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讨论班训时,大家七嘴八舌也是争论不休。在12班里,许多事都是争论不休,都需要达成一致才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拿不出一个统一意见,于是就决定:把同学个人认为可以作为班训的话,写到字条上。最后大家投票决定。最后投票结果,“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句话票数最高。
而“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张字条是谁写的?其实是我写的。我写完后,就把字条也放到大家写的字条中。因为我想,如果是班主任老师提的,可能影响学生本来的判断。可是,同学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觉得“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句话,最能反映出12班的个性,就决定是它了。
有一次,我和12班学生在北京电视台《成长网站》做节目,我说了四句话:12班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四句话:科学家的思维、外交家的智慧、军事家的勇敢、政治家的胆魄。
我的意思是什么呢?第一句就是科学家的思维,学生以学业为主,首先要具有科学的精神。而后三句话是说,每个学生还要有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可有人就说:王老师你这个人太狂。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坦率地说,中考、高考一刀切下去,我们的中学教育都成了一种变形的教育。我们中学教育有点像什么呢?就像我抓了一把跳蚤,放到一个玻璃杯里面,然后那些跳蚤就跳个不停,跳得高的就跳出来了。我怕它们跳出来,就在上边盖着一个玻璃板,然后那些跳蚤继续跳,跳得高的跳蚤,忽然发现就算跳高了,还是会撞到玻璃板摔下来,于是就不跳高了。过一会儿你把那个玻璃板再撤了,你会发现每一个跳蚤都在里边跳,但是它们跳得都一般高,没有一个跳出来的。我们很多学校的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悲哀。提倡个性,提倡永争第一难道是什么错误吗?
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小杂货商。杂货商有个女儿,叫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教育就是:永争一流。父亲对女儿说:你就是坐公共汽车,也要坐到前排。女儿记住了父亲的教诲,从小学到大学,学业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演讲、文艺、体育等活动也一直走在前列。校长评价说:“她是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每件事都做得很出色。”这位优秀的女生,后来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我常对学生们说: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他的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这就是目标。这座山使你总往高处爬,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见自己的希望。要实现希望和憧憬,就要挑战艰难、挑战自己,这就是“犯其至难,图其至远”的境界。后来的三年,12班的学生都会常常提及这个班训,想起这个班训,以自我激励。事实证明,他们做得非常优秀。我把12班学生在三年里取得的一些成果罗列如下:
。。
班训:“犯其至难,图其至远”(2)
校运会和体育节四个团体项目冠军。
校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
校艺术节优秀班级。
校网页大赛特等奖。
三年中有25人次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
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
“把孩子变笨的高招”(1)
2006年夏天,一位在北京的山东老乡找到我,说他儿子高二期末考试,成绩很差,他很生气也很焦急。这位老乡是山东一家大公司的老总,他业务这么忙的一个老总,请了一个月的假,要专门陪孩子学习,可是他觉得效果也并不好,所以找到我,来讨教办法。
我说:“你先把孩子叫来,我跟他谈谈。”
学生来了,焉头蔫脑的。我问他:“你这次考试怎么样?”
学生说:“还行。”
我说:“还行是一个什么概念?”
他说:“和期中考试相比,我提高了三个名次。”
我说:“那你太厉害了。你知道人大附中今年考上清华北大有多少人?有170多人。人大附中哪一个学生都很厉害,你能够在两个月时间内追上三个学生,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结果!高三还要经过八次大考,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每一次追上三个的话,到了高三结束的时候,你就进了班里前二十名,前二十名的学生考中国人民大学都很有希望。”
学生听了我的话,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精神也振作起来了。
然后,我对他父亲说:“你当爸爸的,怎么一口咬定你孩子考得特差?他怎么差了?人家提高了三个名次,在你这儿还得不到鼓励,你到底让他提高多少才满意呢?你说一个数。”
他爸爸无言以对。
我又问学生:“这个暑假你准备怎么干?”
他说:“我爸爸就是看着我,让我看书。”
原来,他爸爸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就是每天早早地把这孩子叫醒,看着他进了书房,把门一关,他爸爸就在外面守着;然后中午叫他出来吃饭,吃完饭以后,午睡一会儿,把他叫醒再学;到晚上,规定11点睡觉。这中间孩子不能出去,要下楼还得打一个招呼,还得跟他请假。
我就问:“那你这个假期,一天能学多长时间?”
他说:“每天学十个小时。”
我问:“效果怎么样?”
他说:“效果不好。”
我问:“你平常在学校学几个小时?”
他说:“平常在学校我就学八个小时。”
我说:“现在,你为什么不调回八个小时?”
