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设计在童年-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学的新书〈 少女中国行 〉》( 见附录 ),从这篇书评可以看出,由孩子自己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到多么丰富的收获和深刻的体会。
  在孩子的写作过程中,家长既不必过多地指手画脚,也不要漠不关心。面对孩子的“新思想”和“胡言乱语”要冷静,不可过于纵容夸大,也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指导”,或者干脆为孩子捉刀代笔,为他们修改增删。一定要让他们写的文章真正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自己观察研究的结果。家长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应该看到,家长的思想也会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具有局限性。
  把鼓励写作作为训练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方法,除了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情感修养和文字表达水平,还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说教没必要(1)
不给予先入为主的“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先从书本中去了解,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吸取丰富文学营养的孩子会自己感受世界,而且常常比大人灌输的更易接受,理解得也更深刻。
  在美国,很多华人家长因为孩子对中国文化不认同而大伤脑筋,忙着给孩子讲“五千年历史”,甚至有些家长还不惜夸大其词,我看实在没有必要。有句名言说“太好,就不真实”。无论生活在中国的孩子还是生活在美国的孩子,都不是漂浮在真空里,家长大可不必只给他们灌输“正面”的东西,而应该把他们看作大人,和他们展开平等、真诚的讨论。不要因为自己“爱国”就只给孩子“完美”的爱国教育,那是不科学、不实际的,往往适得其反。我觉得,无论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都可以和孩子坦诚讨论。
  小时候,女儿读过我们家藏的英文版经典长篇,如《子夜》、《家》、《春》、《秋》、《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也读过其他近现代作品,包括影响我们那一两代人的文学作品,如《青春之歌》、《红岩》,我也给她看过反映“文化大革命”的一些书。
  我不仅仅只给孩子介绍祖国美好的一面,也让她了解中国历史和现实中不幸的那一面。有人以为,孩子来到美国,远离祖国,应该多给他们“正面”的引导;孩子现在还不懂事,就编出这样那样的话糊弄孩子。实际上,用片面思维培养出来的孩子,难以辩证地看待社会。片面化的教育愚弄了孩子,使孩子或者思想单纯,脱离社会现实,或者认为父母一直在欺骗他们,要么就是怀疑父母愚蠢得什么都不懂。无论得出哪一种结论,都很可悲,都会造成无可弥补的不信任感,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我尽可能将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书给她看,让她从阅读中自己去了解祖国,偶尔给她解释有关的历史背景。她自己阅读得到的信息也许有些偏差,但是随着逐渐长大、思想日益成熟、阅历不断丰富,看到越来越多开放的信息以后,自然会有一个客观、完整的认识。这样的想法也许过于乐观,不过我确实一直是那样做的,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她在11岁的时候思想已经很成熟,完全不同于其他同龄的孩子那样,对中国的看法只局限于“好”或“不好”。实际上,有时候,她可能比我们还要“传统”。她在《西方到东方》一书里,这样写道:
  三轮车工人说前门饭店的京剧好。事实上,他说这是那晚能看到京剧的唯一地方,所以爸爸让他带我们上那儿去。
  到了剧场,我们直接就往里奔去。剧场内有一个围起的舞台,舞台的下面摆满了桌子、椅子,整个剧场看起来像个夜总会。只有几个外国人坐在这些桌子旁,一边饮茶一边看演出。我极其失望,中国人不喜欢京剧了吗?
  我喜欢极了,京剧是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演员穿着明亮的、丰富多彩、色彩鲜明的服装,脸上画得就像假面罩。他们一边唱一边跳,在我一生中从来都没见过这样的表演——演员们不停地翻筋斗、跳跃。这和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其他任何歌剧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觉得真是百看不厌的。很可惜,不过20分钟,演出就结束了。
  我开始相信中国人已经不喜欢中国文化了。我认为京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然而,中国人好像只是对那些新出的电影感兴趣。
  中国看来正在朝着她的现代化的目标进步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正在慢慢地消失,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历史,如果被忽视,它就将被人慢慢地遗忘。
  在书店里,我想找一些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爸爸也想找这类的中文书。他甚至比我还更没运气。他对我说,他看到的都是些通俗畅销书,恐怖、情爱、凶杀侦探,等等。
  中国是不是在缓缓地走下坡路?人们不再记得他们所生存的国家的历史了吗?他们不再热爱他们古老的传统了吗?有些人认为老的就是坏的。这是瞎扯淡。我喜欢畅销书,但我也喜欢读那些教我各种文化历史的书。我喜欢电影,但我也热衷于京剧。
  每当我读到十几年前,11岁的女儿写的这一段,联系今天中国的文化现状,真是感慨良多。
