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启学下山了,我又歇了好半天才爬起来背起背包上路,此时我已经筋疲力尽,两个大脚趾疼得钻心。我忍着疼痛走进包谷地,在好几个地方我都走岔了路。我摸索着感觉着走向前面的目的地。转了个大弯,我遇到了去赶乡镇回来的两个人,他们听说我是考察乌江的省城记者,特别关心我的安全。对我说,最好赶到前面的海螺村投宿,找那个在乡武装部当部长的家住宿安全。他们说这一带很乱,还是小心点好。海螺村坐落在大山坡上,我从山脚爬到山腰,问了半天也没有找到那个武装部长家。我全身乏力,都快走不动了。天渐渐黑了下来,能不能找到一个安全地方住下来我心里实在没底。虽然背上背有帐篷,但要撑起来住一宿也是很麻烦的,而且也不能保证安全。正在焦急不安的时候从山路的上头走来三个人,大声武气的问我是做什么的,得知我是记者想投宿后,高个中年男人热情地对我说,他是对门那个村的支部书记。他们三人是去赶乡场回来,个个都喝(酒)得脸红筋胀。支书见我有些着急,就带我去找那个部长家,部长全家在乡政府没回来,有个妇女正在忙家务,说是部长的嫂子。但支书好说歹说,妇女都不同意我住在他家。我明白她的许多顾虑!
支书说他叫龙道学,他们那个村叫新发村,走不多远就到他家了,劝我到他家去住宿。天已经黑了下来,尽管我全身酸软不想再走,但我不得不答应跟支书走。我跟着他们三人回头走不多远,天就完全黑了。我拼力与他们高一步矮一步爬坡下坎,穿过一片玉米地,又上了一座坡,终于见到了光亮。晚上8点过钟走进了龙支书家。龙支书家是一幢石木结构的房子,家里空空荡荡的,感觉不出富裕的景象。走进他家时见到一个又黑又瘦的妇女正和一个小伙子、小孩子在吃晚饭,碗里全是黑糊糊的东西,看不清到底是什么粮食。见有陌生人到家,都同时放下了碗筷。
04 巧遇村支书(3)
龙支书安排妇女给我煮吃的。
妇女好像有点为难,她说家里还有一把面条,问我吃不吃。我说挺好的。但结果那碗面条确实让我吃得很难受,不仅没有油盐,而且面条特别粗硬,可是人家已经拿出了家里最好吃的东西!
新发村是水城县一个偏僻贫困村,由于山高坡大,土地贫瘠,主要种植包谷和洋芋。要吃大米只能靠买。吃水也很困难,如果干旱稍长,村寨就要闹水荒。那个又黑又瘦的妇女是龙支书的妻子,看得出是典型的朴实农村妇女,大概由于操劳过度,看上去比龙支书的年龄大多了。她不多言不多语,支书叫干吗就干吗,不会说半个不字。我吃完面条,她就给烧了一盆开水让我烫脚。我的两个大脚拇被开水烫得舒服而又疼痛难忍,忍不住地用手抚摩。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脚指甲下已经积满了淤血,半个月后当脚指甲掉下来时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洗完脚很想睡觉,我实在太困了。可是水城县水利局的工程师刘冬雨和村委会主任杨军来了,他们来商量给村民们修建水窖的事。他们一打开话题就没完没了。我困的不行,但又不好意思说,只好硬撑着。晚上12点过他们才“散会”而去。
龙支书安排我与他住一间屋,可是当我真正躺到在有些润湿的床上后又总是睡不着,下半夜我听见哗哗的声音打破了夜的沉寂,夜雨下起来了,一阵紧跟一阵的密集,大约个多小时后才缓慢下来,但一直没有停歇。我不希望下雨,远行人是不会欢迎下雨的。走在路上,好的天气才会有好的心情,好的心情才会看到路上的风景。虽然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风景。
我盼望夜雨在天亮前停下来。
早上7点我起来一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眼前一片水洼,玉米杆和草丛上爬满了水珠,远出雾锁住了山头,白茫茫看不见东西南北。天气冷了下来,我的心情很不畅快。我站在屋檐下看着雨,等着它停下来,可是它总是飒飒的跟我的心情作对。不久村委会主任来了,他叫我去他家坐坐,盛情难却,我和那个县城来的刘冬雨跟着他翻过一个小山包,山包下面有两间土墙房,墙外还用木头顶着。土墙里发出了朗朗读书声,这个一村之长告诉我,这是他们村里的学校,几十个孩子挤在两间破土房里已经多年,村里害怕土墙垮塌,只好用木头顶住。他们也想好好修一所小学,可是没有钱,想了多年还是白想。
走完乌江回到贵阳后,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这个村的教学状况,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重视,六盘水市的一家大型企业团委决定前往给予资助,在与乡政府的同志前往途中,由于山高路远,汽车翻进了山沟,车上的人都不同程度受伤。有位同志伤情较重,送到了省城医院。在他出院时,他给我打了个电话。他说,本来不想告诉我这事,但还是憋不住,就向报社打听到了我的电话。他打电话的意思不是因为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灾祸,而是表示对我的敬佩。我走在乌江的时候,他一直关注着我的行踪,他希望能和我交个朋友——
到现在已经又过去了半年时间,不知那两间土屋是否还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
