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
所谓气可鼓,不可泄。美国在次贷危机的紧要关头,是不太敢给世界经济开一副猛烈的泻药。
咱们的*也在到处宣扬,“信心比黄金还宝贵”,当然最后的讲话会落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实处,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关头,谁能输得起呢?
“碳关税”如果一开征,其杀伤力将是巨大的,对贸易发展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假设即将到来的世界贸易大战中,美国能做到毫发无伤吗?能做到一剑封喉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人民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准备好,那可不是光喊几句口号,说几句冠冕堂皇的话就了事的,那需要踏踏实实的心理及生理的准备。
美国人首先要有过苦日子的准备,从此就要和那些从中国进口来的廉价商品道别了,以前每天换上一件新衬衣,扔掉一件旧衬衣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需要经常洗衣服,需要计划和节省。
这不是要了美国人的命吗?拥有选票的选民可是第一个不答应,哪个政客敢将美国人民的幸福、舒适的生活作为迁升的筹码,还想不想混?早被唾沫星子给淹没了。
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线已经转移到了国外,这些生产线在一时间能建起来吗,估计把中国的孙悟空派去也不行,任凭孙猴子把身上的毛拔光,变出无数个孙行者、行者孙、者行孙来。
养尊处优的美国人能再干粗活、累活,拿微薄的工资吗?这个想法好邪恶,想都不能这样想。美国人的高工资是美国人身份的象征,怎么能和发展中国家相提并论呢,不是自降身价么?
再说一个数据,大家可以帮美国人民算一个经济账。有专家估计:“如果美国对进口钢材征收20%的关税,可以挽救9000个钢铁工业的就业机会,但消费行业会失去万个就业岗位。”
估计大家也关心这个账是怎么算出来的,但已经对于深陷在全球化这个游戏里的任何人想不再玩这个游戏都成为不可能。更何况美国已经严重染上了“金融鸦片”瘾,想匆忙戒掉已经不可能。
从种种迹象来看,美国人搞贸易保护主义,想完全把其他国家商品都拒之门外,就算有心也无力了。就像一个80岁的老头子娶一个20岁如花似玉的妻子,想象一下是可以的,但真要动作,那可是会要老命的。
现实是残酷的,美国仍然一直在失血,美国如果迅速开征“碳关税”,可能是找死,但如果不有所作为,任由工作机会被国外抢走而无动于衷,这无疑是等死。
在两种不同的死法面前,会有什么样的抉择呢?
无论怎么假设,美国人最终是需要工作机会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来源。靠次贷,美国已经向全世界借了一遍钱了,最后成功赖账,但这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玩下去。
当美国人民已经负担不起沉重的国债利息的时候,美国人民只有考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截至2009年12月,美国已经有12万亿国债,这在富国们中,虽然并不是最多的,高的还有日本、英国等,但这个数量绝对是最大的,它每天都要支付巨额的利息。
次贷危机是一个分水岭,它将越来越多假设的最终结果都揭晓了。
“气候门”事件冲击哥本哈根(1)
本章导读: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气候谈判似乎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多的关注,并成为国家博弈的重要场所,气候谈判真是为了抑制全球变暖,为了造福人类吗?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欧盟想凭借手中的技术优势再次崛起;美国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在经济危机的关头并不希望被“碳排放”束缚住手脚;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大规模的碳减排意味着丧失自己的发展空间。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气候谈判却隐藏着泄密、间谍、明争暗斗等刀光剑影,环保主义者的各种表演使大会总难风平浪静。
2009年被国际上普遍视为“气候变化年”。12月7日至18日,世界各国领导人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二氧化碳减排大计。
但在大会召开前两周,一些曝光的邮件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
2009年11月17日,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发布气候方面评论的“真实气候”网站,被一名IP地址在土耳其的黑客入侵,并上传了一张窃取自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文件照片。与这个文件有关的链接,则是一个IP地址位于俄罗斯的电脑用户贴到网上的文章,题目是“奇迹正在发生”的一组电子邮件。“真实气候”网站一名工作人员很快发现网站被黑客入侵,迅速删去了该文件,并将这一事件通知了东英吉利大学。
但这件事并没有完。两天之后,这些文件再次通过俄西伯利亚城市托木斯克的服务器张贴上网,并复制了很多份在互联网上传播,一个巨大的秘密最终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这些曝光的邮件共计1073封邮件,文件中总容量为160兆,总计约100万字,这些大多是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13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
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的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所谓的气候变暖是后期“加工”出来的。
这些材料显示,该中心有意识地不采用1976—2005年大气温度测量值作为30年气候趋势基准,而是继续使用1961—1990年为基准,因为后者可以“更完美地”证明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始数据,特别是不利于证明气候正在变暖的数据可能已经被销毁或被修改,防止有人发表不同意见。
一封来自美国气候学家的邮件里提到,科学家无法解释最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减缓的现象。让人惊愕的是,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主任琼斯教授在邮件中还使用了“trick”一词,该词在英语中有“谋略”、“诡计”等语义。他本人事后辩称他和同行间通常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该中心一位科学家在邮件中大骂怀疑气候变暖的同行,威胁要把后者“打得满地找牙”。
在一封泄露出来的邮件中,菲尔?琼斯和他的同事们讨论上一个千年里气候变化数据图表。他暗示有一个和他一起研究的科学家“隐瞒”了全球气温在下降这一事实。另外有一些数据显示,自1960年以来,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停止;但有另外数据又显示,气温上升的趋势仍在继续。
两组数据打架,IPCC显然有些偏心眼。
白纸黑字,想抵赖也没有用,否则只能越抹越黑,在铁证面前琼斯教授只有承认并非黑客栽赃。 。。
“气候门”事件冲击哥本哈根(2)
在哥本哈根即将召开之际,这些曝光的邮件显然是给 “全球变暖”理论的支持者泼了一盆冷水,所有人都在为这次对“人类极有意义”的大会而忙碌,现在却有人说,全球气候变暖根本就是瞎忽悠。你说这不是对辛苦工作保护地球不受温室气体所伤害的环保主义者的无情打击么?
