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逆心第七
本卷精要
大忠者善于权变,愚忠者作茧自缚。
征服人心是治乱之本,以德服人重枉付诸行动,不怕慢,而怕不为。
身居高位,不能在奉承中忘却隐藏的杀机。
甘于“平庸”无欲无求最让对手放心,这是大智者的远虑。
【原文】
利厚生逆,善者亦为也。
【译文】
利益丰厚让人发生背叛,善良的人也会这样做。
【释评】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本性良善的人,也会禁不住诱惑而蜕变,这不是利益的罪过,而是良善的本身有时并不足以信赖。善良是相对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社会和多变的环境下,在利益至上的氛围中,单纯的善良是十分脆弱的;在扭曲的世界里,人的尴尬处境和不幸遭遇,也促使人们信念动摇,进而滑向泥潭,向罪恶屈服。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坚守善良实属不易了。
【事典】魏收的改志
北魏孝武帝时,才子魏收正直刚烈,勇于进谏,人们认为他有古时君子之风,十分推崇他的为人。
孝武帝曾经征发大量士兵,打了十六天猎。当时天气寒冷,士卒苦不堪言,朝野怨声载道,但无人敢于劝谏。魏收犹豫多时,他还是决定进谏,他献上《南狞赋》,赋中说:
“陛下所好,乐不自胜,然民众却因此受扰困疲,陛下可知吗?仁人天子以爱民享誉后世,未闻以自乐被天下称颂的。群臣无人劝谏陛下,只因他们怕陛下发威惹祸,臣据实而谏,实出于良善之心,其他祸福不足虑也。”
孝武帝见赋有悟,他不怒反喜,向群臣夸魏收说:
“不计个人荣辱,敢于直言,不是君子忠臣万难做到。朕个行狩猎而得一忠臣,朕认为得人于失啊。”
承相高欢专权时期,魏收被高欢任命为中外府主簿。高欢专横凶残,对上欺君,对下压臣,天子如同虚设。魏收对高欢的暴虐不满,他对离欢劝诫说:
“丞相既为臣子,当严守为臣之道,否则就是无礼,令人非议。自古权臣都自贬自谦,这不但不损尊荣,反而会增添人望,丞相何不效仿此道呢?”
高欢自视甚高,自不把魏收放在眼里,他警告魏收说: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才学的高低,而是要识时务,知进退,你自以君子自居,言语无度,这是很危险的事,你难道就不想彻底改过吗?”
魏收感受到了威胁,十分郁闷。他不想委曲求全,时有劝谏,一次曾遭到高欢的毒打,险些丧命。
长久的失意,使魏收意志消沉了。他愤闷之下,渐渐学会了乖巧,不再直言劝谏。他曾对好友说:
“我志向远大,怎奈生不逢时啊,我有什么办法呢?眼见奸人小人无恶不作,却有官有名,而我又得到了什么?这世道不公,我是否也要有所改变呢?”
魏收开始主动向丞相高欢献媚,百般讨他的欢心。高欢见他顺服,十分得意,多次在人前赞他说:
“人有贤愚,贵在改过自新,魏收不再坚持愚见,我不再责怪他了。魏收文才出众,这样的人还是要重用的。”
魏收被提拔为中常侍,兼任中书侍郎。后来,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政权,魏收又被任用为中书令,兼任著作郎。
朝廷下诏撰写《魏书》时,魏收主动请命,修纂魏史。这时的魏收已完全变成了势利小人,他公开赤裸裸地说:
“修史著书,这是事关一个人荣辱的大事,人物评定,全操持在我一人之手,我之好恶,谁敢小看呢?”
他以一人之私,随意加进自己的私怨,不能公平论人论事。人们为了让他美言其先祖和宗族,不惜给他送上重礼。魏收还对不肯献贿的人提示说:
“我要抬举谁,就能让他上天:我若贬斥谁,就能让他入地。”
阳休之曾有恩于魏收,他的父亲阳固曾因贪婪、暴虐,被判有罪。魏收为了报答阳休之,他就在《魏书》中写道:
“阳固任北平太守,政绩宽惠,因为公家的事务,被免官。”
尔朱荣是一个叛臣,只因魏收接受了尔朱荣儿子的黄金,他就把尔朱荣所做的坏事全都删去,却增加对他的赞誉之词。面对人们的议论和指责,魏收不以为意,反是振振有词地辩解说:
“凡事由人而定,我这样做只为隐恶扬善,有什么不妥呢?”
【原文】
势大起异,慎者亦趋焉。
【译文】
势力大的人容易产生异心,谨慎的人也有这种趋向。
【释评】
地位的变化可以让人干出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来。这是人心不满足使然,也是权势让人盲目自大的结果。富贵已极保持平和是很难的,谨慎的人在迷信自己的权势之时,也能做出不理智的判断,虚荣心一旦有增无减,人的行为就绝非他人可以控制了。不甘驯服的人总是自以为有力量的人,尽管这种力量纯属虚幻,他们也会冒险一搏。
【事典】隋文帝的压制
隋文帝篡夺北周皇权的过程中,卢贲是立了大功的人物。他很早就和隋文帝杨坚有很深的交往,认定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对家人说:
“与贵人交结,是富贵的关键一步,杨坚贵不可言,我只有全心结交他,日后才有更好的出路。”
卢贲在北周朝廷执掌宫廷卫队,他利用自己的职权,全力弹压反对杨坚的大臣,他还第一个劝杨坚代周自立,为此,隋文帝即皇帝位后,便给卢贲加官为开府。
当时,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卢贲自恃有功,对他们二人很不服气。他联合柱国刘昉和上柱国元谐、李询、华州刺史张宾等人,一同谋求罢免高颎、苏威之策。卢贲为了大事有成,他挑动他们说:
“我们都是有功之臣,今不受重用,非皇上无心,乃是高颎、苏威从中作梗。我们和他们无冤无仇,他们这样对待我们,无非是怕我们夺取他们的权位。既是他们不仁,我们就不能枉谈仁义了。”
刘昉等人十分赞同,刘昉还建议说:
“除去高颎、苏威,可皇太子和他们交好,终是隐患,不如我们劝皇上另立皇太子,方保日后无忧啊。”
五人一起谋划,分头行动,卢贲的家人劝他收手,阻止说:
“你的官职也不小了,皇上对你也不薄了,我们本该安享富贵,何必生事招祸呢?事情若是败露,都有性命之忧,为了家人着想,你也不该有非分之想。”
卢贲咬牙切齿,忿忿说:
“正因为我有权有势,我才无法忍受有人压在我之上。权位不会自来,我不主动求取,还待何时?”
