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殿堂的巅峰。对于奥尔?布尔而言,那一个小时便是人生当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机遇,只不过,他早已为此次演出做好了准备。
成功的秘密在于,当机会来临时,你已经做好把握住它的准备。对于那些懒惰者来说,再好的机遇,也是一文不值;对于那些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来说,再大的机遇,也只会彰显他的无能和丑陋,使自己变得荒唐可笑。
每一天,都要尽心尽力地工作,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力争高效地完成。尝试着超越自己,努力做一些分外的事情,不是为了看到老板的笑脸,而是为了自身的不断进步。即或是在同一个公司或同一个职位上,机遇没有光临,但在你为机会的来临而时时准备的行动中,你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扩展和加强。实际上,你已经为未来某一个时间创造出了另一个机遇。
不可怀疑,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保证。阿尔伯特?哈伯德就是最好的验证。阿尔伯特?哈伯德曾经有个十分富足的家庭,可是他还是想创立自己的事业,因此他很早就开始了有意识的准备。他明白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知识和必备的经验,因此他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充分利用时间,甚至在他外出工作时,也会带上一本书,在等候电车的时候一边看书一边背诵。他一直都保持着这个习惯,这使他受益匪浅。后来,他有机会进入哈佛大学,开始了一些系统理论课程的学习。
经过一次欧洲考察之后,他又开始积极筹备自己的出版社。他请教了专门的咨询公司,调查出版市场,尤其是从出版界威廉?莫瑞斯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建议。这样,一家新的出版社——罗依科罗斯特出版社诞生了。由于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得好,出版社经营得十分出『色』,他不断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见闻整理成书籍出版,荣誉与金钱接踵而至。
阿尔伯特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敏锐地观察到,他所在的纽约州东奥罗拉,当时已经渐渐成为人们度假旅游的最佳选择之一,但这里的旅馆业却并不发达,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他抽出时间亲自在市中心周围做了两个月的调查,了解市场行情,考察周围的环境和交通。他甚至亲自住入一家当地经营得非常出『色』的旅馆,去研究其经营的独到之处。后来,他成功地从别人手中接手了一家旅馆,重新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造和装潢。在旅馆装修时,他根据自己的调查,了解了游客们的喜好、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同时还注意到这些游客正是对于繁忙工作的厌倦,才在假期来这里放松的,他们需要更简单的生活。所以,他让工人制作了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家具。这一创意一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游客们都十分喜爱这种家具。他再一次抓住这个机遇,一个家具制造厂诞生了。家具公司蒸蒸日上,也证明了他准备工作的成效。同时他的出版社还出版了《菲利士人》和《兄弟》两份月刊,其影响力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出版后达到顶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阿尔伯特的成功正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才使得他能够在面临机会时果断出击,正是准备意识成就了辉煌的事业。阿尔伯特深深地体会到,准备是一切执行力的前提,是工作效率的基础。因此,他不但自己在做任何决策前都认真准备,同时还将这种好习惯灌输给他的员工,所以,“你准备好了吗?”便成了他们公司全体员工的口头禅,成功地形成了“准备第一”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公司的执行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可见一斑。
然而,这一切都在1915年随着被德国水雷击沉的路西塔尼亚号轮船一同沉入了海底,过早地结束了,罗依科罗斯特公司的重担落到了刚刚而立之年的小伯特?哈伯德身上。
小伯特的最大失误就是他完全丢掉了父亲阿尔伯特赖以成功的准备意识,丢掉了“准备第一”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原本欣欣向荣的企业走向衰败。其实,就某方面来讲,小伯特是一个十分有思想的人。阿尔伯特的那本《致加西亚的信》正是来自小伯特的启发。小伯特曾说过:“那场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就是罗文,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但是,小伯特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意识到了罗文精神中忠诚、敬业、积极主动完成任务的一面,并没有意识到隐藏在罗文精神中最有价值的准备意识。对罗文精神的这种片面理解,虽然使小伯特养成了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可是由此也造成了他忽视准备,盲目冲动的习惯。
当阿尔伯特发现小伯特的这一严重弱点后,就经常提醒他:“准备赢得一切!一个意识不到准备的重要『性』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但是,小伯特却从没有把父亲的话真正放在心上,他认为准备太简单了,根本不像父亲所说的那样玄妙,一个人要想成功,只要勤奋、敬业就成了。
阿尔伯特去世后,面对家族企业中繁重的工作,小伯特毫不畏惧,他立志要完成父亲还没有完成的事业,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面对困难永远勇往直前,努力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但是,他的劳动却没有得到回报,漠视准备的弊端很快显现了出来。他对图书的构成和运作规律一无所知,也根本没有去留意过家具市场的变化和风险,当然就谈不上什么成熟的思路,日益忙碌的他悲哀地发现,他付出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企业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当时,管理层的意见十分不一致,如此使得小伯特更无从下手,他不仅不熟悉公司的业务又不懂市场,公司很快便陷入了混『乱』的状态。由于小伯特的影响,公司原本形成的“准备第一”的企业文化已经『荡』然无存,员工们也开始像小伯特一样,什么事情都是先做了再说。长此以往,工作效率自然极其低下,使得公司的危机不断扩大。阿尔伯特因对准备的极度重视而赤手打下一片天地,小伯特因对准备的重要『性』浑然无知,白白地葬送了一个企业。
