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殷美生
1。…泗桥俚歌
创刊词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当前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根据湖口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要求,继全县第一家农民诗社流泗镇长垅廖村文通诗社成立之后,流泗桥社区泗桥诗社也于今年11月18日成立了,这是我县第二家村级农民诗社,至此,泗桥诗社社刊《泗桥俚歌》今天也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缩影,也是流泗桥社区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我们倍感由衷的高兴和热烈的祝贺!
流泗桥社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人才辈出。吟诗作画的群众不断涌现。为了给诗词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创作的平台,我们创办了《泗桥俚歌》社刊,奉献给广大读者,旨在弘扬中华传统诗词,讴歌时代之旋律,积极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新农村,促进经济发展。
《泗桥俚歌》在中华诗词百花园中还是一株刚出土的幼苗,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群众及广大诗友的精心浇灌和支持。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巨。在中华诗词方面,我们尚知之肤浅。今后,我们将积极学习中华诗词,努力提高写作水平。向广大读者奉献更多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诗词工作与全县诗词走向大众和建设诗词之乡形成整体。只有这样,我们泗桥诗社和《泗桥俚歌》才能真正走向辉煌。
《泗桥俚歌》暂以小册型出版,旨在适应农村特点,待条件成熟时再汇编成书。我们将力求做到明快、精致,反映及时,一年一期。希望得到各界同仁关爱并欢迎惠赐佳作。
祝愿《泗桥俚歌》不断成长壮大,祝愿《泗桥俚歌》越办越好!
编者
二00九年十二月
流泗镇赋
喻种蔬
湖口东陂,彭泽西缘,有江南古埠流泗镇焉。古之流泗称流澌,民国丰姓秀才易“澌”而为“泗”,取孔子设帐泗水讲学之意耳,善哉!斯域也,人文底蕴丰厚,历史积淀殊深。据湖口县志载:自宋而下有进士十人。明许汝魁官至南京布政司,称廉吏,石头城清名常驻;清周厚辕稳掌翰林院编修,擅书法,武侯祠墨宝长存。推波助澜,代不乏人。由古埠而为名镇始仰黄茅潭之功也。彼处原为一渔村耳。假小舟离埠北向一里许即入潭之水域。万顷波光盈盈在望,一抹浅山欵欵环抱。碧水漾秋波,岚光添笑靥,恍如神女之眸也。王观有词云:水似眼波横,山似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莫非此间之谓乎?至于芳草萋萋、嘉木扶苏、菡萏飘香、六出迷濛则非一朝一夕而能尽览其神韵也。更有奇雾骤起骤消,缥缈氤氲,幻化莫测,竟至衍生民谣曰:乌猪赶白羊,一赶赶到黄茅潭,若是有人找得到,世代儿孙赛侯王。意谓潭中有宝藏也。潭之水产丰而且美,尤以银鱼螃蟹糟鱼为最珍。缘湖而渔者,入埠兜售,促动陋港野埠成闹市;精于商道者,扬帆远航,贯通长江口岸为漕运。镇赖鱼业兴,一业兴百业随;集因商贸发,五行出八作生。土货国货舶来品源源抵埠,糕坊染坊缸甏厂疾疾登场。水码头帆影绰约,石板街人流如织。历三百余年风雨沧桑终成气象,聚百十路商贾风云际会名震八方。横连纵合,辐射赣鄂皖三省;熙来攘往,波及都彭鄱数邑。渐次与马垱、码头并辇徐辔,并称江左三大名镇。
源流既往,的是民生依托要津;春雷炸响,跃为县市工业重镇。草根工业开拓者,屡获嘉奖;异军突起急先锋,媒体频传。早期农业机械制造,支农佳绩赫赫;继而球铁曲轴生产,行业前矛凿凿。惯立改革潮头,社会贡献良多。
人尽其才,地尽其美。曲港回流,小桥流泗淙淙;勾栏画栋,古风民俗依依。徜徉老街,水乡韵致依稀可吊;俯瞰新城,现代架构磅礴恢宏。引农造城移民建镇,大手笔摧枯拉朽,拓展似奔似突;招商引资调整结构,全方位风生水起,热潮如火如荼。改造硬环境不留死角,村村通户户连,远也乘车近也乘车;建设新农村此起彼伏,处处变人人悦,老也穿花少也穿花。古镇换新姿,纵横捭阖开生石;德政润苍生,载歌载舞庆升平。着靓装扭秧歌,阿婶阿婆憨态可掬;划旱船打蚌壳,老表村姑笑逐颜开。学科技促致富,金山村父老上夜校新风习习;重文风结诗社,长垅廖农民作诗词雅兴悠悠。着西装穿革履串门司空见惯;挎手机驾摩托下地不是奇闻。由温饱而小康量变而质变,仅区区三十年,宁无万千感慨乎?