事情未果,隋文帝严厉追查此事,刘昉把罪过都推到卢贲和张宾身上,他巧言说:
“卢贲对陛下不满,张宾想趁机捞权,我们实被他们利用了。卢贲常说他有大功在身,此番夺权正是他的主意。”
大臣们上奏建议处死卢贲、张宾,隋文帝念及和他们从前的交情,只将二人削职为民,他还对群臣劝解说:
“人在高位,难免有些不理智的行为,但他们并无心谋权,念及他们从前的功劳,朕就宽恕他们一次。”
不久,张宾死去,隋文帝伤心之下,便又恢复了卢贲的爵位,任命他为检校太常卿。隋文帝单独对他说:
“你为国有功,更要谨慎小心,约束自己,不然朕也很难为你开脱了。”
卢贲嘴上答应,心中并未真正反省。后来,他在任齐州刺吏期间,当地出现灾荒,百姓饥饿,粮食奇贵,卢贲竟不许别人出卖粮食,而由他一人垄断粮食的销售,以获暴利。因为此事,隋文帝将他革职为民,严加斥责。
过了一段时间,隋文帝又念及旧情,让他官复原职。卢贲仍不反省,反夸耀自己的功劳,口出怨言。隋文帝十分生气,他对群臣说:
“朕准备让卢贲治理一个州,看他所为,是不能大用了。”
皇太子为卢贲求情说:
“卢贲功高自傲,父皇既已惩之,也就是了,卢贲还应重用他,以示父皇厚待功臣之意啊。”
隋文帝叹息说:
“—个人高高在上,如果不加抑制,他们就自得无礼,长久下去,难保不怀异志了。朕压制卢贲,是不想看他走上邪路,难以回返,朕也是为他好啊!”
【原文】
主暴而臣诤,逆之为忠。
【译文】
君主残暴臣子诤谏,臣子违背君主是忠心。
【释评】
忠逆的判定因人而异,但真正的忠心是不以君主的好恶为好恶的。君主虽有绝对的权力,任意定人罪名,但事情的本来面目却非人力所能改变。大忠和愚忠是截然不同的,满足君子的心愿只是个人行为,不违正义和大道却合天地人心。所以明智的君主勇于否定自己,而昏庸的君主只知否定他人,在违逆和顺从之间,仁君总能放下自尊和偏见,超越情感的爱憎而客观待人的。
【事典】抗辩的耶律楚材
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燕京后,征召耶律楚材为左右司员外郎。耶律楚材敢于直谏,他对元兵的暴虐乱杀十分不满,为此,他多次对成吉思汗劝谏说:
“杀人并不能显示大王的仁德和威仪,只会徒遭怨恨和反抗。若是人心未服,杀人再多也是无用的。”
成吉思汗起初怀疑耶律楚材的忠心,他当面责备他说,
“战祸一起,杀人是难免的事,你为了博取个人的仁义之名,竟置朕的大业于不顾,你是何居心?”
耶律楚材抗辩说:
“让大王满意,说几句好话并不是什么难事;臣冒死进谏,难道只为了博取虚名?这样的愚蠢之事,谁会做呢?大王如不信任于我,自请杀我好了,臣决不自辩。”
1226年冬天,耶律楚材随蒙古大军攻下灵武,各将领争着掠夺人口、钱财和贵重物品,而耶律楚村却只收集遗落的图书和大黄药材。有人向成吉思汗报告说:
“耶律楚材心怀异志,他搜求前朝遗书,贮存药材,似无心我朝军国大事,定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成吉思汗于是单独讯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回答说:
“先朝经典书籍,乃治国之用,岂可毁之?大黄药材,救人于命,备之可防疾患。此皆他日大用之物,今日不取,日后悔之不及了。”
不久,士兵果然患流行病,赖耶律楚材的大黄药材,士兵部得救治。
成吉思汁征战西部地区,元兵杀戮甚重,死人遍地,有进谏者多被成吉思汗责罚,而耶律楚材却仍对成吉思汗上奏说,
“大王的心意喜听媚言,这样忠臣就不会出现了。臣不敢以忠臣自居,却深知在违逆大王,只要对大王有利,这也算不得奸臣所为。趋炎附势并不是为大王真正负责,而大王若不顾实际喜欢谄媚,又和古时昏君有何不同呢?大王为王者之尊,白有不向于平庸王者的见识和气度,这才是大王建立伟业的根本啊。”
成占思汗犹豫之中,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拖雷极力为耶律楚材的建言叫好,他对成吉思汗说:
“遍观臣子,只有耶律楚材深谋远虑,他表面上违逆父皇,可惟有他才是对父皇的万世基业着想。他忠诚而不谄媚,公正而不自私,这样的人远比那些奉承的谀臣强多了,父皇应听从他的建议。”
成吉思汗于是重赏耶律楚材,又下令制止州郡的暴行:凡得不到朝廷文书的,不能擅自征税派役:如果应当对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