  尽管我非常希望她深入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欣赏中国文化,但是,说教是绝对不行的。她在美国长大,许多年没有回过中国。在美国这几年里,我确实给她灌输了一些中国的伟大,但是毫不掩饰存在的社会问题。我在高倩的寻根之旅之前并没有作任何“正面”的引导和说教,只想让她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让她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为父母,这才是负责的态度,孩子懂得不少,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乱引导,就会在孩子心里失去信誉,后果得不偿失。
  

说教没必要(2)
她在《西方到东方》中,描写刚刚从香港乘火车进入广州,在火车站看到的景象: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地上丢满了垃圾,站台的味道就像马桶,各种各样的人蜂群似的挤在一起,所有人和物看起来都是乱糟糟的。
  天是灰蒙蒙的天,污染使天空烟雾弥漫,车辆横冲直撞,马路上到处是人,所有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恶心,那么不同,那么危险。我真想马上逃回香港。
  据说,有位记者看到这里,读不下去,忍无可忍,气得找出版社的编辑理论。
  不过,再读下去,发现在3个星期以后的日记里,她写道:
  坐在三轮车上……我背往后靠着,看着外面,现在的一切在我看起来变得很熟悉、亲切。拥挤的人群、堵塞的交通、轿车、公共汽车和其他的一切,在我看起来就像家的感觉。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所有这一切让中国变得更加有意思,更加令人惊叹,更加特别,还有更多更多的更加。他们就像一片片的五彩拼图,把它们拼到一起,就变成了叫作“中国”的国家。所有这一切让中国显得那么独特。
  多年前,有个孩子的家长想让孩子暑假期间跟随中文学校的夏令营去中国,那个孩子觉得中国“不好”,不想去,读了《西方到东方》后发现中国“好玩”,改变了主意,起到了父母“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高倩的书出版以后,哈里斯博士在一封推荐信里写道:“她对中国的观察,不受政治议题的影响,对与东西方交汇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家庭和生活层面的描述,将会受到广大家长们和跟她同辈少年的喜爱。她的深刻的洞察力之结果可以很大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改进人际关系的作用要远比政治团体的努力意义深远得多。它让我夫人和我本人深信,这样的纪实作品在当今世界对人类锲而不舍地追求的相互理解做出多么重要的贡献。《西方到东方》的作者作为模范将鼓舞年轻人投身到这场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活动中去。”
  社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即使孩子尚小,也应该让他们多了解,和他们讨论社会现象。高倩通过自己的观察写成的《西方到东方》,以孩子的眼光,谈论了很多社会问题。她写的事情,有的有答案,有的没答案;有的有一定深度,有的很肤浅。但是,这毕竟是她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思想的人才。
  一个头脑里装满了文学的孩子,哪怕很小,也会有思想,有分辨力,有良知,这一点可能很多大人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人认为优秀孩子的成长只是完全得益于大人长期耐心的“素质教育”式的说教。人们没有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深刻的,对孩子也一样,让孩子们吸取丰富的文学营养,自己体验和感受世界,常常比大人灌输的要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更深刻。
  

读书人要“读书”(1)
博览群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
  ——弗朗西斯·培根
  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课外书,不善言谈,不爱思考,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培养重复的技能,还是培养严谨的思考能力,积累广阔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该做何抉择?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以前,我有个想法,咱们是中国人,不管怎么说,数学总得比别人强吧。女儿一来美国,我就给她加“小灶”,一本一本地做数学题集。这在华人家教中很普遍,既非首创,更非独家。
  我以自己的经验,对多做习题就能“成功”感受至深。我小学毕业时的目标是考重点中学。我们数学老师有高招,他编了很多套数学应用题,手刻蜡纸、油印,密密麻麻的小字,每套题一页、40道题,每人每天带一页回家做,第二天上交,再发一页,如此练习几个月。小学数学有多少内容?很多题目是相似的,无非是某人从甲村到乙村,每小时走几里,共走了若干小时,求甲乙村距离;或者把走路换成乘船,甲乙村变为张庄李庄,等等。一学期下来做几千道题,熟练得根本不用想,一考,不得了,轻易就上了名校福州三中。
  女儿参加比赛频频得奖,激发了她的很大兴趣。上六七年级时,应她要求,我帮她买过《数学大赛真题》,此后再没有安排她练数学,反而提醒她,数学不会让她出人头地,大量地阅读、思考和写作,才是光明之道。
  以“题海”方法练数学,靠的主要是记忆和熟练,并不需要多少创造性和研究性的思维。费尔兹奖是全世界最高荣誉的数学大奖,有人将它称作数学诺贝尔奖。自1936年以来,至今共有43人获奖,其中有11位本土美国人获奖,仅有的1位华人获奖者是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丘教授当年是在香港的乡下学校上的中小学。
  不少人津津乐道美国学生的数学有多差,却没有人去研究为什么数学基础“声名狼藉”的美国人,竟有11人获得费尔兹奖?接受“严格”的数学“基础教育”,从小在奥赛中泡大的中国中小学生,总数是美国学生的10倍,参加奥赛的学生甚至可能是美国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