在国际上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气候变暖派外,还有对“气候变暖”持怀疑态度的怀疑派。变暖派和怀疑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国际上一直斗得热火朝天。只是由于变暖派气势更盛,变暖派显然把怀疑派的气势完全压制住了。
怀疑派对变暖派的反击并不少,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与变暖派针锋相对的观点,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摄了一部《难以忽视的真相》,宣传全球气候变暖,而怀疑派针锋相对地拍了一部《全球变暖大骗局》,用大量的事实与数据揭露全球变暖背后的政治操作。
那么为什么一些邮件就能造成如此轰动的效果呢?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回过头来看看东英吉利大学(简称UEA)及该大学的气候研究所(CRU)的来头和背景。
东英吉利大学虽然没有剑桥、牛津出名,但在英国也颇具影响。
该校建于1963年,由16个学院组成。在英国150多所有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排名中,东英吉利大学的大多数学术课程一直位于前20名,其中一些名列前10名,有几门课程甚至居于全国首位,这就包括了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环境科学院。
关键就在于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CRU)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倡导的全球变暖提供“弹药”,它捣鼓出的各种模型通过联合国的高音喇叭而广为世界人民所知晓。
在IPCC背后站着的是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或者可以说哈利德中心是IPCC的东家,哈利德中心亲手炮制,给全世界人民端出了全球变暖这味大餐。
英国气象局背后是英国政府及欧盟,这难免让人们浮想联翩。
我们可以看出,东英吉利大学是全球变暖的理论大本营,对东英吉利大学下手,可谓切中要害,直捣黄龙。
这也自然引出第二个问题,也是问题的关键,全球气候变暖这个看似不容质疑的、神圣的理论,却被几封邮件击中。
这些邮件让人们对科学家的治学态度产生了怀疑,英国政府及欧盟在精心设计出来的气候变暖中承担着某种重要的角色,全球变暖整个理论大厦本身面临彻底坍塌的危险。就像一个性感亮丽的大明星,在人前小鸟依人、温柔淑德,但这只是娱乐公司包装宣传的结果,她实际上斑斑劣迹。互联网就像那个明星,真面目还是被曝了出来。
“气候门”事件后,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学校的服务器遭到黑客入侵,但一口咬定全球气候变暖不容质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在哥本哈根表示,尽管有个别科学家在研究气候变化问题中存在不严谨的行为,但全球2500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严格和经得起检验的。
有2500名科学家压阵,看那些反对者还有什么话说。
英国的气候变暖派仍坚称,判定气候变暖的依据不仅是气温纪录,还包括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等其他指标。
东英吉利大学副校长戴维斯说,即使没有该校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科学界也会得出同样结论。他认为公布琼斯等人的邮件是“无理取闹”,目的是转移对各国政府采取紧急行动的关注。
英国气象局也宣布,准备公开发表用以分析“人类造成全球变暖”的历史数据,以证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数据始自160年前,是从全世界1000多个气象观测站收集来的。
这引起了一次“全球气候变暖”怀疑论者的狂欢,美国智库竞争企业协会的全球变暖及国际环境政策主管迈伦?伊贝尔表示,这些来往的电子邮件是一桩“推翻全球变暖‘纸牌屋’的丑闻”。气候变暖的怀疑论者纷纷以“骗局”、“丑闻”等字眼来形容这些科学家的言论。
失去话语权的气候变暖怀疑论者自然穷追不舍,批评琼斯们的做法是科学法西斯主义,邮件证明他们的研究不可告人,“总有一天全球变暖论将被揭露为一场骗局”。在巨大舆论压力下,琼斯教授尽管事后还极力为自己和同仁辩护,但最终不得不宣布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