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户需求最重要
海尔模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洗地瓜的洗衣机。
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对于市场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任何一个市场总有发展机会。只要能做到两点,海尔洗衣机不但不会不好卖,而且还会脱销。第一,如果消费者买洗衣机,每一台都买海尔,这就是品牌效应;第二,海尔能够创造出新的需求,大家都需要,而过去没有产品满足,这就可能创造出市场需求。
张瑞敏去四川视察,发现当地洗衣机的返修率特别高,查了问题就发现排水管老是堵塞,问什么原因,说当地农民用它来洗地瓜。张瑞敏说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专门做洗地瓜的洗衣机?这款洗衣机没有别的改动,只是加大了出水管,便于排沙,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后来这个思路延伸到其他地区,做出洗酥油的洗衣机、洗龙虾的洗衣机,在中东,海尔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做出专门洗大袍子的洗衣机。
这只是最简单的创新,或者说是概念性的突破。海尔在洗衣机上的第一次整体成功,是来自“小小神童”,那是海尔在销售淡季创造出来的市场。
1995年,已经被海尔兼并的红星电器厂开始研发第一代小小神童第洗衣机。当时,洗衣机行业都知道夏天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却从未有人去琢磨这里面的原因。海尔接手红星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调查,为什么到夏天的时候消费者不用洗衣机?
整合创新(2)
结果很快出来。1990年代中期,市场上最小的洗衣机是公斤双筒洗衣机,又大又笨。海尔在调查中听到一个故事:上海电影学院一位教授的女儿,给父亲买了一台小天鹅的洗衣机,但老两口却抬不动。这样的大型洗衣机在夏天尤其显得不合用,因为洗衣服频率高,耗水耗电耗时间。
如果能够开发出一款不耗水也不耗电、洗衣时间很短、同时很轻便的洗衣机,消费者会不会改变?海尔继续深入调查了城市中洗衣机的主要使用者,最后得出结论:大家夏天都不用洗衣机,是因为夏天的衣服少。如果海尔开发出小洗衣机,夏天可以把三口人一天的衣服洗一遍。在冬天则可以洗内衣,或者专门给孩子洗衣服。从这三个市场需求入手,海尔整合现有资源,封闭开发,几个月后,1996年,代表一种新需求的小小神童洗衣机问世。
现在,海尔小小神童已经发展到第18代,累计销量超过500万台。韩国三星、日本东芝和松下、欧洲伊莱克斯、中国的小天鹅等企业随后都提出了小洗衣机的概念。
自此之后,用户需求第一,成为海尔的一条准则。
整合带来创新
从洗地瓜的洗衣机、双动力的洗衣机、到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能让衣服跳舞的洗衣机……从最初的概念式的突破,一步步走到应用技术上的突破,基础技术的突破,海尔的整合创新本身也不断创新、升级。
从洗衣机的发展来看,全球的主流有三类。一种是美国在1911年发明的搅拌式洗衣机,第二种是欧洲在1928年发明的波轮式洗衣机,第三种是日本在1958年发明的滚筒式洗衣机。但在具体使用中,每种类型都各有各的问题:比如搅拌式洗衣机体积很大,往里面放衣服必须要注意搅拌棒的位置,尤其是洗毛毯的时候;波轮式洗衣机,开盖很方便,但洗完了衣服全缠在一块;滚筒式洗衣机,洗衣时间特别长,侧开门亦不方便。
能否扬三者之长,避三者之短?1996年,海尔做了一次比较大的调查,来分析其中的潜在需求。能不能研制一款全新的产品,既如滚筒洗衣机般磨损小,又如搅拌洗衣机一样洗的均匀,而且像波轮洗衣机一样速度快又洗得干净?想到这个的并不只是海尔,美国、欧洲人以及所有业界的人一直在研究,但一直苦于无法突破。
整合创新(3)
2000年,海尔洗衣机本部的工程师吕佩师偶然在飞机上看到了一份杂志,上面介绍欧洲的一种吸尘器,通过两个动力的切换,可以避免重的东西吸不起来的问题。仿佛暗夜亮起一盏灯,吕佩师由此提出双动力洗衣机的概念,在波轮转动的同时,滚筒也转。
海尔随即成立一个4人团队,试制出新产品,结果发现这种机器产生的水流与传统产品完全不一样。而其达到的洗衣效果,也基本能解决此前遇到的问题。
于是,经过一番论证,从2000年底开始,历时近一年,海尔确定了方案细节,进入生产。这一年多的过程并不轻松。相比双动力思路的提出,其动力源的实现更难解决。普通洗衣机是一个电机作用在波轮上,现在还要增加一个电机作用到滚筒上。最后的解决思路是,通过一个减速离合器,输出一个力,通过一个电机输出两个作用力。输出两个力是通过齿轮啮合实现的,因此对齿轮的硬度要求非常高。而齿轮啮合带来的问题是噪音过大,于是就加个油的密封。随之而来则是油的密封问题。所有这些,由于国内基础生产水平不够,海尔都要依靠海外的供应商来提供配件。
这一方案技术难点是能产生“双动力”的电机,当时国内无法解决此难题。海尔通过专利检索,发现韩国一家公司曾生产过类似电机。于是,他们委托这家公司开发电机。同时,海尔紧锣密鼓地着手撰写专利文件,使得C公司开发的电机均在海尔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电机问题迎刃而解,“双动力”洗衣机顺利面世。海尔双动力受17项专利的保护。
