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年龄问题。当我问她都去过哪里找工作时,才知道她只应征过一家公司、被一家公司拒绝过而已。
“克鲁兹博士,我该怎么做呢?”她失望地问我。我感觉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讲述她的求职经历了,事实上,她可能和别人讲过不下一百遍了。于是我说,“首先,不要再提那个经历了。第二,继续找工作,直到你被拒绝了一百次以后,我们才承认你的求职是完全失败了。那时你再回来找我,我们会一起想出不同的策略。”三个月过后,我刚好在同一个城市举办讲座,你能猜到吗,伊莎贝尔又坐在了下面。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她径直走上来对我说,“两次。只被拒绝了两次之后,我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现在,我已经工作两个半月了,我做得很开心。”事实上,她看起来真的很高兴。我曾经见到的那张哭丧的脸早已不见踪影了,她获得了新生。当然,当你卸下一直扛在自己肩上的那些沉重的“奶牛”时,这一切都是必然的结果。
小牛变大牛(3)显然,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奶牛”会有不同的形式和伪装,并常常误导我们,让我们很难辨别和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有些人宁可把这些“奶牛”当成一生注定要扛的负担,觉得自己无计可施。
通常,限制你的能力、控制着事情的进展或者是为你提供借口、使你逃避责任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一头“奶牛”。但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呢?就好像大的谎言都是从小的谎言开始的一样,大的、发育完全的奶牛,通常也是从无辜的、毫无威胁性的小牛犊长成的。
悲观者的一天
这是一个“奶牛”怎样逐渐成形的例子。悲观是成功最大的敌人,期望太低和消极的态度必定会导致挫折与失败。
如果说,乐观者的世界是积极的、充满机遇的,那么悲观者的世界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生活在消极和抑郁当中。而实际上,乐观者和悲观者所生活的当然是同一个世界,他们感受的差距只不过是因为想法不同而已。
在我的一次工作访谈中,我在与一位态度特别悲观的人交谈时,找到了很多人产生悲观情绪的源头。每当我提醒他,他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些黯淡时,他总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快速回应我说:“我只是客观现实一些而已。”
你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会绕很大的弯子,给他们的消极态度套上“务实的想法”之类的外衣,以试图让这些消极态度合理化。事实上,如果你问一个态度正面的人是不是一个乐观的人的话,你将会得到一个毫无疑问的答案--“是”。反过来,如果你问一个态度负面的人是不是悲观的人,你可能会得到类似下面的答复--“我不悲观,我只是比较现实而已”。
那么,“务实”是如何伤害我们的呢?很简单,如果你承认你自己是消极的或是痛苦的,那么你可能正站在某个需要做决定的转折点上,距离改变这样的态度仅仅是一步之遥。你甚至有可能寻求别人的帮助,来改变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只是现实的或务实的,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觉得需要改变视角。毕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务实指的就是脚踏实地、以实际的角度看待事物,至少务实者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务实者”通常都是悲观者,他们对事情都抱有消极的预期。我马上就会证明给你看。
以下可能是你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你要求某个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就以“让他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拿到B等成绩”为例吧,如果对方回答说:“什么?让我拿B!让我们现实一点吧!我觉得我能拿到A等!”你一定会很惊讶吧!通常,我们更可能听到的答案是,“你期望我拿B?得了吧,我们还是现实一点的好,能拿到C对我来说就算是万幸了!”我想说的是,根据我的经验,“务实者”通常对自己的期望也比较低。
那只叫做“我是务实者”的“奶牛”不仅会阻挡你看到自己悲观的一面,而且会像一个透视镜一样放大你所看到的东西,干扰你周围的世界。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你戴上了深色的眼镜,你周围的世界看起来会变暗;如果你戴上了一个绿色的眼镜,你周围的每样东西又会蒙上一层绿色一样,悲观的态度就如同一个我们评价和判断世界的透视镜片。
悲观者并非天生悲观。悲观态度的形成,既不是通过遗传,也不是任何人未经我们的允许和认同强加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去的,它的产生是一个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悲观和其他的负面情绪都是通过学习,再由我们自愿加入大脑而设定的。
负面想法不仅会阻碍我们实现梦想,也会慢慢地破坏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开始产生负面念头,以及有害的情绪状态,身体也会慢慢出现问题与疾病。
溃疡、心脏病、高血压、消化道并发症、偏头疼以及其他身心疾病,通常都是因为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而造成的。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例如,生气和愤怒,会让血压升高,而怨恨和抑郁则会减弱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毋庸置疑,悲观的态度可能正在损伤着你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的幸福感。
小牛变大牛(4)你是否曾注意到,那些不断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人几乎也总是频繁生病的人。马丁·赛里格曼,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悲观者会频繁受到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困扰,它们的免疫系统的工作反应能力也远不及乐观积极的人们。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十五岁之前已经产生了悲观情绪的人,会在四十到五十岁期间罹患更多种类的疾病。
