诉申请,但未在规定的交费期限内预交二审案件受理费。
  因为未履行法定的二审诉讼义务,本案只能按上诉人自动撤诉处理。
  身患糖尿病的顾雏军恐怕只能面对漫长的铁窗生涯,直至花甲。
  抛开对顾雏军的道德与法律评判,单从智商和做事手腕的角度讲,顾雏军是一个十足聪明人,且极具上进心。
  顾雏军1981年从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进入天津大学。从那时起,在近30年的成长道路上,顾雏军不仅每一步都留下了重重的脚印,而且每一步,都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顾雏军是*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幸运儿。据说,仅复习两周便考上江苏工学院,而且分数奇高,够上北大。他毕业后成为全班惟一考上外地研究生的人,而且考上的还是本专业顶尖的天津大学。
  毕业后,顾雏军不仅以优异生的身份顺利留校任教,加入科研队伍,还在27岁时,即1986年就写出后来被称为“顾氏循环”的著名论文,并在后来找到一家英美专业杂志《能源》发表,引起激烈的学术争论。但争论归争论,顾雏军凭借这篇论文,很快成为全国的热循环“专家”。
  当时,全球舆论已经开始反思气候变暖,并将问题归咎于空调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众多国家为此还于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协定书》,以控制CFC和其他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消费量。顾雏军的这篇论文太“有的放矢”了,其理论焦点正是“一种能替代氟利昂的热力循环节能新技术”。
  但这还不是最有的放矢的,他当年就推出了主打环保牌的格林柯尔制冷剂,并强制性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有意识地广泛结交环保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欲将产品顺利推广。
  他于1990年顺势切入空调行业,推出“超低能耗”的小康空调,算是中国第一批在空调产业的拓荒者。但因受到多方质疑,尤其是同行的联手阻击,并未取得非凡的成功。
  在国内受挫之后,1990年,顾雏军移师海外,在英国注册成立公司推广格林柯尔制冷剂。顾雏军在海外折腾四年,至今依然是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至少拿到了资本,而且还掌握了资本运作的技巧。
  1995年归国后,顾雏军仅用5年时间,把一个十分普通的制冷剂厂打造成一家具有高科技概念的上市公司,而且上市地点还是市场相对规范的香港。
  对于2005年年初才荣登“胡润资本控制50强”第一人的顾雏军来说,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会步第一届榜首德隆唐氏兄弟的后尘。在顾雏军东窗事发前,顾曾经被称为“民企中产生的第三代企业家领袖”,并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顾雏军:资本大鳄梦碎顾氏传奇(2)
格林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