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又问他:“你想做什么?”
他很认真地说:“我想把生意做大,把我的小店做成一个像麦当劳那样的品牌店!”
看他有这份胆魄,是个做生意的料,我就跟他讲:现在,你们这些卖大闸蟹的小店都差不多,都没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你能搞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出来,就很容易做出些名堂。当大家都没有定位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做定位的时候。所有的店都没有定位,这个时候就有很多可以选择的空间。
抢占第一定位法——我是第一我怕谁(2)
每一个产业里边都分高端、中端和低端,当有很大选择空间的时候,就要先做高端客户,为什么?大部分利润都在高端客户那边。像耐克、阿迪,像宝马、奔驰,像LV、Levis……哪一个不是做高端客户,哪一个不是同类当中最贵的,因为贵才赚得多啊!
还记得电影《大腕》里那段经典的充满冯氏幽默的台词是怎么说的吗: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啊,光缆啊,卫星啊,能接的都给他接上。楼顶花园儿,楼里有游泳池,门口再站一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还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说得有点夸张了;当然,人家那是艺术——越夸张,艺术效果越好。我们经商的,产品可能不像广告里宣传的那么“夸张”,质量可能不是同类当中最好的,但也绝对不能比其他产品的质量差!
因为高端客户有一个特点,他们对价格不敏感,对品质则很在乎。而低端客户恰好相反,他们对价格很敏感,对品质却不是特别在乎。你质量不如人家,那就是你的“小辫子”,早晚会被你的对手抓住。一旦被抓住了,弄不好就“永世不得翻身”。
像三鹿奶粉,它的领导层做得就有点忒“夸张”了——它不是往奶粉里掺三聚氰胺,而是往三聚氰胺里掺奶粉!质量怎么样先不说,起码你不能害死人啊,这是最基本的。这就是企业管理者的重大失误!而且不是能力上的失误,是素质上的失误、道德上的失德!
接着说大闸蟹,大闸蟹的质量怎么定,怎么分高端、低端?凡是四两以上的大闸蟹都算高端,都是品质比较好的。四两,以这个重量为好坏的分界线。于是,我就给他写了一句话:上海第一家只卖四两以上大闸蟹的店。就这一句话,我还让他制成霓红灯,以便吸引更多的顾客。
小余又在我的建议下,把小店里边简单装修了一下,把四两以下的小螃蟹都给别人去卖——这叫强制性区隔市场,这就是定位,别人卖的都是中低端产品,我只卖高端货。
阳澄湖大闸蟹
有一个“族群”是专门吃阳澄湖大闸蟹的,这些人对大闸蟹的品质十分挑剔,因此凡是想买好的大闸蟹的,都到小余的店里买。高端客户对品质很在乎,反正四两以上都很好,只要活的,都很新鲜,质量一定没问题。而且又是第一家,结果口碑越来越好,利润也越来越高。
后来,他简单做了一个统计,他的利润是其他小店的六倍以上。就这一句话,一个“第一”,效果十分明显,这就是定位的价值。
抢占第一定位法——我是第一我怕谁(3)
无论是高端产品,还是中低端产品,无论是小吃店,还是大公司,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位。有了定位,你才会有卖点,消费者才会记住你、光顾你;你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才有机会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2。没有第一,那就创造第一
可能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多第一等着我去“临幸”,如果我是第一,我就不用发愁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果没有第一,我们就自己创造第一。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这就好比你爬上了喜马拉雅山,但你肯定不是第一个爬上喜马拉雅山的人。但是,你研究了以前爬上喜马拉雅山的人后发现,他们当中有中国人、有美国人,有日耳曼人、有犹太人,有老人、有年轻人,
但就是没有女人,而你恰恰是一位女性,如此,你就可以说:我是第一个爬上喜马拉雅山的女人。或者你可以是第一个爬上喜马拉雅山的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等等——这就是创造第一。
所以,如果找不出某种现成的第一,就去创造“第一”这个概念。技术、物质的独特性有限,而情感、思想的独特性则是无限的。雨果告诉我们“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思想”,思想是无限的,所以“第一”也是无限的。
夜宁是第一种感冒药吗?不是,但它是第一种夜用感冒药。在大部分保健品都竭力将自己定位于“药品”时,“脑白金”则第一个强调自己是一种能带给人们健康的礼品,并极力宣传一种“送礼更要送健康”的消费理念。正是由于这种敏锐的定位观察能力,使其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创造了十几亿元的销售奇迹。
IBM是电脑业第一,然后DEC发明了第一台小型电脑;CRAY发明了第一台超级电脑;Convex发明了第一台小型超级电脑;Tandem发明了第一台容错电脑;Stratus发明了第一台小型容错电脑……
