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老江湖的智慧-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怕是渐渐在脱离自己的控制,因此对严嵩渐渐疏远。后来徐阶联合朝中各股势力,终于斗倒了严嵩。
  【指点江湖】
  官场上的事情很微妙,很多问题不是是非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杨继盛的“死劾”,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反腐败工作,但由于方法不对,却最终演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这就给了善于玩弄政治的严嵩以操弄的空间。他采用的方法,不是将自己撇清,而是将一缸子的水都搅浑,让嘉靖皇帝产生了一种错觉: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一项巨大的政治阴谋,一场残酷的###,将要揭开序幕了。
  因此,杨继盛的失败,不在于是非对错、力量大小,而在于他对政治的敏感性不够。拿错了“钥匙”,自然就打不开那扇门。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报捷
在清朝,地方官员们“山高皇帝远”,要想让皇帝记住他们的名字都不容易,得到皇帝的青眼有加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聪明”的官员总有办法,这个办法不是怎么去立功,而是去抢功,其中有一招就是——报捷。
  乾隆年间,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之子福康安,十六岁那年奉旨微服巡视山东。在枣庄一带,查获擒拿了为患山东多年、官军数次清剿都无可奈何的响马蔡七一伙。当地知府对蔡七多年来为害乡里的恶行不闻不问,也没有本事对付,但搜刮地皮倒是他的强项,每年都专以此为名,向百姓征集大笔的“治安费”。
  当福康安带着二百个衙役去擒拿蔡七时,知府大人觉得这个少年亲贵“初生牛犊不怕虎”,肯定会碰个大钉子回来,于是消极配合。没想到自幼就跟父亲学习军事的福康安真是少年奇才,用疑兵之计给匪帮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促使他们内讧,结果匪众自缚蔡七来献。大清一朝,对于军功的赏赐是很重的,这位知府大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一听闻胜利的消息,他的报捷奏折就发出了。
  这样的军报当值军机大臣不敢怠慢,立即就跑去向乾隆皇帝报喜。乾隆听到后笑逐颜开,待翻看这位知府大人的奏折,先就夸了一句“好字”。这份奏折写得跌宕起伏,福康安的功劳他固然不敢隐瞒,但重点是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积极筹划、亲临现场、身先士卒、妥当善后的事实上的功臣。他让朝廷产生了这么一种印象:此战当然是在福康安的主持下取得的胜利,但福康安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又是尊贵的皇室宗亲,他的功劳可能也就是象征意义上的。真正亲临前线做实事的,恐怕还是这位在基层干了多年的知府大人。只有他才有经验、有能力办成这样的事情。
  乾隆皇帝夸奖了福康安。但这种夸奖就像一个长辈夸奖自己的子弟一样,主要还是精神上的肯定,官位、物质上的奖励一概没有。当然,福康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亲贵子弟,以他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也不在乎这个。但令他气恼的是,蔡七为祸多年,本应是那位知府大人的责任,结果他姑息养奸不说,还以此为名鱼肉乡里。而自己决心除害的时候他非但不配合,还有意看笑话。等剿匪成功了,他就凭着比自己先写了一篇报捷奏章,就升了官、发了财。照这样下去,大清朝还有公理吗?
  但高明的福康安回来后对这个事儿提都不提,而是搜集了一大堆这位知府在当地私准富豪乡绅开挖官征矿地,从中收取巨额贿赂,并蔡七匪众混杂在矿工中间,平时以此为掩护,时机成熟便聚众放抢的证据口供。
  朝廷立即派大臣雷厉风行地查办起来,这个案子证据确凿,要查实并不困难,关键是再顺藤摸瓜下去,就很自然地牵出了那位知府大人在剿匪一事上的表现和起到的作用,还原了事情的真相。他的父亲傅恒和乾隆皇帝欣慰不已,从此再也不动不动就训斥福康安是“赵括”、“马谡”了,放心地让他独立办差。福康安最终成为了乾、嘉两朝的一代名将。
  【指点江湖】
  这个世界上,有人立功,也就有人抢功。他既然敢抢,那就肯定是有备而来的,你要和他对抢,就正好如了他的意了,对于他来说,大不了一拍两散,谁也落不着,反正他也没损失。
  如果福康安是一个纨绔子弟,他可能会立即去向父亲撒娇,向皇帝申诉。可问题是不管是傅恒还是乾隆,都企盼他能成大将之材,平时不但不过于娇宠,反而对他敲打甚严。而且他们也不太相信福康安能够自己立下这样的功劳。这时候,他要去又哭又闹,两位长辈反而会认为他恃宠生骄,要向下面的人找麻烦。
  年仅十六岁的福康安在政治上的成熟简直令人吃惊,他这招避实击虚、连削带打,自己不发一言,朝廷自然还了他的清白,而那些妄图从他手上抢功的小人,只能吃不了兜着走。
  

敲山震虎
清乾隆时期,两江总督尹继善奉命剿除“白莲教”匪患。任务布置给江苏按察使具体负责,可这位按察使把工作丢到了一边,而去陪同一位王爷的小舅子到江南旅游。尹继善得到教匪踪迹的情报,却找不到了这位按察使大人,只好亲自布置,直接指挥各级官员,剿灭了匪众。
  这时候,那位按察使听到了消息,这本来就是他的本职工作,因此他当仁不让地就想将功劳据为己有。清朝制度,总督虽常驻地方,统管民政、军政,但还是中央干部,相当于特派专员。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虽然受其节制,但实际理政,其实才是真正的一省之长。因此,按察使完全可以跳过尹继善,向朝廷直接邀功。
