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王石这个人》:对手(4)
王石和任正非几乎构成了深圳企业家群里两道最独特的风景,这两个都称得上偏执的人,为深圳贡献了两个最有个性的企业。
他们也有打交道的时候。1988年,万科股份制改造,向社会发行股票,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王石回忆起来,感觉简直像今天上门卖保险那样痛苦。买万科股票的大户几乎都是关系人或企业,唯独有两家不是,一个是中创集团,另一个就是任正非的华为公司,当时华为成立没有多久,但一下子买了30万的股票,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王石后来听手下人讲,华为这30万买得非常爽快,并且还掏钱请万科的人吃了一顿皆大欢喜的晚餐。
没有人问过任正非当年为什么要那么豪爽地购置万科的股票,王石也没有问过。我想,除了商业上的判断,任正非与王石英雄相惜的心态也难免暗藏在其中。任正非后来因为一块地也亲自找过王石。那块地是华为的,拿出来拍卖,因为担心其他发展商拿去了会开发得不好,而且华为也需要解决很多职工的宿舍问题,他让副手把王石约出来,希望和万科联手一起投那块地——在关键时候,任正非总是选择了信任万科。
有许多和王石熟络的媒体,希望通过王石找到任正非,破一下任正非从不接受采访的戒,但王石一般都拒绝了,因为他明白自己去找也是一样的结果。他能理解得了那个坚持,换了自己,其实也是一样的。戒就是戒,永远都不能破,也破不了。
在总结和自己同一时期的企业家时,王石很喜欢用两个词:“理想主义”和“激情”,但后一个词他从不用在张瑞敏身上。
曾经有一个出版人对我说,当今中国社会的企业家里,能够得上出书的,也就王石、柳传志、张瑞敏三个人。2006年初,王石曾经对媒体开玩笑说:“他们两人的活跃程度不如我。为什么?柳传志现在62岁了,张瑞敏也快60岁了,但我今年只有55岁。我有年龄的优势。”王石是理想主义色彩浓厚的人,他充满了激情;柳传志给外界的印象则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重,兼具激情和保守的特点;而张瑞敏,这个海尔帝国的缔造者和坚守者,有着与王石的不羁截然不同的风格。
曾有记者问张瑞敏:您每天都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是王石却经常“不理朝政”,一味热衷做他的社会活动家,您怎么看?张瑞敏愣了一会儿,答道:“那只能说我的本事不如他。”这是张瑞敏的聪明,他的回答截断了记者后面所有相关的问题。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家内心都是骄傲的,只是骄傲得各有不同。
曾经一段时间,王石很乐意到各大著名企业拜访。1993年,他到了海尔,首先让他吃惊的就是海尔先进的生产管理,他参观的是海尔的电冰箱生产线。让他吃惊的倒不是由德国引进的生产设备,而是海尔对生产流水线的管理方式,非常精密、非常精准。王石觉得海尔已经不是在简单地引进生产线,而是把德国那种制造工厂的环境和文化,如数搬到了青岛。公园化的环境很人性化、很养眼,车间里也非常整洁,这是海尔最大的胜利。“我当时就觉得,这个海尔绝对会不得了。”王石说。
张瑞敏接待任务很重,留给王石的时间只有30分钟而已。前20分钟基本都在寒暄客套中过去了,后10分钟才开始进入两人都感兴趣的企业话题上来,结果意犹未尽,半小时到了,依王石的脾气,正是兴头上,才不管什么时间不时间,时间不都是人掌握的吗?但张瑞敏却打住了:“真对不起,时间到了,我们以后再谈吧。”
当王石走出大门,一辆轿车开到他跟前,时间一秒不差,“吱”的一声停下来,然后“啪”一声打开车门,待王石进到车里,车立刻就开走了,没有一点耽搁。王石突然觉得,一旦进了海尔,就成了海尔装配线上的一个零件。“这种感觉太可怕了。”
海尔的德国做派给王石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由此判断海尔终成大气候。海尔也的确在之后几年突飞猛进,与联想一起成为中国企业的两面大旗。虽然在几年后,王石关于专业化的理论与张瑞敏的多元化做法形成了强烈的抗衡局面,媒体甚至不无挑战地用了“张瑞敏做加法,王石做减法”这样的标题来大做文章,但好事的媒体也许没有考虑到一点,在这样的理论纷争后面,是一种互相欣赏的目光,能够成为对手,其实也是一种彼此的映照。
曾经有人评价万科有德国企业的风范,因为万科严谨并且坚韧。这也许正应和了王石对海尔的欣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一个利润随手可得的年代,中国企业的领袖里,对品牌经营坚持得近乎偏执的,一个是张瑞敏,另一个就是王石。所不同的是,王石因为行业的特点,只能在国内施展万科的所有梦想,而张瑞敏可以在更大的国际背景下实现中国人关于品牌的梦想——虽然,这同时也有更多的烦恼。张瑞敏和王石一样,面对自己的品牌时,极端与另类的作风就被激发了出来。
20世纪80年代起来的企业家们,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王石在20多年的岁月流逝里,丝毫没有给人陈旧之感,这得益于他是一个不断刷新的人。王石今天的形象,已经和他同时代的人有很大的区别了,他是一个可以把个人生活和工作截然分开的人,这样的潇洒对于同时期的企业家来说,还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他可以自如地在各种场合出现,且商业且时尚,脱离了传统企业家含辛茹苦的固有形象。但我以为,王石骨子里还是固守了80年代的很多东西,那个年代讲求的是脚踏实地,讲求的是苦干,最忌讳的是虚妄,这一点是王石的底限。
《王石这个人》:对手(5)
所以当顺驰的年轻董事长孙宏斌在海南博鳌的行业论坛上公然挑战众行业权威,认为顺驰已经做到了房地产行业老大,并报出了难以置信的年度营业额目标——100亿时,王石登时发了飙:“你吹牛!”