他们父子俩人的不同结局告诉我们:准备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充分地准备才能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完成,而且做起来更加容易。反之,没有准备的工作是毫无头绪的,也无法判断结果,当然就会留下很多漏洞与隐患,失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罗依科罗斯特公司几经风雨飘摇,最后终于被并股和收购。现在,罗依科罗斯特人生产的东西正在被人们疯狂地收藏,罗依科罗斯特公司的装订术、冶炼术和家具制造工艺也以其固有的魅力和独特的制造工艺为人们所喜爱。但这一切似乎和哈伯德家族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哈伯德家族的股份仅占罗依科罗斯特公司极少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一个做好准备的人就是一个已经预约了成功的人。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是否准备好了?还有什么需要准备的?我所准备的是最适合我的吗?当你所得到的肯定答案越多的时候,你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的确,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要事先有所准备和考虑。一个人要想成功,都要有精神和物质的准备。成功学之父戴尔?卡耐基说过:“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时刻准备才能有所作为,准备才是成功的保证。一个善做准备的人,就是离成功最近的人。
3。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机会,绝不会轻易地落入谁的怀中,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人们常说,要创造机会。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就是要为把握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唐太宗李世民能登上“万人之上”的宝座,开启历史上“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为了创造机会,他所做的努力绝非一朝一夕。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从1894年建立兴中会起,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终于等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时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那是无数次思考、实验论证的结果。他们最后的成功,都源于他们做好了充分准备。
很早以前,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子,由于战『乱』,贫苦的父亲不得不带儿子背井离乡。有一天,他们两人在途中遇到一家马戏团。儿子从小喜欢马戏,并立志学马戏,但家庭的穷困,甚至让他看一场马戏的简单愿望都难以实现……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丢失了钱包,为了减少拖累,他只得忍痛把孩子留在马戏团。多年以后,父亲在发誓“赎回儿子”的激励下,拼命工作,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儿子也成了马戏团里的顶梁柱。父子久别重逢后,才知道当年的“偶然机会”根本不是“偶然”,是父子各自做好了充足准备的“机会”。
生理学家贝弗里奇说过:“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为什么有的人眼看着机会到来却又让其溜走了,而有的人却能抓住这一珍贵的机会呢?这就是因为有的人在机会到来之前无所事事,碌碌无为,而有的人却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来迎接机会女神的到来。
纵观当今世界的许多成功人士,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荣誉光环下的笑脸,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的是他们成功背后无数艰辛、痛苦的凄冷场景。虽然,这些准备阶段在成功之后已成了“历史”,但这“历史”在他的心中却永远不会被光环淹没。
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小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出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元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便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其实这是一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可是在偌大的公司里,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愉快并坚持地做着。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人,然而,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机会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讲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催化剂,对于缺乏准备的人来讲却是一颗裹着糖衣的毒丸,在你还沉浸于获得机会的兴奋之中时,它却会给予你致命的一击。
莱斯?布朗与他的双胞胎兄弟出生于一个叫做迈阿密的贫困社区,他出生后不久就被帮厨女工梅米?布朗收养了。莱斯极其好动,又含含糊糊地说个不停,所以他小学就被安排进一个专门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开设的特教班,直到高中毕业。在他毕业以后,成了迈阿密滩的一名城市环卫工人,但在他的心中却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
每天晚上,他都要把他的晶体管收音机抱到床上,听本地电台的音乐节目主持人谈论摇摆乐。就在他那间狭小的、铺着已经破损的地板革的房间里,他创建了一个假想的电台——用一把梳子当麦克风,他念经一般喋喋不休地练习用行话向他的“影