我没有能力改变孩子们学习的环境,我不过是一个路人,一个匆匆的路人。也许再过一些时间,我就像忘记生命里的许许多多轨迹一样把它忘掉。
在村委会主任杨军家吃过面条,雨还是没有停。我有点急不可耐,决定冒雨出发。支书和主任见我不肯停留,只好作罢。他们决定派村民组长黄明光给我带一段路,说从这里沿河岸往下走,地形特别复杂,山高路仄,非常危险。黄明光的一个堂弟5年前就在叫“狗爬岩”的山崖上不慎掉到深谷里被河水卷走,黄明光带着好几个人找到叫落河(伏流)的地方,最终还是尸魂未见。
听他们这么说,不免有些害怕。于是答应黄明光带我走一段路,但前提是我必须给他报酬。
9点过钟,我打着雨伞,黄明光裹着塑料布,我们一前一后走向长满草蔓的羊场小道。出去不到一公里,我们的下半身就打湿透了,裤子紧紧扒在脚杆上。过了一座大山,我们就像两只迷路的山羊钻进了没有尽头的深谷。
i米i花i书i库i ;http://www。7mihua。com
05 穿越大硝洞(1)
横穿过一座大山又转下行。路径虽然有些平缓,但全是黄泥路,溜滑溜滑,只要稍不注意就会摔倒。鞋内灌满了水,鞋外湖满了泥,每迈一步灌进鞋里的水就从鞋口往外射,没有缝隙的鞋面绷得鼓鼓的,大脚拇也越发痛得厉害,但是却没有心情顾及它这无关大局的小东西。
由于路径太滑,我们的步伐也就十分快急,慢了反而走不稳。很快就进入了无人区,上了山崖。低头下看,黑糊糊的河水在深谷里翻滚,一旦不下心掉下去肯定没有生还。过“狗爬岩”时,黄明光特别提醒我千万要小心,他堂弟当年就是因为没有抓得稳石缝,身体被石嘴一逼掉到了河里,由于水流太急,同路的几个人谁也没敢下去抓人,眼看着他堂弟在水中冒了两下消失在视线里。中午时分,我们走过了叫麻栗弯的地方,河水一转弯插入悬崖深处。我们不得不绕到大路上去。走了一段公路,来到叫扒瓦桥的地方。过了扒瓦桥,顺着山脚新修的一条公路,重新走向河水流去的方向。
那条窄窄的公路通向落河(伏流),落河的风景绝壮,地形像一个撮箕,开口的这面是河水的流向,其它三面悬崖绝壁,悬崖上风景奇特,各种形状须仰视才见。河水钻入山底的上方有一个旱洞,洞口很大,真像一个黑盆大口,随时都可以吞没一切。谷口外有个小小工地,好多人在那里打制砖块。黄明光与我走到此处,天色向晚,他说要赶回家,只能送我到这里了。再说过那个洞他没有经验,最好是叫一个熟悉洞情的人带我过洞才安全。他听说过洞很危险,经常有抢劫的事发生。过了洞,那边就是出水洞电站,晚上可以在电站住宿。我必须从这个“危险”的地方过,不然就要与我的本意背道而驰,绕开河流而行。
我给了黄明光不少的报酬,并请他帮我给村支书龙道学带条香烟回去,以表我对人家的谢意。
黄回头走去的刹那,我像个小孩顿时失去了依靠。一个人真的不敢过那山洞,我在工地上转悠了半天,终于有个叫陈正德的当地农民要15元钱才答应陪我过洞。此时此刻我想到的是尽快过山洞赶到那个电站去,我想,住宿电站比住农民家要方便的多。
我们走下谷底,陈告诉我,传说这个地方在远古的时候河水流到这里就被山岩堵死了,逢大雨,山洪暴发,上游的村庄必遭淹没,百姓深受苦难。苍生百姓悲怨冲天,玉皇得知,立即差派夏禹打通山岩,疏通水道,于是才出现了这段惊奇的伏流。据测量,这段伏流有近1公里长,2001年,水城出水洞电站的技术人员经过探测发现水洞可以渡船,并且还发现洞壁上吊有竹床、绳索等人类的生活用具,于是率先在洞里开起了橡皮游船搞起了洞游。半山腰的那个旱洞也有许多传说,但传说缺乏科学依据,我们只能说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谁阐释得了宇宙的万千景象呢!现在六盘水市正在这里规划投资修建阿勒河风景旅游区,自然是为了吸引游客,发展经济。主意很不错,也有现代经济意识,但不知他们是否想到,黑糊糊的河水会不会让游客来了失望;是否想过,治理河水的污染比开发旅游更显得重要和紧迫。
可持续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嘴上。
陈正德带着我爬上伏流上方的旱洞,当地人叫大硝洞。洞口很大,方圆三四十米,进入四五十米深后就看不见了,只能凭感觉摸索前进。我跟在老陈屁股后,心里发怵,马上拿出身上的电棍摁动电源,嗤嗤的闪电飞向死寂飞向黑暗。其实这是为了给自己壮胆,初来乍到,不得不防备一切可能的发生。大约走了200米左右,便看见了一丝光亮,老陈说,那是前面洞口透进来的微光。看见光亮,提起来的心顿时轻松了许多。
05 穿越大硝洞(2)
透过光亮我看见洞内到处是沙堆,老陈说这是清朝宣统年间在洞里熬硝留下的沙砾,据说当年洞内死了不少熬硝的人,都是因利益之争杀机四起,结果朋友相残、手足生疑,留下了许许多多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洞口的位置很高,上爬20多分钟后才出洞口,洞口用石头砌着几道围墙,围墙的顶部是石壁,住在里面的人就靠这石壁遮风挡雨。老陈说,这两家人已经在里面住了几十年了,似乎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而今,听说上头要来搞旅游开发,要把他们搬下山去,他们很不情愿。这多少有些让人不可思,然而这又是他们的真实想法,一种朴素而原始的想法。这种单纯使得他们一直不思改变,远离群体,与大千世界形成了格格不入的生活态度。在外面的人看来是可怜,而他们自己却觉得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