财富何来?芽民谣虽属子虚,宝藏似非乌有,或问获之者谁?芽答曰:与时俱进之炎黄子孙也。文短情长,敷成村歌一曲以飨吾乡之仁山智水:至神至圣黄茅水,献尽赤忱从不语。周遭地复又天翻,莫教污浊染其裾。乌猪白羊多如麻,踊入寻常百姓家。春风着意栽宫锦,人间开遍武陵花。
贺信
流泗桥社区“泗桥诗社”:
“泗水桥头盛会开,泗桥诗社聚人才。”欣闻贵社今日成立,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流泗桥社区地处流泗镇中心,自古至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泗桥诗社”秉乘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强劲东风应运而生,必将团结诗词爱好者,培养造就一代诗词新人,诗社的成立,俚歌的问世,必能以诗词艺术发挥她们自身独特的功能继承发展中华传统诗词事业,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今后,希望加强工作联络,共谋诗词发展,为多出人才多出作品而努力,为泗桥诗社的振兴也为流泗镇诗词分会的振兴而共同努力奋斗。
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湖口县石钟山诗词学会流泗分会
二00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在流泗桥社区“泗桥诗社”成立
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流泗桥社区党支部书记:丰卫林
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全体社员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召开泗桥诗社成立大会。这是流泗桥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件大喜事,首先我代表流泗桥社区委员会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会的如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大会指导的流泗诗词分会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流泗桥社区地处镇集镇中心,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素有文明的社区之美誉,社区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文化生活办得有声有色,有农民腰鼓队,宣传队,最近又着手筹备成立了流泗镇第一个社区农民诗社泗桥诗社,大力支持诗社工作,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专门腾出一间房子用于诗社办公和编稿。希望诗社大胆工作把泗桥诗社办好。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文化就是这种先进文化的组织部分;繁荣诗词创作,建设诗词之乡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诗社的成立,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同志们,今天的成立大会适应了当前的形势,符合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繁荣我镇的诗词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祝各位事业有成、创作丰收!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文化建设红似火
———流泗桥社区文化建设回顾展望
彭祖越
二00九年十一月十八日
一、社区基本概况
湖口县流泗桥社区隶于本县最大的农村乡镇流泗镇,是流泗的大门。社区东与西塘接壤,南与凰村交界,西与金山连片,北与红枫毗邻,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流泗桥社区建国初期分属流泗、凤鸡、双桥乡,合作社时由曹英、丰廖王等14个初级农业合作社组成东方红,新旗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东方红新旗大队,1962年东方红大队改为流泗大队,1968年将新旗,金山大队并入,1972年又将金山大队划出,1984年6月撤消人民公社,流泗大队改称流泗村,1992年,流泗撤乡建镇,2003年9月设立流泗桥社区,社区下辖16个居民小组,世居户2400余人,农业以植棉为主,粮棉、油间作,当年农作物产值468万元。
大集体时期,流泗村的集体经济红红火火,相继创办了船运队、砖瓦窑、油榨坊、席草厂等一批工副业项目,为集体的发展和流泗的繁荣创造过辉煌,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社办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村办企业关停并转,支部和居委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确立了加快城镇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土地责任承包、发展大棚蔬菜、组织农产品购销,鼓励务工经商,巩固交通安全村,建设信息化示范村落等民生工程发展思路,以泗垅小区为依托,幅射全社区,到2009年底,辖区内70%的居民新建了住房和改造了危房,完成了:三通“和改水改厕,11个居民小组实现了道路硬化户户通,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关怀下,居民生活质量稳步得到提高。
二、关于成立诗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基于这个恢宏的政治背景,我们流泗桥社区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社区支部、居委会把文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回顾社区的发展史,无论是旧时或当今,始终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出现过一代代乡土文化名人,早在民国初期,清秀才丰少藩在流泗桥喻家设大成学舍,名闻遐尔,1931年,时任省教育厅专员兼督学的胡烈生,在家乡创办国民学堂,委任其侄胡和銮为首任校长。翌年,国民学堂正式取名为国立流泗小学。日寇侵华期间国人受诸多仁人志士,精诚捍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养农的殷仁甫老先生用严谨的学风文风激励子女和乡民。务农经商的彭任雏老先生自创墨笔书法,服务商贾,彭竹均老先生教私塾吟诗作画。先人的大家风范名噪一时。建国以后,在党的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社区的文化建设快速发展:60年代,流泗大队率先在全县完成扫盲教育,“文革”期间曾接管开办流泗五七中学,动乱时生产虽受到干扰,但农民的政治文化学习、业务文艺宣传拉得有声有色。七十年起,单独建立流泗小学,一大批离土不离乡的民办教师走上讲台,教书育人。改革开放至今,100多名农民子女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