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都可以这样无限地细分下去,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你的企业没准也是“第一”,就看你如何去挖掘了。
第一是什么?第一就是你独具的、别人没有或没有发现的某种特性。
黑白分明的“白加黑”感冒药
在国内感冒药市场上,同类药品甚多,层出不穷,市场已呈高度同质化状态,而且无论中药,还是西药,都难以做出实质性的突破。康泰克、丽珠、三九等“大腕”凭借着强大的广告攻势,才各自占领一块地盘,而“白加黑”却在上市后很短的时间里就扩大了市场份额——这主要是得益于它独创的感冒药定位。
“白加黑”将感冒药分为白、黑两种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改革了传统感冒药的服用方式。“白加黑”以其黑白分开,白天服白片、晚上服黑片为特色,准确地选择了自己的定位。这在国内尚属首创,从而成功在人们心中占据了第一的重要位置。
“白加黑”在选准其定位后,通过广告向消费者明确传达了其定位:“黑白分明,表现出众”、“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两句简短的广告语说得是“一针见血”。
在这个传播过度、压力过大的社会,“白加黑”向消费者明确地传达了这样的概念——白天服用白片,不瞌睡,可以更加高效地工作或学习,而不用担心因为吃了感冒药昏昏欲睡,招来老板或老师的“怒目以对”;晚上服用黑片,会睡得很香,可以休息得更好,并且它不会像安眠药那样,有很大的副作用,对身体造成伤害。
这两点利益,正是担心感冒之后,既耽误了工作、学习,又休息不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当代消费者最需要的!“白加黑”独创的这个第一定位法正好说到了消费者的心坎里,他们能不买账吗?
比附定位法——由“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1)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男子甲在街上大声喊道:“谁敢惹我!”在甲大喝三声之后,一个身强力壮的大力士乙站了出来:“兄弟,我敢惹你!”这时,甲满含热泪地搂住乙说道:“兄弟,终于找到你了。”随即,甲更加大声地嚷道:“谁敢惹我们俩!”
这就是借力打力的生动例子,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当你身形弱小之时,明知反抗即死又何必鸡蛋碰石头呢,和强大的领袖站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就像中国武术中的太极一样,柔中带刚、以弱胜强。
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
“刚出道”的小品牌,不可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怎么办呢?依据对消费者认知心理的分析发现,人在认知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晕轮效应”。人们常说“打狗还要看主人”,为什么“大户人家”的狗你不敢打,它不一样是狗吗?关键是那个主人!这就是“晕轮效应”。
所以,对于“初生牛犊”,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比附在行业领导者们身边,直接以高姿态展现自己的“个性”,进而靠着大哥们的名望直接晋级市场第一军团——这就是比附定位,也就是攀附名牌的定位策略。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方法,与某个知名品牌建立一个内在联系,从而使自己的品牌迅速进入消费者的心里,从而达到“借鸡生蛋”的目的。再通俗点说就是“攀高枝”,想尽办法与名人、名牌、重量级人物傍上关系,使自己成为“耀眼的明星”。
如果戴安娜不嫁给查尔斯王子,她可能永远是一个平民;
如果章子怡碰不到张艺谋、黄圣依碰不到周星驰,她们可能永远成不了明星;
如果姚明不去NBA,他可能永远成不了世界巨星。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用在这里就是“常在名人身边转,哪有不出名”,这就是比附带来的结果。
“伊利”标志
伊利是中国乳业的“黄埔军校”,蒙牛的老总牛根生就是从那“毕业”的。当初,作为跟随者的蒙牛是如何逃脱伊利的“魔爪”,从一头“小牛犊”成长为一头名副其实的草原“猛牛”的呢?
“蒙牛”标志
蒙牛品牌的初期传播就是做到了比附定位,并且做得是恰到好处。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自创业之初,蒙牛就一直跟在伊利身边:不是给它“端茶、倒水”,而是欲凭借伊利的强大影响力,伺机抢占中国乳业的头把交椅。
为什么最初蒙牛甘居人后?因它知道自己的力量很弱,不能轻易跟大品牌硬碰硬。所谓“潜龙勿用”,弱小之时正是累积、成长的时候,首先要保全自己。
对于“小弟型”企业来说,要生存无非两条路:一是造势,一是借势——而无论“造势”还是“借势”,都离不开强势人物的火力支援。等到自己的翅膀长硬了,才有资本跟老大一决雌雄。
1999年,蒙牛刚刚成立时,仅有1300多万元的资金,名列中国乳业的第1116位,处于三无的状态。与伊利、草原兴发这些大企业相比不过是个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小厂。身形弱小的这头“蒙牛”就是想在内蒙古立足,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全国。
为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