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相信前辈圣贤们流传下来的思想精华、社会现实中的耳濡目染已经足够。事实上,从小受文学熏陶的她在思想上很“正统”,也很“传统”,反而是我们这些社会上历练过来的成年人,需要净化陶冶,洗去身上的积垢。
现在的孩子,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上学,特别是上了初、高中以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抓紧时间大量地扫描一遍文学名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非常必要的。有没有真正看懂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能够投入,认真地读下来,多少会有些收获。以后有时间的时候还可以仔细品尝、慢慢消化。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帮助孩子从小开始培养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和爱好,是与电脑游戏竞争,对抗网络垃圾文化,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高尚的思想情操的孩子的有效办法。我认为对高深的名著,不一定要给予指导,可以让孩子自己看,自己理解,不同的时期多读几遍,每次读都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岁月的增长逐渐深化理解。
论文:教育的核心(1)
在高中的后两个学年里,高倩在她的电脑里留下了314篇文档,共计600多页四五十万字的各种文稿。写作论文已成为优秀的美国教育重要的核心部分,它贯穿在各个课程里。
女儿上大学去了,经她同意,我接管了她这台高中时用过的电脑。在她的电脑文档里,仅在高中的最后两年时间,就留下了314份文字处理文件。其中有一页两页的信件、备忘录,有三五页或十几页的各门功课的作文。不难想象,由于大多数课程都要写作文,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得到系统的锻炼。
其实,许多优秀的美国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打下了很好的文字和写作基础,也就是所谓的童子功,有的功夫到了成年再练就难了,就像人们到了成年以后才开始学外语一样。
在高中阶段,除了可以拿回家写的作文之外,还有很多当堂作文考试,成绩都要计入学期学年的总成绩,与报考大学直接有关。当堂作文考试的命题通常是对某一本书的评论,老师每次都随作文发一份评分标准,其中90~100分的标准是这样的:完美的细节,有深度的评论,要联系自我,结构清晰有逻辑;极其少的笔误,使用有力的、多变的词汇;卓越的句型变化,准确的有技巧的上下文连接转换;极其少或根本没有重复的内容,令人感兴趣的引言;用没有重复的结论做结尾。
查看女儿的当堂作文,都是手写的,一般5页,细数一下,共约120行左右。这真使我这个当父亲的汗颜!
当堂作文时间一般40分钟,高速的写作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大量的、密集的写作要求确实使学生们受到了快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良好的美国中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在作文方面的严格训练,使他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某个事物、某项议题做出快速的判断和准确细致的分析,并且提出较严密的解释、解决方案和措施,将之付诸文字。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的某些写作考试或者比赛的命题是无法猜测的,老师猜题的本事,实际上就是“作弊”的本事,在这儿一点儿也用不上。以高倩九年级时参加的一次地区作文比赛为例,参赛的学生们是从一个大箱子里抽签,抽出自己的作文命题。那个箱子里装有从旧报纸旧杂志上复印下来的纸片,剪成的各不相同的几百张大小不一的小条子。那些小条子上要么是报纸上一篇文章的标题,要么是某杂志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不做任何加工,就权当作文的命题了,没有具体的要求,怎么写都行。出题先生很省心,不用花头脑去想;老师学生赛前也省了很多心,不用猜题,不用做模拟练习,全凭真功夫。一个大考场,每个人拿到的剪报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考题都不一样,当然这对评卷先生的水平也是个考验。那一次,高倩抽到的一个小条子是从一份旧报纸上复印下来的一句话:“科学,在它解决问题的同时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高倩只用45分钟的时间就写完了这篇文章,我看到比赛结束以后她带回来的这份整整3页的手写稿纸,除了在最后1页有两行画掉以外,其余的一个字母都没有涂改。老师看了文章后说,这篇文章一字不易,就是一篇好文章,叫她输入电脑保存起来留作纪念,还在英文课上朗读给同学们听。这篇获得地区比赛第二名的作文,读起来未必十分完美,尤其是结尾,看得出来,收束得较仓促。当时,由于作文比赛时间的下半时和一场数学比赛冲突,她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比赛时间匆匆赶完作文,又及时冲到另一个赛场参加数学比赛。
这篇论文是这样写的:
科学的阴暗面
人们几乎没有一天不听到关于某个科学研究项目的投入、有关科学研究的信息,甚至于某个新的科学研究被突破的消息。我们,作为人民,对于这些项目和研究成果非常激动,是因为它们解决了有关健康、技术和许许多多的问题。然而,在1930年出版的《大学》报上,阿拉哈姆·佛莱斯勒( Abraham Flexner )说,“科学,在它解决问题的同时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这个论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愤世嫉俗,但却真正是一种合乎情理的观点。
首先,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从这一点看是一个进步。但是它也可以产生一些问题,因为高标准的生活方式只属于我们社会里的富足阶层,它会增加社会阶层的分裂。举例而言,当年,当世界越来越面对电器,比如说灯泡时,只有那些富人,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才买得起这些小玩意儿,而穷人们还只能作为继续使用蜡烛的旁观者。