  尹继善知道自己新到两江,在全面掌握局面之前,要动这个人并不容易,他也知道这位按察使在朝中结纳了一些大员,现在动他也不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尹继善并未上本参奏,和这位按察使打嘴巴仗,而是约了他来喝酒。席间,尹继善将很多官员告这位按察使为了逢迎王爷的小舅子,挪用公款造成亏空、陪同狎妓有损官箴的种种丑事而打的报告,一一拿给他看,看得这位按察使如芒刺在背。然后尹继善又说,此次剿匪,别人都连夜出动,各司其职消灭匪患,而老兄您当时却正高卧青楼,这实在让同僚们动了众怒。此时如将您的功劳表上去,恐怕会酿成很大的风波……
  这样一番敲山震虎,果然吓住了那位按察使,他不但撤回了和尹继善争功的奏折,还特别感谢尹继善为他遮掩丑事。实际上,尹继善早就在暗地里搜集他的确凿罪证,并寻找时机弹劾他。不久后,趁着中央朝廷权力的更迭,这位按察使的后台老板失势,尹继善奏请乾隆皇帝,将此人革职流放了。
  【指点江湖】
  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像海瑞那样的直臣容易,只要有股子“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楞劲就行。皇帝也会留下这么一位直臣来作为自己容人、纳谏的活招牌。
  可要做一名像尹继善这样的贤臣就不易了。因为贤臣不是求一己清名就可以了,他是想做事,做实事的,因此贤臣和奸臣一样,要学会玩权谋、耍手段,否则这个官他就当不下去,自然也干不成什么事情。
  对付小人,硬碰硬不一定就是好方法,有时候我们也要用些诈术。即使道理都在你一边,但官场上有些事情是不讲道理的,讲的是路线、靠山、手段、时机。君子要斗过小人,有时候就要比他们还要诈,还要奸。
  

不争是争
清朝康熙年间,几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展开了明争暗斗。其中最大的三股势力,一为大阿哥允眩欢釉实i、四阿哥允禛、十三阿哥允祥组成的###;三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俄、十四阿哥允禵纠结的八爷党。
  在经过了残酷的斗争后,大阿哥允眩⑻釉实i都先后被斗倒了,十三阿哥允祥也因人陷害而被软禁。四阿哥允禛虽然被人归为###,其实是忠于社稷、实心办差的好阿哥,这个康熙皇帝也素来了解,因此并未对他丧失信心。
  这个时候,最为得势的就是八爷党了。八阿哥允禩人称“八佛爷”,善使怀柔手段来笼络人心,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宫内的妃嫔、太监,没有不夸他的。在康熙皇帝废掉原太子允礽后,允禩发动官员们上章举荐自己为太子,一时声势浩大。他尤嫌不足,还妄图控制军队,拼命将自己的心腹门人往丰台大营等京师近卫部队中塞。
  这样的一个形势让四阿哥允禛深有危机感,他知道允禩现在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但自己性子孤傲,不但没有什么势力肯依附自己,反而因为对人对事太过认真得罪了很多人。此时要去像八阿哥那样收买人心、扩充势力,一来与自己的秉性不合,二来也确实“争”不过对方了。
  但允禛的幕僚给他讲明了一个道理——不争是争。
  在最高权力的角逐中,亲情常常是被放在一边的,康熙皇帝一代雄主,他的权力欲望当然也超越常人。对于这个皇帝宝座,他的态度是——我给你,你才能要,而且必须要,“君有赐,不敢辞”;我不给,你不能抢,哪怕你已经是法定的继承人了也不行。原太子允礽不就是这样被废的么?
  康熙皇帝也是一代明主。他对下面这群如狼似虎的儿子打的什么主意,心里清楚得很,也提防得很。像八阿哥这样,正经国事不闻不问,而醉心于权力,甚至于这样赤膊上阵地去“争”,已经让康熙皇帝感到滔天恶浪快要卷到自己的脚下了,他当然会有所行动。
  然后,幕僚建议允禛采用淡泊以对的态度,一者,别人醉心于权力,自己就醉心于国事,以天下为己任,多做对江山社稷有益的事情,多提对黎民百姓有利的建议;二者,向父亲表示自己并没有觊觎大位的野心。当时,按皇家教育制度,儿子们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写字,并将这样的“功课”定期送呈父亲御览,哪怕你都四十岁了,这样的事情也得照做不误。幕僚建议允禛将近期内抄写的唐伯虎的《一世歌》等功课交上去,以###志。
  局势的发展果如这位幕僚所料,八爷党虽然势力雄厚,但这正招了康熙皇帝的忌,他心里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允禛,只要稍下一点“毛毛雨”,几位上书房大臣就心里有了谱。朝中那些有心报国的忠臣良将,虽然表面上不依附允禛,但也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在这几位掌握了核心权力的重臣的暗中安排下,再加上康熙对军队的调整和控制,最终保证了允禛的顺利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指点江湖】
  不争,并非是承认失败后的放弃,而是一种争的智慧。
  当各路势力逐鹿中原的时候,当你的实力弱于他人的时候,不争,可避免你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而对你欲去之而后快。当别人斗个旗鼓相当、相持不下时,你的分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冷战时期,为什么苏、美两大世界霸主都先后来与宣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中国结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个大国,却也是个穷国、弱国。而正因为如此,中国游走于两极之间,没有成为两大霸主直接打击的对象,保存了实力,为今天的中华复兴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不争,反而能够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群众是不喜欢那种过于表露出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的,你争得越厉害,别人就对你越担心、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