控制生活中的悲观情绪可以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效果呢?伦敦皇家医学院的研究者们进行的一项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他们以一组五十七名因罹患乳腺癌而经历了乳房切除手术的妇女为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令人吃惊。该研究表明,研究对象中,拥有医生们称之为“抗癌意念”的女性,每十个人中有七人在之后的十年里一直都过着正常的生活。相反地,医生判断“已经失去希望,听天由命接受最坏结果”的女性,每五人就有四人在确诊后不久就去世了。
透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只徘徊不去的“奶牛”不仅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态度和情绪,还会剥夺我们的寿命与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过去我们曾经让环境与周围的人制约了我们的想法,让我们接受了平庸,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及时做出改变,重新铸造成功的信念。
错误信念的牢笼
毫无疑问,最让人感到无助的念头总是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潜能上。这些念头会把我们囚禁在一个无法看清自己的天分和才能的世界里,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能力的错误想法会剥夺我们最大的自由:充分发挥潜力与采取行动的自由。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那么这样的想法一定会主宰你的整个人生、预期、决策、目标与态度。这个信念将会像一个心理程序一样指引你所有的行为,让你降低期望,并破坏你在生活中已经获得的成果。这样一个观点是怎样变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画地自限的想法呢?它是怎样开始并逐步控制我们的生活的呢?
当我们将一些错误的前提看作事实,并在这些错误前提的基础上得出了错误结论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开始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最初的假设:我父母从没有读过书。
其次的假设:我父母的生活是不成功的。
结论:因为我也没念什么书,所以这辈子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你看出这种论调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了吗?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对话创造出了最具破坏力、也最糟糕的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时,周围的世界也会如此看待他;当一个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无能时,别人就会根据这样的表现来对待他。这会使他们原本就有的、认为自己毫无希望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
小牛变大牛(5)其实,父母没有多大成就这件事与是否受过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回想一下,他们自身可能还养着一些你完全不知道的“奶牛”。退一步讲,即使他们的不成功是由于缺乏教育而造成的,这也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步他们的后尘。所以你必须小心自己内心的对话方式。
当乔·费雷尔移民去澳大利亚开始新的生活时,他很担心自己将不得不从事非本职的工作,毕竟,为了学习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他已应经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
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对他那一行的需求很少,一想到自己可能必须投入新的领域时,他就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恐惧使他不敢朝其他领域发展。当然,那里也有另外一些他所喜欢的行业,但是如果他的父母和朋友们知道他放弃了原来的老本行,他们会怎么想呢?
转向新的工作就意味着自己多年的研究都是在浪费时间。当这种想法在他的头脑中出现时,乔·费雷尔就更加忧心忡忡了。如果他做了错误的选择怎么办?多年来,他一直坚信,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所学的东西,这种信念让他动弹不得,无法做出任何决定。直到他认识到这种根据错误前提所产生的态度有多大的破坏力以后,他才开始采取行动,在人生路上继续向前迈进。
当今时代,随着市场的全球化、机构的精简和人力资源的高度流动,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会像乔(Joe)一样,为必须从事自己没有被培训过的职业而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是极其危险的,因为有研究表明,每个人一生中平均会面临七次职场转变。
幸运的是,他决定去克服他的恐惧--杀了他的“奶牛”--并去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始采取行动后,他不仅与它的新工作十分投缘,而且还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的他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还要享受自己的工作状态。
很多人对新鲜的或是未知的事物都会感到恐惧,这种因不熟悉而产生的恐惧,让我们在最基本的事物中都无法找到乐趣。我们避免去尝试新的事物、不同类型的文化或是新的嗜好,对我们来说,追求安全感,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限制了我们成长的潜力,而且导致了许多不合理的恐惧。
“最好只做自己懂的”、“干嘛扰乱一件好事?”、“如果没坏,就不要去修它”或者是我在前面曾经提过的“一动不如一静”……,所有这些熟悉的谚语都在警告我们不要迈出我们的安乐窝。但是,事实却是,熟悉的安全感会阻碍我们离开早该换掉的工作,或者因为害怕结果更糟而没有勇气脱离受虐的环境。
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启示呢?那就是,我们必须去质疑,我们所面对的恐惧、担心以及不确定是否是我们在生活中已经设定的错误信念所造成的。在没有弄清楚它们倒底是真是假之前,你不应该轻易就接受它们的限制。切记,你相信自己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