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油真相-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要指出的是,有些人有意识地用顶峰论造“鬼“ 解释油价的高企,本顽童将在此书后续内容中造“神”破“鬼”。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节 “库存储备不足造成油价走高”吗?
盯住库存,是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的公认认知工具。
  有观点认为,原油库存量高低是油价升降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众多分析油价高跌的原因中,原油及产品库存下降上升成为了这轮油价上涨和回落的主要动力。
  2003年以来,西方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不断下降,西方国家商业原油库存量低于国际能源署(IEA)要求的90天的标准。IEA就此发出警告,石油库存量进一步下降加剧现货市场供应短缺和价格反复无常的危险。目前美国的商业石油库存已经降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美国又一直在增加战略储备,反而加剧了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美国政府扩充石油战略储备的政策曾加速了世界油价攀升的幅度。业内人士认为,当时布什的一公布增加战略储备构想,当即使世界石油价格每桶攀升了6美元。
  2007年,美国能源信息署披露,截至10月26日的当周,美国原油库存下降,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增长。原油库存比上一年同期低;汽油库存比上一年同期低;馏分油库存比上一年同期低。原油库存位于历年同期均值范围的上半段;汽油库存量位于历年同期平均范围下半段;馏分油库存量位于历年平均范围上限。
  2008年7月16日当地时间早晨10:35北京时间晚间10:35美国能源信息署和美国石油学会再次公布了前一周周美国石油库存数据。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亿桶,增加了10万桶。美国商业库存总量增长750万桶,但是仍然低于历年平均水平下界。
  业内普遍认为美国原油库存将进一步下降。当天,路透社更新的滚动调查显示,美国原油库存下降190万桶,汽油库存下降50万桶,馏分油库存增加200万桶。道琼斯在一项对12名分析师滚动调查中显示的平均估测数据为,美国原油总库存下降160万桶,汽油库存下降20万桶,馏分油库存上升150万桶,炼油厂开工率保持不变。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负责人盖伊·卡鲁索因此呼吁,欧佩克应提高原油产量,以避免油价过高。如果欧佩克无所作为,美国和全球的石油库存就会太少,这将导致油价继续上涨。
  而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沙基卜·哈利勒则向媒体表示,目前国际市场油价上扬不是供应不足造成的,因此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没有必要增加原油产量。哈利勒说,目前国际原油价格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汽油等石油制成品出现暂时短缺,而制成品短缺是由于一些炼油厂因保养维修暂时停产。他说,这种局面会随着有关炼油厂恢复生产而改观,而且这些炼油厂拥有充足的原油储备,因此欧佩克没有必要增加产量。哈利勒同时表示,尼日利亚原油产量减少等临时性因素和一些投机者在国际市场推波助澜,是造成近来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但这些都不是欧佩克增产的理由。
  综上所述,美国石油战略储备从2003年开始大幅下降,其下降量显然已经补充进所谓短缺的原油现货市场,但同时,油价为什么还疯狂的飙升呢?
  且听顽童慢慢道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节 “供需不平衡,新兴国家的需求是促使油价高企的原因”吗?(1)
在各种解释油价的声音中,最为强劲的一种观点即所谓盯紧供求关系的基本面,石油供需不平衡造成了油价持续走高。有专家认为,目前供求之间的平衡十分脆弱是高油价的第一大诱因。以IEA(国际能源署)及其代表的美国等西方资源需求国家尤其支持这一观点。
  这一派观点一直认为,世界经济呈现复苏和发展的势头,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国际原油市场需求旺盛,对油价造成新的压力。
  国际能源署(IEA)2007年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8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其中,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增量为84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40%;中东地区石油需求增长紧随其后,增量为万桶/天,而其他地区增量相对较小。
  欧佩克在2007年12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6万桶/天,同比增加132万桶/天,增长%。
  而美国能源情报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6万桶/天,同比增加138万桶,增长率为%。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0万桶,占全球需求增量的近九成,而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一成多。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2%,美国增量占17%,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尽管三大机构的预测数据不尽一致,但是均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其增量仍将超出过去十年平均水平。
  欧佩克更有报告称,到2020年原油需求增量预计在每日2900万桶至3800万桶之间,到2030年全球原油日产量将达到亿桶,2007年全球原油日产量仅为8700万桶左右。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2030年世界石油的日需求量将增至亿桶。世界石油供应量,能否满足需求的增加至今还是一个未知数,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意味着欧佩克成员国在上游投资需要方面面临着逾3000亿美元的不确定性。”报告还警告称,除非增加对柴油类项目的投资,否则中质馏分油供需缺口可能加大。“缺口扩大可能令柴油价差涨向升水,也会对油品和原油直接价格产生影响。”对于欧佩克提交的报告,IMF强调尽管欧盟正在大力提高能效,并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以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但根据欧盟的预测,到2030年,欧盟的原油进口量仍会高于目前的水平。