他说:“我不能调整,我爸爸看着我,他不让我出去。”
我就对他父亲说:“假期总是孩子的假期。没有像你对孩子这样的学习法。你当家长的在外边看着,你知道他在里边干啥?他学习效率行不行呢?这不是自我欺骗吗,拿着孩子的前程当儿戏吗?其实,你根本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你心里就觉得反正我看着你了,至于学习能不能上来,你研究过吗?你那只是安慰自己的心理而已。”
我说:“平时,我要求我的学生,可以有段时间不学习。但只要学习,每分每秒都必须是高效的。最可悲的是什么呢?你该玩的时候,不能痛痛快快地玩;你该学的时候又学不进去,最怕的就是这个状态。所以,该玩就出去玩,痛痛快快玩,打两个小时的球也行,但是到时间就必须回来,回来学习就要全神贯注,如果这样做的话,效率肯定就高起来了。”
我问这孩子:“你能不能做到?”
“把孩子变笨的高招”(2)
他说:“我能做到。”
结果,当着他父亲的面,我们就讨论出一个学习时间表:一天学习八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两个小时。
我又问:“你怎么看书?”
他说:“我从头看,看完了做题。”
我说:“如果有些学科学得很差,你就应该先看书,后做题;而如果有些学科学得比较好,你就不必先看书,而应该先做题,遇到问题再回过去看书,这样效率就提高了。”
我告诉孩子:“要是能这样学下来的话,今年暑假开学,肯定考试提高五名以上。”
他说:“真的吗?”
我肯定地说:“真的。”
当老师的,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且要告诉他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孩子心里就特踏实,不会顾虑,他就相信只要这样做下来,就会提高,就会达到目标。
我就跟孩子这样讲,他爸爸在一边目瞪口呆。他说,他从来没跟孩子说过这些,光知道给孩子施加压力。
我看过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叫做《使孩子变笨的高招》,是一位台湾教育家写的,说有十种高招可以把孩子变笨,其中就有过分苛责;处处干涉;限制游戏;揠苗助长等。这位教育家总结得非常到位,可以说是招招致命。
而上面说到的这位家长使用的,就是使孩子变笨的典型高招。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好多家长,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用这些招数,来扼杀学生,而学生是经不起这样的扼杀的,因为这来自他的生身父母啊!
比学习辅导更重要的
有时候开家长会时,有的父母就跟我说:“王老师,现在孩子上高中了,我就感到无能为力了。以前,孩子上小学的那些东西,我还能看得懂;初中期间,他学的东西我也能看得懂,可是高中那些东西,我就不懂,也辅导不了孩子,我应该怎么办呢?”
我说:“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一般极少给孩子辅导。其实,做家长的,即使你能辅导了你孩子的功课,但那是你应该干的事吗?如果家长来辅导孩子的功课,那要老师干什么?家长平常都很忙,你们把孩子送到这个班,孩子的学业不好,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没有道理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家长。
教书是老师的事情,做作业是学生的事情。家长要干什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心灵的依靠。不要看孩子有时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但这并不是说他不在乎父母,孩子太在乎父母了,很多孩子不是不需要这种交流。如果交流的大门被关上,我觉得责任不在孩子而在家长。你孩子小时候那么讨你喜欢,为什么突然间不跟你说话了?你应该想想啊。
好多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为什么?比如,孩子上次数学考了90分,这次考了80分。其实上次90分,排在班里30名,而这次考了80分,却排在班里第20名。但家长有时不懂,不了解这个情况,他本来进步了,需要得到你肯定的时候,你却不管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批评。他跟你能没有距离吗?
当个好家长,其实并不容易。我们许多成年人,带领一个单位,带领一个公司,都干得很潇洒,可是自己的孩子却往往带不好。咱们身边这种例子还少吗?
恕我直言,我觉得许多家长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他们把学习成绩的好坏,简单地归结到聪明不聪明,用功不用功。可是,多年从教经验告诉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差,不是智力因素出了问题,而是非智力因素出了问题,就是在心理上。
所以,我一直认为,家长帮助孩子调适心理,比敦促他们做作业,或辅导他们,要重要得多。帮助孩子调整好心态,是作为家长的责任。
换位思考(1)
有一回在大连讲座后,有一个家长找到我,说:“王老师,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觉得特别难受。”
我当时挺纳闷,我的报告怎么让她难受了呢?我就听她讲,家长没开口就掏出手绢来擦眼泪,我说:“你有什么事儿能不能跟我说一说,需要我帮你吗?”
她说,她的孩子是住校生,在学校学了一周,回到家是星期六的晚上。第二天星期日,孩子还要参加学校一个英语测试,英语测试从上午九点开始,她家离学校并不远。星期日孩子早晨还在睡觉,还不到七点,她妈就把她叫醒了,这个孩子没睡够,起床以后就不乐意。这个家长就说:你看看你,学习那么差,考试成绩那么差,马上就要高考了,你还在那儿睡懒觉,你真不要脸!
这个学生本来就不乐意,一听她妈这么说,就说了:我在学校从星期一学到星期六,我一天睡几个小时你知道吗?我每天被作业压的,晚上睡得很少,好不容易利用周末的时间来补一补觉,星期天多睡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