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的行业新闻。王石在公共场合拉下脸来的时候并不多,虽然他总是黑着脸。孙宏斌也是当今商界的传奇人物,一个清华的绝对高才生,曾经在联想做到了高层,备受柳传志器重,但旋即走了背运,入狱四年,人生来了个180度急转弯。这样的重压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很多人会就此沉沦下去,但孙宏斌的能量就在于。当他出狱后,用柳传志借给他的50万元人民币,到美国哈佛大学读了两个月管理课程,回国后在天津开了一家房地产二级代理公司。仅仅两年后,1996年,孙宏斌开始发力,全力进军房地产开发市场,逐渐成为天津房地产市场老大,占到一级市场15%的市场份额。在天津站稳脚跟后,孙宏斌的顺驰开始进入北京、上海开设分支机构。2004年左右,顺驰在全国房地产市场打响品牌。
见过孙宏斌和王石的人都知道,这两位从外在性格上讲,根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王石不苟言笑,阳刚气十足,可敬不可亲,而孙宏斌操一口山西口音普通话,动辄号称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美女,嬉笑于面;王石看似隐藏自己,其实很容易把心里话说出来,孙宏斌毕竟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心思更愿意深埋,说出来的,我们听到的,也许都是玩笑;两个人都是宏韬大略的人,相同的一点是都不服输,碰巧江湖狭窄,两个好强的人就这么碰上了,自然有一些纷争,这与两人的年纪或者入行的年份已经没有什么关联。
不断有媒体报道说,王石在年初指责孙宏斌是“破坏行业竞争规则的害群之马”,孙宏斌则对媒体说,不相信王石说过这样的话,即便王石说过,也会有特殊的语境。没有人去跟王石确认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确认起来也极没有意义。天下人都知道,王石和孙宏斌有些格格不入,但真的如媒体所说,是因为王石恼怒孙宏斌要夺他地产老大的地位吗?我曾经问王石:“老大这个位置,你真的很在意吗?”王石回答得很坦率:“我想说不在乎,但是实际上怎么可能不在乎呢?我只能这样说,我当然在乎。如果真的出现一个更强势的人,那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强势,如果这种强势对社会有促进,尽管我感觉到失落,但是对社会是好事,我能够坦然接受。可是如果这种强势是危害性的,是负面的东西,恐怕还要大家再来较量较量。所谓老大的概念,更多是从尊严和荣誉上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在乎的也是这个。如果不是这样,无非就是你做的时间长了,公司大了,你是老大,那个老大就没什么意思了。”
如果仔细看万科的发展道路,就能理解为什么王石和孙宏斌有些不投缘。王石个人看上去粗线条,实则心思缜密,而万科更是一家极其精细的公司,它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透明管理和人才团队的培养机制在国内企业中已经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万科的经验是王石带领整个企业20年来的积累,王石本人能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个成功积累背后的每一条纹路,所以他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科今天的“大”,不是一种庞然大物的“大”,而更是一种“深”和“厚”,在王石看来,这是规律,因为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但凡违反规律,依王石的话,那是“九死一生”。
但孙宏斌是什么人啊?他个人的经历就让他不相信有什么规律,他憋着一股劲就是要打造自己的商业江山,要改写历史、重划地产版图。也许他所挑战的,并不是王石个人的老大地位,而是当今中国整个房地产的现状。
我曾经在一次非正式场合见到孙宏斌,他和朋友们在一起吃饭。也许正高兴,他嘻嘻哈哈讲着他在上海一家著名五星级酒店的趣事:因为要和朋友谈事,孙宏斌打电话过去预约一个安静的位置,接线的服务员告诉他,咖啡厅不接受订位,来就可以了。于是孙宏斌过去了,然后他告诉服务员,他要一个窗边的位置,但服务员告诉他,那个位置已经被人订下,马上就要来了。孙宏斌发了脾气——他说到自己发脾气时给人感觉像是恶作剧。他对服务员大嚷:“不是不接受预订吗?为什么我来了又说有人预订了?不行!我一定要坐那个位置。”服务员也在坚持。孙宏斌更生气了:“把你们经理叫来,把总经理叫来!”于是对方一个外籍主管来了,用英语开口跟孙宏斌解释,孙宏斌又是一顿嚷:“在中国你说什么外国话?说中国话!说中国话!”孙宏斌是清华硕士毕业,当然能听英语。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方说不出任何话,只好让孙宏斌坐了窗边的位置。
孙宏斌说这个段子的时候,满是小孩子做怪成功的表情。当时正好是在一家餐馆吃饭,席间一起吃饭的一个姑娘看不惯服务员的慢,开始高声叫嚷,孙宏斌坏笑着赶紧制止小姑娘:“在这里可不敢这样啊,这老板可是地头蛇啊,惹不起,要发脾气像我那样到五星级饭店发去。”全席一阵大笑。
这就是孙宏斌,不要把他的话太当真,也不能太不把他的话当真。
孙宏斌从年龄上讲当然还是一个年轻人,但他的经历确实比许多同龄人都要丰富。孙宏斌绝顶聪明,感悟力非常人能比,从这个角度上讲,他比同龄人老辣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