  虽然沙特表示可尽其所能增加生产,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增产能力已明显下降,从2001年的640万桶降至2004年的不足200万桶。俄罗斯和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也无力再增加产量。正因如此,油价回落时,供应短缺的担忧仍笼罩在人们心头。
  法国巴黎银行驻伦敦的分析师表示:“全球原油需求远远超过了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而这部分差额却没能够被欧佩克所补足。原油消费国必定还会给欧佩克施加增产压力,但从短期来看,我们还无法期望其日产量能再次增加50万桶以上。”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CEO克里斯托夫·德马尔热里也支持这一观点,说“目前原油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是其产量不足,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声称的投机因素在推动油价上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节 “供需不平衡,新兴国家的需求是促使油价高企的原因”吗?(2)
专家认为,全球原油储备总量充足,但产量不足。随着开采和生产成本上升,原油提炼跟不上需求。众多容易开采的油矿基本已被吸干,油田开采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这造成了石油开采业投资的严重“赤字”。炼油厂的设备利用率已接近饱和,目前美国和欧洲国家还没有兴建新炼油厂的计划,而为了降低成本,各国对轻质原油和含硫少的原油需求量却日益增加。全球原油精炼厂遇到产能瓶颈,大量原油存货通过精炼商进一步被加工,精炼商也已经从中得到了高额利润。世界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目前都有大量精制石油产品存货,但如此之多的存货,仍不足以降低原油价格,主要原因是OPEC成员国所生产的原油类型趋向于重质原油,同时硫磺含量等级也十分复杂,导致成本增加。另外,全球市场对柴油机燃料和低硫汽油标准的要求十分苛刻也是原因之一。能源顾问公司Purvin & Gertz驻新加坡石油分析员森姆说:由于全球石油需求仍然强劲,市场也很关注供应量。事实上,现在的原油供应量还可以满足需求。沙特阿拉伯可以供应重质原油,但全球并没有足够的精密设备进行提炼。
  不仅国际上的所谓能源专家,而且包括国内的著名石油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世界工业格局的转变,中国和印度等国存在相应的工业和经济的增长,对石油的需求有大量的增加,各方纷纷高度关注中、印等新兴国家能源消耗量显著增加的现象。并以此为依据认为中国和印度的需求推高了油价。然而这更是成为一部分人用来解读石油高价的理由。
  据世界能源署预测,至2030年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量的增幅将占世界总需求量增长量的74%。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与美国旗鼓相当,20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能源需求来自亚洲,印度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美国石油进口以2%的速度持续发展,而中国在1993年由石油净出口国发展到目前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0年至2006年的七年间,全球新增石油需求,中国占了31%,整个北美占了20%。国际上新兴国家发展前赴后继,中国做为一个消费加工大国,其发展速度更是惊人。1980年至2000年的二十年间,中国的GDP翻了四番,能源消耗翻了两番。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显示出一个新工业化国家的特征,能源消耗的速度赶上并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本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能源消耗超级大国,美国靠着同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合作和同沙特阿拉伯的特殊关系控制着国际油价。现在突然出现一个中国,其未来的能源消耗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美国,国际市场上把这些不确定因素打入了新的价格。此外,中国、印度等国家为了确保能源进口的安全,不得不以高价去买油田,却屡遭狙击。石油出口国从此有了与美国竞争的超级买家,有了讨价还价的基础。火上浇油的是,世界第二石油生产大国俄罗斯发现能源是她与邻国和西欧争议的有效武器。这样油价里又掺和了国际政治的成分。
  中国能源消费增长是与工业化、城市化和汽车化紧密相关的。中国工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汽车又是工业化的主要部分。中国民用汽车的数量从1992年到1999年翻了一番,到2005年又翻了一番,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市场。但是中国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到来。从1994年中国把汽车工业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到2005年中国民用汽车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美国从1908年到1919年的年平均发展速度为中国的三倍以上,为!1908年福特发明了T型车 (Model…T),到1915年福特把T型车的价格降到550美元(当年价格)。当时美国的人均年收入为361美元,也就是说一年半的人均收入可买一辆车了,这就是美国汽车工业发生井喷的条件。最近印度的TATA推出2500美元的NANO车,中国的奇瑞和吉利完全有可能推出相同价格或低于3000美元的便利车。中国的人均年收入现为2000美元,买一辆车也相当于一年半的人均收入,这样的话中国汽车工业井喷的时代即将到来。遗憾的是,汽车用的是石油,而不是中国富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