2002年3月,海尔双动力洗衣机在青岛市首先尝试,用户看完之后,觉得非常好。到3月24日,在广州、北京、上海同步上市,效果非常好。用户增长非常快。随后2年内,海尔〃双动力〃进行了9次升级,从普通双动力、保健双动力、不用洗衣粉的环保双动力、拥有8项领先技术的变频A8双动力到现在最新推出的能让衣服跳舞的仿生双动力。仿生双动力创新采用仿生学的震动原理,创造一种全新的洗涤方式,洗涤时,可使衣物始终处于蓬松状态,上下舞动,不仅很好地避免了衣物的缠绕,且磨损率仅为普通洗衣机的1/3,洗净比比普通洗衣机还高50%。同时,采用了国际领先的PTC蒸汽烘干技术,实现了洗涤、脱水、烘干一次性完成。2005年,双动力全球的销量突破100万台。2005年6月,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向外界宣布,海尔“双动力”被纳入200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提案。
整合创新(4)
在双动力的同时,海尔还推出一些简单的整合创新,比如衣干即停的洗衣机。海尔的工程师介绍说,那种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在不同地区很难决定什么时候停下来。而海尔就根据机器桶内的湿度,加入一个感应器,达到一定刻度就停止运作。这样很好地保护了衣服,也节省了能源消耗。而这种感应器,不但成本低廉,在市场上也很好买到。海尔只是在产品上整合了这个思路。
在研究双动力的同时,海尔洗衣机也在沿着一条路线前进:用户买洗衣机不是要洗衣机,是要干净的衣服,怎样让用户少用电、少用洗衣粉?相比不用电,不用洗衣粉更好实现。
此时,包括海尔和欧洲、日本企业在内,都想到研发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海尔已经研究了多年,包括超声波、臭氧还有负离子,做了很多次实验,但都以失败结束。日本企业推出的产品也是很快消失。
“之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为了研究洗衣机而研究洗衣机,比如研究怎么让衣服不缠绕,研究怎么用洗衣粉把衣服洗干净;”海尔洗衣机本部的曹春华部长解释说。这也是大家一直无法突破的原因。后来,海尔想到先分析洗衣粉能够把衣服洗干净的原理。
海尔请来专家,查阅图书,购买资料,发现洗衣粉洗干净衣服是两步:
第一,洗衣粉必须是弱碱性的。因为人的皮肤为了防止细菌生存和入侵,都要保持酸性。而为了洗衣服,洗衣粉必须是碱性的。
第二,洗衣粉必须能够产生泡沫,才能把融解下来的污垢结合起来,冲洗掉。
沿着这个思路,海尔开始整合现有资源。首先,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饮水机可以产生碱性水,把这种原理利用起来,海尔请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专家一起研究怎么把它运用到洗衣机上。
电解模块早就存在,但是把电解用在洗衣机上则要做很大改变,因为洗衣机的电解和一般的电解是不一样的,它是电解分离出碱性离子。为了做这个电解模块,海尔做了很多试验,最终的成品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包含35个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是17个。这个模块在功能上也得到提升。为了防止结垢,电解电极可以自由转换;为了防止电解时水被的电解的浓度是一致的,就加入一个稳流的自动调节电压的零件。这些都通过一个驱动杆控制。说来简单,实际上整个电解模块包含了26个软硬件,而一个洗衣机一共也就100个零件左右。
整合创新(5)
然后是怎样产生泡沫?海尔把中科院的一些专家、洗衣机国家质量检测中心的专家请来,也与美容方面、化妆方面的一些专家进行交流,同时,把中国42个地方的水都调到青岛来化验,把世界各地的水都调到中国来化验,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终于得到理想的结果。
2003年9月,海尔向全球用户推出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从设想到实现,海尔用了大约5年时间。从“洗地瓜的洗衣机”灵机一动的点子式突破,到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所实现的颠覆性突破,海尔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模块化海尔(1)
海尔洗衣机本部有一个理念:海尔洗衣机专为您设计,设计什么呢?就是设计需求(现有的和潜在的需求),结束抱怨。在这种理念下,海尔不断挖掘可能连用户都没有想到的需求。
这种围绕需求做文章的思路来源,同时来自海尔在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市场的把握。海尔总结并发挥了两个优势:反应速度快和产品创新。
一是快,需求发现之后,谁对客户的要求响应的更快一点,市场机会就会更多一些。在国内的市场上,海尔经常根据用户的需求反馈,或者主动捕捉一些用户的需求点,快速的开发出产品,投入市场。像洗地瓜、洗龙虾等个性化的产品,均是这种思路。
在海尔内部,收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客户的反馈能够直接到达研发人员手里——海尔有999客服电话,经常跟消费者开座谈会,聘请专业公司做市场调研,开发人员也深入市场。
售后服务的反馈信息有的到技术部,有的到维修中心。如果不能解决就及时反馈,海尔专门有企划部门会整理这些反馈给研发部门。还有人专门负责分析用户来信。同时,每当员工出差到外地或国外,总会习惯性地去卖场看看海尔的产品,并与其他产品做比较。这些信息海量地集中起来,然后进行分析,发现用户的不满意点和新的需求,这就是未来产品发展的方向。
在国外,当地公司在反应速度上相对较慢。海尔没有复杂的内部运作流程,一个产品从概念形成,到决策,到开发,再到推广上市,对海尔来讲,这个过程相对比较快。海尔的做法与跨国公司略有不同,客户有什么要求,海尔可以先把产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