其次,与健康有关的科学突破也可能成为问题,新的医药或外科技术就是许许多多案例中的几个例子。比如,有些药物在为人们医治某种病的同时却给人带来其他毛病。如今,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也许不让这样的药品进入市场,但是在1930年,这种现象可能会是司空见惯的。至于外科手术技术上的突破,所引起的最具争议性的可能要数器官移植了。这种手术可以拯救生命,但它却带来了道德观念的问题。那就是当一个病患需要某个器官的时候,他所期望和祈求的器官移植是否是道德的呢?说得更明白一点,那不是祈望另一个人的死亡吗?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论文:教育的核心(2)
最后,技术发展的终极也可能是个问题。任何东西发展到适度时都可能是正面的,但是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再好的事都可能变成坏事。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与科技有关的议题,甚至基本的人性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概括,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是非常好的,十分完美的人,也许就因为描述得过于完美以至于不是真实的。但是我这里要讲的理论是物极必反。举例而言,为了解决旷日持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军在日本的两个城市投下了原子弹。原子弹杀死了成百上千的无辜,也让更多的无辜深受核辐射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痛苦,直至那个灾难性轰炸后几十年的今天,有些人还在治疗中。科学,也就是这里的原子弹,也许终止了战争,但它也终结了许多生命。
的确,“科学,在它解决问题的同时却产生了更多的问题”是极其难以被辩驳的论点。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来,作文并不只是一个单纯写作技巧的问题。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以外,还需要思考,更需具备一定的知识。作者必须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写得快,写得好。
两年几十万字都写啥(1)
大量阅读和不断写作论文是美国教育中最值得称颂的部分。写作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论点、论据的合成。实际上,它是糅合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修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工作,是很完整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高中的英文、英美文学、历史、政府、经济、西班牙文和法文等课程写作论文已不新鲜。但是,你可知连交响乐课、体育课也是要交论文的。
女儿存在计算机里的314个文档共分为28个文件夹,有西班牙语、法语、英文、历史、政府、交响乐、体育等课的论文,还有大学申请、来往书信、奖学金申请、恳请老师写推荐信的信,等等。
高中的文学课,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不是让学生背几行诗,读几段经过简写的作品,而是要求学生读原著。不仅如此,还要学生们写评论性的议论文,这就更上了一层楼。这一回,可不是抽签命题,而是给定了命题,难为学生们,必须阅读更多的原著,寻找几种与论文命题有关的作品,并且设法从中找出可以议论的素材。
学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诗歌,你就得写一篇读后感。有什么比沉浸在文学中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呢?在文学研究中,女儿写了一篇《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死亡》( 见附录 ),在文章中,她得出了“文字比任何事物都更为有力”的结论。她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和我的看法竟然一致。文学使人变得敏感,当孩子们进入了文学的世界时,与文学的力量相比,说教是多么苍白无力。
她写的另一篇《莎士比亚戏剧分析——复仇》,是一个给定的命题。这是必须在读过沙翁的几部悲喜剧之后才写得出来的。
美国历史这门课在美国高中是一门重头课,你不上生物、化学、物理课,高中照样可以毕业,但是,如果不上“美国政府”和“美国历史”这两门课,在绝大多数学校是领不到高中毕业证书的。
在美国的高中里,美国历史这门课不是教你记住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时代背景,这门课在某种程度上还起了“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和“素质教育”的作用。老师不是满堂灌地给你讲哪年哪月哪日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人参加,有什么历史意义。上课的时候,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抒发自己的看法、感想、理解和认识。老师常常只是当个主持人,引导一下,做些点评。
女儿上的历史课使用的近1 000页的课本是留给学生自己读的,除此以外还要求读各种参考书、几本历史小说,阅读量很大。
在上完美国历史有关20世纪20年代的这一章后,照例得写论文。老师给出4个题目,要求各写一篇作文,题目是:(1)妇女和少数民族如何参与到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中去?(2)20年代的本土主义和三K党的复兴及其结局。(3)讨论20年代中产阶级的崛起,包括娱乐、观念和道德。(4)怎样能更好地描述20世纪20年代?是“狂飙的年代”还是“觉醒的年代”?
很显然,从这几篇作文题可以看出,历史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思考、反省和总结过去,并且试图归纳出值得今后借鉴的经验教训。读了她的这篇作文( 见附录 ),令人不能不联想到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工业化,物质的丰富,遍地的“四轮汽车”,“沉溺于无尽的享乐”,“人生信仰常被遗忘”。在高速发展中大量引进先进事物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